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科术后病人早期施行营养支持治疗,特别是在其胃肠道允许的情况下,早期行肠内营养,对改善他们的营养状况,维持肠道功能已取得共识和肯定[1]。连续输入法肠内管饲是膳食输注方法的一种方式,有研究证明[2],采用12~24h连续滴注法肠内营养,不仅有效防止腹胀、腹泻、返流、误吸、心率加快、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而且经济、简便、实用。我们通过对临床20例术后病人采用连续滴注法肠内营养的护理,总结出如下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3~68岁。其中食管中上段癌13例,胃贲门癌5例,胆管癌1例,右上肺占位1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 对46例确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并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治疗前、后1、2、4周患者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等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4周后,46例患者病情均明显好转,20例患者完全治愈,其余26例患者血尿淀粉酶正常,体重明显增加,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较肠内营养前明显上升,除10例发生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外,未出现其它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安全、有效,合理的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减少肠内营养治疗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留置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置鼻空肠管是按照鼻胃管法 ,将鼻空肠管插入胃内 ,再随胃肠的蠕动渐行到空肠内。置管后进行肠内营养。根据胃肠承受能力 ,肠内营养液可通过连续滴注方法供给 ,滴注时使用恒速泵或胃肠泵控制速度。其优点 :减少营养液返流引起呕吐和误吸 ,主要用于易发生误吸和胃排空障碍者[1] 。本文结合我科 2 0 0 0年 3月~ 2 0 0 1年 12月对 6位老年病人采用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的护理 ,有效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促进疾病康复。1 临床资料2 0 0 0年 3月~ 2 0 0 1年 12月 ,我科共有 6例病人采用留置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 ,年龄 70~ 89岁 ,6例病人中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机械通气清醒患者用持续管饲法和间歇管饲法给予肠内营养致胃肠道反应的差异,寻求更为科学合理的管饲方式。方法将108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间歇管饲组58例)和对照组(持续管饲组50例),比较这两种管饲方式引起的呕吐、返流、腹胀、腹泻的发生情况以及病人的饥饿感。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中呕吐、返流和腹泻发生率及饥饿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的清醒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宜采用间歇管饲法,它能减少病人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更合乎病人的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症病人机械通气期间肠内营养(EN)的护理重点和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对31例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重点做好预防食物的返流与误吸,及时处理胃潴留及腹泻,做好护理监测等工作.结果 无1例患者发生误服,26例成功脱机转出ICU,4例死亡,1例出院.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期间,应积极预防胃肠道并发症,做好各个环节的监测与护理,可有效预防严重并发症,有利于早期脱机拔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经鼻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应用中的新观点、优势及护理方法。方法: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入院后48h~72h胃肠道功能启动后即给予留置鼻空肠营养管开始肠内营养。结果:11例患者经鼻肠内营养支持,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营养状况恢复较快。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型、病情及营养状况等选择不同的能量和合适的营养素制剂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结果:本组2 7例患者通过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其中2 4例上臂围、血清白蛋白都有增加,病人面色红润,精神状况良好,肺部感染得到控制,每天或隔天排便1次;其中3例由于病情严重2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没有发生褥疮,2 4例患者治愈出院,而且无腹胀、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及早给予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免疫力和应激能力、控制感染、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钟永锋  范利好 《广东医学》2012,33(5):654-656
目的探讨Introducer法胃造瘘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内营养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以收治的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采用Introducer法胃造瘘术行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鼻胃管鼻饲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术后12 h内进行胃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术前1 d,术后第71、4天的营养指标,术后14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Introducer法胃造瘘术行胃肠内营养更能改善其营养状况,且安全、并发症少,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营养胃肠内要素是一大突破,已广泛用于临床,使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使病人住院的时间缩短,医疗质量提高。我科从1998年至2004年共行胃、食管手术186例,其中行肠内营养素滴注的98%,术后并发症,食管吻合口瘘1.0%。妊期以来,传统的推注法为,于短时间内注人大量的营养素,可导致腹胀、腹泻、返流、心率加快,为寻找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我科从1995年开始采用输液器滴注连续滴注法。对食管胃癌术后病人进行肠内营养的鼻饲胃,食管癌术前肠内营养管连同胃管一并插入胃内,深55cm~65cm,术中完成癌肿切除的同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鼻饲法对食管癌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0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泵恒温持续泵入鼻饲液(瑞素);对照组采用50ML注射器定时推注鼻饲液(瑞素)。结果观察组发生胃潴留、腹泻、食管反流、误吸,肠胀气、便秘、电解质紊乱病例较对照组明显要少(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鼻饲采用肠内营养泵持续恒温泵入,有利于胃肠道消化吸收保护胃肠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营养治疗对术后肌体康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肠内营养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物质较符合人体生理状态。肠内营养可改善和维护肠道的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有保护胃肠粘膜屏障 ,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1] 。与肠外营养相比具有费用低、严重并发症较少等优点。我科 2 0 0 1年 9月~ 2 0 0 2年 6月对 5 2例胃肠道手术后病人应用肠内营养输注泵行肠内全营养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8例 ,女 2 4例 ,年龄 14~80岁 ,平均 5 0 .5岁。胃大部切除术 18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10例 ,直肠癌根治术 14…  相似文献   

12.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85~2005年20例腹部大手术后发生的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胃切除术后发生胃瘫15例,非胃手术后发生胃瘫5例,均发生于术后5—8d。主要表现为上腹胀、呕吐,胃引流量增多。非胃手术后胃瘫多发生于病情复杂、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的病人。19例非手术治愈,1例再次手术加行胃肠或肠肠吻合仍未缓解,继续内科治疗。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肠功能恢复比肠外营养支持者提前。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疗法均可治愈,肠内营养有助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PEG)在神经外科长期昏迷患者肠内营养方面的临床应用问题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30例长期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行PEG并实施肠内营养的病例,观察其术后腹胀、腹泻、肺内感染、返流性食道炎、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等诸多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及术后的临床资料显示:腹胀2例,肺内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1例,胃造口旁出血1例,低蛋白血症1例。结论:PEG是一种微创手术,保持了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的完好,PEG后实施肠内营养优于其他途径的肠内外营养,良好的护理方法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卒,减少其胃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改进营养,促进康复.方法 将1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营养支持方法,入院7d后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内营养;观察组50例24h内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内营养,并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 观察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P<0.01),腹泻、病死率等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胃肠内营养,配合细致的观察护理,可预防应激性溃疡发生及减少并发症,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宁耀贵 《大家健康》2014,(1):193-193
目的:分析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在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60名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给予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对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人血清总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指标变化以及胃肠道功能状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营养支持前两组患者的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明显差异(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障碍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胃潴留、上消化道出血、反流、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在重症监护室患者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促进患者的营养恢复正常水平,并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鼻肠管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霞 《河北医学》1999,5(12):78-79
鼻肠管管饲是肠内营养的一种方法,我科自1997年9月以来采用鼻肠管管饲能全力法在维持胃肠道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和吻合口的愈合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减少了许多并发症。1 临床资料胃肠道术后患者共46例,男26例,女20例,其中胃大部切除术者11例,全胃切除术者4例,部分结肠切除术者16例,直肠Ca根治术者15例,以上患者术后一周内均用鼻肠管管饲能全力法,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按期拆线,未发生特殊并发症。仅三例患者出现腹泻表现,经减速和适当减量后好转;一例胃Ca患者术后发生肠痉挛…  相似文献   

17.
程华敏  刘记 《中原医刊》2007,34(19):17-18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收治并确诊的3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并对入院1周和2周病人的血清白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体重及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较单纯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更好的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恢复,减少继发感染的发生,维持机体合成代谢,促进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是安全有效、经济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鼻肠管在使用机械通气的高龄病人行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2例使用机械通气的高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置管后1个月内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行肠内营养支持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机械通气病人应用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优于常规应用鼻胃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评估胃残余量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本院神经内科重症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回抽胃液评估胃残余量指导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进行床旁超声评估胃残余量指导下的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各项营养指标及耐受肠内营养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内营养达标时间与调整肠内营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血浆总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耐受肠内营养率高于对照组,且中断喂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应用床旁超声评估胃残余量指导肠内营养,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有效改善肠内营养指标及肠内营养耐受,减少中断喂养情况发生,值得临床借鉴实施。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类型肠内营养剂并发症发生的特点,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脑外科ICU 53例使用整蛋白型和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剂出现临床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3例均为脑外科ICU重症患者,其中脑外科术后患者38例,保守治疗1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例.这些患者均不能自主进食而给予营养支持治疗,且胃肠道功能完整,无复合伤.53例重症患者中15例接受单纯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17例接受单纯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剂,另21例接受整蛋白型和氨基酸型2种肠内营养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