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乳腺癌患者92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85例(正常对照组),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HER2、Ki-67和P53的表达;随访8个月,观察患者生存情况。分析根据不同指标分组的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1);随访期间生存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死亡者(P<0.05);不同ER、PR、HER2、Ki-67和P53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评价乳腺癌预后的指标,能够预测乳腺癌患者生存状况,而与激素受体等免疫组化指标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20例乳腺癌患者组和10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同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下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结果乳腺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在不同TNM分期之间有显著差异;同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三阴(ER、PR、HER2均为阴性)乳腺癌患者中要显著高于非三阴患者,在1年生存率的分组比较中也有显著差异。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反映了乳腺癌的恶性程度,与乳腺癌的分期、进展和生存期密切相关,因此D-二聚体水平在乳腺癌血清学诊断和临床应用研究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期因子(MK)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检测5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52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期因子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期因子水平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患者中期因子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并且,非小细胞肺癌中期因子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无关(P>0.0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期因子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83,P<0.05)。结论:中期因子和D-二聚体可能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6):96-98+107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中晚期肺癌化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30例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相关化疗治疗,检测化疗前后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观察比较化疗前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不同化疗效果患者D-二聚体水平以及不同分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结果 化疗后,中晚期肺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较化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实体瘤的下降,D-二聚体水平随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较Ⅲ期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晚期肺癌化疗中,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可以了解肿瘤分期和患者病情的变化,化疗效果越差、分期越晚,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25在卵巢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D-二聚体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分布特点。方法:选择109例卵巢肿瘤患者,经病理确认,分为卵巢良性肿瘤组(59例)和卵巢恶性肿瘤组(50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CA125水平和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比较CA125和D-二聚体在各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D-二聚体和CA125联合检测在卵巢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检出率更高;D-二聚体在卵巢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中的水平明显高于早期患者;在浆液性卵巢恶性肿瘤中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非浆液性卵巢恶性肿瘤的患者。结论: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25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更大,尤其是晚期卵巢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6例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患者中,根据胃镜结果分组,轻度食道静脉曲张10例。中重度食道静脉曲张20例,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三组患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9±0.5)mg/L、(1.3±0.4)mg/L、(1.6±0.5)mg/L。有食道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曲张患者;中重度食道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轻度食道静脉曲张患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血浆D-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未出血患者。结论: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与静脉曲张程度有关,并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不同疾病人群中的应用。方法按照病种不同,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6例患者分为肝脏疾病组(16例)、冠心病组(17例)、肿瘤组(14例)、高血压组(15例)和脑血管病组(14例),另取同期在本院参加体检的20例健康人士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脏疾病组、冠心病组、肿瘤组、高血压组和脑血管病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是一项无创、快速、经济、便于操作的临床检测指标,对肝脏、肿瘤及血栓性疾病临床诊断、治疗效果评估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临床应将其纳入肝脏、肿瘤及血栓性疾病的评价指标体系中。  相似文献   

8.
【】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表达及其与甘油三酯(TG)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38例轻症急性胰腺炎、2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和3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D-二聚体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同时评估血浆D-二聚体是否与甘油三酯存在相关性。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和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甘油三酯高于轻症急性胰腺炎,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急性胰腺炎患者,平均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峰在第3天,第5天即出现下降。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甘油三酯呈明显正相关(r=0.867,P=0.000)。结论 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胰腺炎患者存在明显增高的D-二聚体与TG。增高的甘油三酯是急性胰腺炎D-二聚体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组为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对照组为50名健康人员,检测两组人员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此同时,全结肠病变范围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左半结肠病变患者上述指标(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辅助诊断缺血性结肠炎,并且能够评估患者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论骨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方法收集48例骨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与131例消化内科和呼吸内科患者的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骨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观察骨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临床防治骨折并发血栓性疾病和溶栓疗效监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预示作用及对临床工作的意义.方法:将42例晚期肺癌(Ⅲb-Ⅳ期)患者分为两组,对20例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和22例肺癌未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同时将此42例晚期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20例早中期肺癌(Ⅰb-Ⅲa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对结果进行分析.对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进行胸水引流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并与姑息性治疗患者血浆D-二聚体进行比较.结果:晚期肺癌患者中,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晚期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早中期肺癌患者(P〈0.05).晚期肺癌患者进行胸水引流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引流前(P〈0.05),且显著高于姑息性治疗患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显著升高对肺癌患者有一定临床价值,提示肺癌预后差,需要临床干预,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智  洪雁 《医学文选》2004,23(4):441-441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与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恶性淋巴瘤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结果 恶性淋巴瘤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Ⅲ Ⅳ期患者高于Ⅰ Ⅱ期患者.化疗缓解后D-二聚体水平降低,但仍较正常对照组高。结论 D-二聚体随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而变化,检测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监测恶性淋巴瘤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患者以及50例健康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比较各组研究对象血浆D-二聚体的差异性.结果: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24±1.80) mg/L,健康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70±0.30) mg/L.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孕妇,结果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对预测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血沉及D-二聚体对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05月~2012年05月期间236例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以同期8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中C反应蛋白、血沉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C反应蛋白、血沉及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对照组相比,2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不同年龄患者血浆中C反应蛋白、D-二聚体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枛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浆中C反应蛋白、血沉及D-二聚体可早期知道临床诊治,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年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不同梗死灶体积D-二聚体水平差异以及不同预后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小梗死灶中梗死灶大梗死灶,急性期稳定期恢复期(P0.01);预后良好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858.72±29.55)μg/L,明显低于预后不良患者(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70例,另选择11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中,AMI患者的血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UAP患者(P<0.01).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临床常规检测血D-二聚体水平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恶性肿瘤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肺癌、胃癌和肝癌的增高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高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临床分期低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探讨其在肝癌不同分期及预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且资料完整的50例肝癌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进行检测,比较肝癌患者不同分期及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本组50例肝癌患者各临床期血浆D-二聚体检测含量为Ⅰ期(0.43±0.10) mg/L,Ⅱ期(0.60±0.14) mg/L,Ⅲ期(1.65±0.32) m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癌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均上升且随肿瘤分期逐步进展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癌患者治疗后缓解组40例,未缓解组10例,治疗前D-二聚体含量为(0.84±0.12) mg/L,治疗后缓解组D-二聚体含量为(0.50±0.21) mg/L,治疗后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2年1月~2014年5月共30例确诊AAD患者(AAD组),以同期住院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对照组(AMI组),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0.3mg/L为阳性)。结果 AAD组29例血浆D-二聚体升高,检测阳性率达97%,AMI组4例D-二聚体升高,检测阳性率达13.3%,AAD组D-二聚体检测水平明显高于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D组中Stanford A型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Stanford B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内死亡的AAD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阴性有助于排除AAD的诊断,D-二聚体的水平与AAD夹层撕裂的程度和范围相关,并可能是AAD患者不良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