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Ⅲ期肺癌外科治疗生存率及手术适应证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70年~1987年外科治疗248例Ⅲ期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20.6%。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如下:(1)P-TNM分期:Ⅲa和Ⅲb期预后差别明显,5年生存率分别为24.6%和9.2%。Ⅲa期中T_3N_0M_0预后最佳,Ⅲb期中仅T_4N_0M_0预后较好,T_4N_2M_0,T_(3~4)N_3M_0无术后生存3年者。(2)N_2转移的水平,有1组N_2转移的预后明显优于2组以上N_2转移者。(3)病理类型:Ⅲa中非小细胞癌预后优于小细胞癌,Ⅲb中仅鳞癌预后较好。(4)切除术式:Ⅲa根治性切除病例的预后优于姑息性切除者,但Ⅲb中两者生存率相近。(5)综合治疗对预后可能有益。作者建议对T_3N_(0~1)M_0,T_(1~2)N_2M_0和T_4N_(0~1)M_0(鳞癌)采取积极手术治疗。对T_3N_2M_0和Ⅲa期中的小细胞癌手术治疗应慎重。对T_4N_2M_0和Ⅲb期中的腺癌不宜手术,仅在为避免单纯探查或其他疗法无效时,作为姑息性切除的最宽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胰腺导管癌扩大和根治性全胰切除术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胰腺癌根治性全胰切除的疗效。方法:1970 ̄1994年对21胰腺导管癌(按Kloeppel分期:T1-2N0M0 10例,T1-3N0-2M0 8例及T1-3N1-2M0 3例)施行根治性全胰切除术,包括胰周、区域性淋巴结及后腹膜间隙组织廓清/和有侵犯的门静脉切除。结果:区域性淋巴结阳性占52.3%,胰后血管粘连或侵犯占26.6%,胰腺多病灶癌占19%。本组无手术死亡率。生存期平均56个  相似文献   

3.
笔者对1992~1996年间的6例上唇癌切除后上唇大部缺损,应用改良扇形瓣和颊部推进瓣联合Ⅰ期修复,取得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6例均为男性。年龄24~56岁。病程1~3年。上唇肿瘤直径3cm2例,3-5cm3例,4-0cm1例。切除肿瘤后上唇缺损长度5-0cm4例,5-5cm1例,6-0cm1例。按UICC口腔癌TNM分类及临床标准,T3N1aM04例,T3N1bM01例,T4N2aM01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Ⅰ级2例,Ⅱ级4例。2 手术设计和操作在肿瘤边缘外1cm定点,确定上唇切…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PCNA表达与肾盂输尿管癌病理分期、细胞分级、复发及预后的关系,作者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7例肾盂输尿管癌PCNA增殖指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肾盂输尿管癌PCNA增殖指数随病理分期,细胞分级升高而增高,T3加T4PCNA增殖指数明显高于T1加T2(P<0.01).GPCNA增殖指数明显高于G1加G2(P<0.001),PCNA增殖指数高者(Ⅲ加Ⅳ级)术后膀胱癌再发率为60%(12/20)明显高于增殖指数低者(Ⅰ加Ⅱ级)22.2%(6/27)P<0.01。PCNA增殖指数Ⅲ加Ⅳ级同时伴发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占35%(7/20),Ⅰ加Ⅱ级同时伴发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占7.4%(2/27)P<0.05。PCNA增殖指数Ⅰ加Ⅱ级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率为7.4%〔2/27),Ⅲ加Ⅳ级局部复发转移率为40%(8/20),P<0.05。PCNA增殖指数Ⅰ加Ⅱ级5年生存率为86.7%(13/15),Ⅲ加Ⅳ级5年生存率为35.7%(5/14)P<0.05。提示PCNA增殖指数与肾盂输尿管癌的病理分期,细胞分级有关,是低分化、侵袭性以及同时或相继发生尿路上皮多器官癌的重要特征,可能是判断肾盂输尿管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局限性肺切除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1970年至1992年对肺癌病人共行局限性肺切除56例,其中27例为姑息性切除,29例T_1N_0M_0周围型肺癌行根治性切除。后组病例术后5年生存率为71.4%,与该院同期T_1N_0M_0肺癌行肺叶切除的5年生存率(75.3%)无明显差别。因此,作者认为对过去曾行肺切除手术、心肺功能低下或高龄的T_1N_0M_0周围型肺癌病人行局限性肺切除是一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T1乳腺癌的疗效。方法:观察Halsted术、改良根治术和乳房象限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术对274例T1乳腺癌病人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全部病人的腋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T1乳腺癌病人10年生存率为84.7%;标准根治术与改良根治术后病人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5石%和84.1%(P>0.05);乳房象限切除加腋淋巴结清除术与根治术相比,T1N0M0病人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0.4%(P>0.05);全组腋淋巴结转移率为27.7%;97.4%的转移淋巴结位于低位组。结论:3种术式治疗T1乳腺癌病人的效果相同,从美观及心理因素上考虑,提倡行保守性手术;2/3以上T1病人无腋淋巴结转移,一律行腋淋巴结清除对预后意义不大,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腋淋巴结转移绝大多数在低位组,在不能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情况下,可仅清除低、中位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40例胸腺肿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报告40例胸腺肿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G)的手术治疗效果。本组包括完全切除肿瘤和胸腺26例,次全切除肿瘤10例,组织活检4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2.5%),术后1年内死亡8例(20.5%)。31例术后随访3~12年,5年生存率为61.3%,10年生存率27.7%;其中非浸润型胸腺瘤分别为76.9%和30.0%,浸润型胸腺瘤则为50.0%和25.0%。MG术后缓解改善率为80.6%,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为40.0%,抢救成功率为93.8%,结论显示手术治疗胸腺肿瘤合并MG,如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和比较辅助性术前、术后放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88年2月~1995年2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176例,配合手术分别采用术前单次放疗、术前常规放疗和术后放疗。术前单次放疗组38例,剂量为5Gy,并于放疗后48h内手术;术前40Gy常规放疗组43例,多为临床晚期(T3~4占60.5%),中位剂量40Gy,放疗后休4周再行手术;术后放疗组95例,以病变晚期和淋巴结阳性为主(T3~4占62.1%,T2~4N+占81.1%),采用中位剂量54Gy常规分割,疗程约6周,手术后3~4周开始接受放疗。结果:全部病例平均随访84个月,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术前单次放疗组3年、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8.9%和50.0%,常规术前40Gy放疗组为67.4%和51.1%;术后放疗组为58.9%和  相似文献   

9.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异丙酚对血流动力学及通气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应用阻抗法和分气流监测法观察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异丙酚(Propofol,PRO)后患者血流动力学(MAP、NR、SLCI、IFI、VET、EVI、SVRI、IC、PFI、LSWI)与通气功能(VT、RR、VE、FEV1%、ETCO2、SPO2、 I-EtO2)的变化。 40例(ASAⅠ~ Ⅱ)随机分成四组,PRO剂量分别为 1.0mg/kg、1.5mg/kg、2.0mg/kg、2.5mg/kg。结果:(1)1~4组呼吸暂停发生率为0%、20%、30%、80%,苏醒时间分别为3 0±1.5、7.4±2.3、9.1±3.6、9.6±4.2分钟:(2)静脉注射不同剂量PRO启SAP、DAP、MAP、SI下降,HR、CI、SVRI无明显变化,心肌收缩性(IC、PFI、EVI)明显减弱,SVRI减少;(3)PRO对呼吸有抑制作用,以VT和VE影响最大,与剂量呈正相关;对面罩吸氧患者SpO2、RR、ETCO2无明显改变,I-EtO2减少;舌后坠者托起下颌对VT、VE的恢复颇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进展期胃癌 D1和D2术式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 1996年 6月至 2000年 5月 60例可切除性远侧胃癌,将患者随机分为D1组30例和D2组30例,分别由两组年资相当的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结果两组患者无手术死亡。经统计,术后转移复发率1年D1组40.0%、D2组3.3%; 2年D1组53.3%、D2组10.0%; 3年D1组56.6%、D2组13.3%; 4年D1组60.0%、D2组16.7%。提示D2与D1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生存率1年D1组73.3%、D2组96.7%;2年D1组59.3%、D2组96.5%;3年D1组53.6%、D2组83.3%;4年D1组44.5%、D2组80.0%(P<0.05)。结论D2术式在减少胃癌术后转移复发率及提高生存率方面.效果明显优于D1术式,可作为进展期胃癌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评价无支架异种生物瓣膜主动脉瓣替换术后2年左室功能的变化。将80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替换病人分为2组,50例(年龄69.3±9.3岁)应用TorontoSPVTM瓣;30例(年龄71.6±7.7岁)作为对照组接受支架人工瓣膜替换。术前、术后1、6、12及24个月间记录M型及Doppler超声心动图,采用计算机图像数字分析,定量测定左室功能的变化。随访期间,Toronto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为0.8±0.6kPa(6.0±4.5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2.3±0.9kPa(17.3±6.8mmHg);术后1个月,左室心肌质量下降25%,左室+Vcf及-Vcf明显增加(2.0±0.8/1.4±0.3s-1,P<0.01;2.8±1.2/1.8±0.7s-1,P<0.01)。术后6个月,左室功能进一步改善,心室肥厚的消退更趋完全,该变化在其后的随访期间保持稳定。结论:与支架瓣膜相比,无支架异种生物瓣膜具有较大瓣口开放面积及低跨瓣压差,这促进了术后左室功能的恢复及病理性肥厚的逆转  相似文献   

12.
Chevron—Typ切口肾癌根治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Chevron-Typ切口施行肾癌根治术治疗肾癌6例,其中T2N1M0期肿瘤2例,T2N0M0期肿瘤3例,T4N2M0期肿瘤1例。结果手术历时2h30min ̄3h15min,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术中意外,认为Cheveron-Typ切口显露良好,扩大了肾癌手术适应证,手术效果良好,适用于肾肿瘤较大,肾蒂有淋巴结转移或隔下型下腔静脉癌栓或肾静脉癌栓形成者。  相似文献   

13.
报道52例脊柱原发部位不明的转移癌,其中手术治疗为主32例,化疗为主12例,(153)Sm-EDTMP内放射为主6例,放疗为主2例。经综合治疗后,10例不全瘫痪者中,2例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3例无恢复;4例完全瘫痪者无改变。44例随访1~5年,1年存活率为29.5%(13例),3年存活率为9.1%(4例),5年内全部死亡,平均生存期为8.4个月。文章详细讨论了脊柱原发部位不明的转移癌的诊断标准、发病率、来源判断及治疗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比较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和传统手术方法对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及长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将1993年9月起采用TME术的直肠癌患168例与1981~1992年行传统切除方法的126例患进行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参数。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TME组2年复发率为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6%(P=0.001),2年及3年生存率TME组分别为87.1%和80.3%,对照组分别为76.1%和68.7%,TME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13)。TME技术、肿瘤的Dukes分期,患的年龄、肿瘤距肛门的距离等因素中,只有TME是独立影响生存率的指标,TME、肿瘤的Dukes分期是独立的影局部复发的指标,结论 对于距离肛门12cm范围内的直肠癌,采用TME技术能有效地降低局部复发率及提高患生  相似文献   

15.
相同MAC浓度的安氟醚和异氟醚对脑电图功率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4例 20~50岁、ASAⅠ级、行择期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安氟醚组和异氟醚组。不用术前药,麻醉诱导以静脉硫喷妥钠5mg/kg、阿曲库胺0.6~0.7mg/kg。单纯吸入安氟醚或异氟醚维持全麻。气管插管后控制呼吸,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4.27。4.93hpa。以TOF监测肌松,间断给予阿曲库胺 10~15mg,维持T4/T1<25%。采用 FP1-A1、FP2-A2双导联监护脑电,验证呼气末麻醉药浓度在 0. 5、0.8、1. 0、1. 3和 1.5 MAC时的脑电功率谱、95%边缘频率(SEF)和中心频率(MPF)改变。结果发现,随MAC增加脑电功率谱表现出波增加,α和β波减少,而SEF、MPF值随MAC增加而减少的改变呈负性线性关系,r=-0.95。提示脑电功率谱、SEF和MPF在评价全麻深度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前列腺癌分化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采用PCNA单克隆抗体及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生物素标记法(LSAB法),对38例前列腺癌穿刺的石蜡标本中PCNA的表达进行了检测,以15例前列腺良性增生及1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作为对照,通过观察、统计组织切片中PCNA表达阳性细胞数目,计算出PCNA表达的阳性指数。结果发现,在低分化癌、中分化癌、高分化癌、前列腺良性增生及正常前列腺组织中,其PCNA阳性指数依次为8.0±4.0%、5.2±1.8%、2.4±1.1%、1.1±0.3%、0.8±0.6%,呈逐渐降低趋势。38例前列腺癌患者经去势手术后随访1年以上者25例,其中死亡6例,死亡组PCNA表达平均指数为9.0±3.0%,非死亡组为5.0±4.2%。两组比较P<0.05。结果表明:PCNA是判断细胞增殖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估计前列腺癌的分化程度及推测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34例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NK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结果:PLC患者sIL-2R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NK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比值均低于正常人(P<0.01),而CD8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Ⅱ、Ⅲ期PLC患者sIL-2R水平显著高于Ⅰ期患者(P<0.01)。sIL-2R水平≥1000u/ml、500~1000u/ml、<500u/ml者6个月内的死亡率分别为80.0%、29.4%、0%。肝癌切除术后2周sIL-2R水平较术前低(P<0.05),免疫治疗后4周sIL-2R水平亦较治疗前低(P<0.05)。细胞免疫水平都有所改善。提示测定外周血sIL-2R水平可作为PLC的免疫状态、病情严重程度、疗效观察及预后估计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氧化亚氮对安氟醚脑电功率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安氟醚(Enf)组和安氟醚加氧化亚氮(Enf/N2O)组,每组10例。静脉硫喷妥钠5mg/kg、阿曲库铵0.6 ̄0.7mg/kg诱导后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维持PetCO24.27 ̄4.93kPa。间断静脉注射阿曲库铵10 ̄15mg,维持T4/T3〈25%,SpO2≥99%,采用FP1-A1、FP2-A2双导联脑电监测,记录原始脑电以观察脑电功率谱和95%边缘频率(SEF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相关抗原与肿瘤病理分级及之间的关系,作者应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单克隆抗体(McAb)19A211和M344,对51例(102个)膀胱TCC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51例中包括膀胱TCC1级17例、2级18例、3级16例。结果19A211抗原表达阳性率在1级是82.4%(11/17),2级是77.7%(14/18),3级是37.5%(6/16)。1级阳性表达率与3级相比,P<0.01。2级阳性表达率与3级相比,P<0.05。M344抗原表达阳性率在1级是88.2%(15/17),2级是83.3%(15/18),3级是37.5%(6/16)。1级阳性表达率与3级相比,P<0.01。2级阳性表达率与3级相比,P<0.05。19A211和M344联合应用对51例膀胱TCC进行检测,抗原表达阳性率1级是100%(17/17),2级是88.8%(16/18),3级是68.8%(11/16)。结果表明,McAb19A211、M344适用于膀胱TCC的诊断,特别是有利于1、2级表浅性膀胱TCC。联合应用2种McAb可明显提高检测1、2表浅性膀胱TCC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20.
用N-甲基五硝基脲(MNU)为致癌剂行大鼠膀胱灌注诱导膀胱肿瘤,采用每次MNU灌注剂量1-3mg,灌注次数4-6次,MNU总量为6-12mg,首次出现肿瘤时间为灌注后第7周,从第13周起所有动物都产生膀胱肿瘤,MNU诱导的膀胱肿瘤组织发生过程为坏死期(1周),局灶性增生期(2-6周),乳头状瘤形成期(7-12周),癌变期(13周后),组织学检查可见移行细胞肿瘤占70.4%,混合性肿瘤占2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