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析闭合复位股骨大粗隆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3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平均分组,即单数患者设为对照组(15例),接受切开复位股骨大粗隆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而双数患者则设为观察组(15例),接受闭合复位股骨大粗隆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比较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比较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股骨干骨折患者闭合复位股骨大粗隆入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发挥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作用,故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对股骨干骨折采用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交所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抽取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7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9例,观察组接受闭合复位交所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接受切开复位交所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股骨干骨折患者应用闭合复位交所髓内固定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切开复位,可有效缩短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陈效  何飞宇  钟志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11):1460-1462,1466
目的:探讨不同复位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71例股骨干骨折病人,根据不同复位方式分为切开复位组34例和闭合复位组37例。切开复位组行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闭合复位组行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病人的手术指标,随访12个月后,比较2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闭合复位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切开复位组(P<0.01)。术后12、24、48、72 h,闭合复位组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切开复位组(P<0.05~P<0.01)。术后12个月,闭合复位组的临床疗效优于闭合组(P<0.05);闭合复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低于切开复位组的23.53%(P<0.05)。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优于切开复位,并有助于促进病人骨折愈合和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治疗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胫腓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接受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接受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P〈0.05)。两组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χ2=7.12,P〈0.05)。观察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应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胫腓骨骨折时,闭合复位比切开复位更具优势,应该作为胫腓骨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12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治疗后观察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均无骨折畸形愈合和并发症发生,对照组骨折延迟愈合8例,并发症5例;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优良率为93.3%,大于对照组的8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骨折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60例股骨干骨折根据手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闭合复位)与对照组(切开复位)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问、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应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操作简单、内固定稳定且坚固可靠、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少、骨折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优于切开复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髓内钉固定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新鲜闭合股骨干骨折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病例,分别统计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切开复位扩髓与不扩髓、闭合复位扩髓与不扩髓的例数及其骨折愈合率,并比较各组骨折愈合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组统计共120例,其中切开复位52例,闭合复位68例,骨折愈合率分别为73.1%与88.2%(P<0.05);切开复位组中31例扩髓,21例不扩髓其愈合率分别为83.9%与57.2%(P<0.05);闭合复位组中53例扩髓,15例不扩髓,其愈合率分别为94.3%与66.7%(P<0.001)。结论:股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中闭合复位及扩髓可提高骨折愈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干骨折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间收治的100例胫腓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最终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治疗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干骨折能够提高骨折对位的准确度,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而维护患者健康,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获嘉县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胫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开放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观察组接受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膝关节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利于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41例,随机摸球法分为对照组20例为微创钢板治疗,观察组21例主要予以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愈合时间无较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干骨折中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时患者预后恢复效果好且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状况少,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对比经皮微创钢板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在成人股骨干骨折治疗中的优劣,为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用回顾、配对(1∶1)、对照的方法筛选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二医院骨科的成人新鲜闭合股骨干骨折(AO分型:A型-B型)患者70例,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行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者设为MIPPO组,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者设为髓内钉组。用Excel表格记录入组患者的卫生学指标(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和经济学指标(术后住院花费、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返岗工作率),用SPSS 20.0对比组间资料的差异性。结果(1)病例完成情况:入组患者获得12~25个月随访,MIPPO组剔除4例,髓内钉组剔除3例。(2)卫生学指标对比情况:两组临床疗效优良率(93.55% vs 90.63%)、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总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均相当(P>0.05);与髓内钉组相比,MIPPO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量、骨折愈合快(P<0.05)。(3)经济学指标对比情况:MIPPO组术后6个月返岗工作率高于髓内钉组(61.29% vs 40.63%,P<0.05);两组术后住院花费、术后12个月返岗工作率接近(P>0.05)。结论 经皮微创钢板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均能有效治疗(A-B)型新鲜闭合成人股骨干骨折,且经皮微创钢板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早期返岗工作率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行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发生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2000年2月至2004年10月间,本科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上段、中段骨折126例,其中动力型固定6例,静力型固定120例,使用瞄准装置安放远端锁钉,其中A组64例为常规手术自然恢复,B组56例采用综合措施作用于术中及术后,记录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各种表现,恢复屈膝达120°的时间,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rating scale,HSS) 情况.结果:动力型固定6例术后无膝关节疼痛、屈膝受限等表现,静力型固定120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功能障碍表现,B组病例的发生率和程度低于A组(P<0.05),恢复屈膝达120°的时间短于A组(P<0.05),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股骨带锁髓内钉远端瞄准器定位杆的操作过程,是造成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可明显减轻这些不良影响,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头侧-中央联合入路与单纯头侧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均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头侧-中央联合入路, 对照组采用单纯头侧入路, 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切除标本长度、清扫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缩短,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11.1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头侧-中央联合入路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右半结肠癌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安全可靠, 且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析锁骨钩钢板内固定与喙锁韧带重建结合治疗急性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92例急性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与喙锁韧带重建结合治疗, 对照组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 比较两组肩关节功能、手术时间、恢复时间、术后3、12、24个月相关恢复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83%, 较对照组78.26%显著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0.27±10.31)min, 对照组组手术时间为(53.16±10.08)min, 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为(24.98±3.76)d, 对照组组术后恢复时间为(36.02±3.54)d, 观察组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12、24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术后3、12、24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术后3、12、24个月肩锁关节距离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小,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52%, 较对照组28.26%显著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与喙锁韧带重建结合治疗急性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 缩短肩锁关节的距离,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摘要] 〖HTH〗目的〖HTSS〗观察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效果及其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HTH〗方法〖HTSS〗选择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86例,按照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切开复位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予以闭合复位和髓内钉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Constant-Murley评分、术后颈干角和肩关节活动度。 〖HTH〗结果〖HTSS〗2组临床疗效和总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onstant-Murley评分和术后颈干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和内旋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TH〗结论〖HTSS〗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疗效相似,且具有微创、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和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小儿应用抗生素联合益生菌治疗对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作用。方法 随机将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100例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仅接受抗生素治疗,观察组50例,另外联合应用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与发生时间分别为:观察组4.00%,(13.96±1.17)d,对照组为20.00%、(10.59±1.02)d,P<0.05;观察组治疗后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P>0.05,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IgG、IgA、Ig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能够降低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延迟其发生时间,同时能够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减小肠道菌群的波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替莫唑胺对脊髓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并通过细胞研究检测其对MGMT、Survivin和caspase-3的影响,探讨其抑制复发和转移的机制。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脊髓胶质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采用显微外科切除,而观察组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肿瘤切除率、McCormick神经功能以及复发、生存情况。观察组术后给予替莫唑胺治疗观察两组的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术中取患者脊髓胶质瘤细胞,体外培养检测替莫唑胺对凋亡蛋白caspase-3、MGMT、Survivin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的全切率、次切率、部分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替莫唑胺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McCormick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一年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5.00%(2例),显著低于对照组(9例,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实验表明随着替莫唑胺浓度的增加,细胞侵袭能力下降,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脊髓胶质瘤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增加,替莫唑胺组Survivin基因表达阳性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MGMT表达阳性率略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莫唑胺可增加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外科切除术后脊髓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增加caspase-3活性和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有关,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pylori感染并血清胃蛋白酶原阳性与胃息肉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0例胃息肉患者作为实验组,8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均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和血清胃蛋白原浓度检测,比较两组及亚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及血清胃蛋白原浓度。结果 实验组H.pylori感染阳性率为68.75%,对照组为61.25%,两组H.pylori感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炎性息肉组、腺瘤组H.pylori感染阳性率分别为78.13%、100.00%较对照组的61.25%、增生性息肉组的60.00%显著性提高(P<0.05),实验组PGⅠ、PGR分别为(80.33±14.89)ng/mL、(5.05±1.67)较对照组(115.34±15.70)ng/mL、(7.43±2.11)显著性降低(P<0.05),实验组、对照组PGⅡ分别为(15.80±3.23)ng/mL、(17.61±3.20)ng/mL无显著性差异(P>0.05),炎性息肉组、腺瘤组PGⅠ、PGR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及血清胃蛋白酶原浓度检测对胃息肉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椎病患者实施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联合颈部硬膜外阻滞术的效果。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西安市高陵区医院100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颈部硬膜外阻滞术,观察组先实施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再实施颈部硬膜外阻滞术。比较2组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颈性眩晕评分、颈椎残障评分、疼痛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8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0%与对照组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性眩晕评分更高,其颈椎残障、疼痛评分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部硬膜外阻滞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可有效缓解颈椎病患者症状,疗效显著,并发症风险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