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保守失败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常需要手术治疗,传统的双侧椎弓根螺钉腰椎融合术可能增加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近年研究表明,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获得与传统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似的稳定性与融合率,并可预防固定融合节段的邻近节段退变,但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9):1792-1795
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畸形、腰椎滑脱和脊柱肿瘤等,坚强内固定和360°融合亦被视为脊柱稳定手术的金标准。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是腰椎固定术后相邻节段最常见的病变。随着内固定器械的日趋成熟,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研究其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如何有效治疗和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概念、发生率、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腰椎融合术因其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腰椎退行性疾病,但融合手术改变了脊柱生物力学,可能加快邻近节段的退变。腰椎邻近节段退变(ASD)是指腰椎融合术后与融合节段相邻的非融合节段出现退行性改变,可能导致患者腰腿痛症状再发,影响融合术后的远期疗效,部分患者需再手术。ASD的诊断标准不统一,其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存在  相似文献   

4.
<正>腰椎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是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包括相邻椎间盘退变、关节突关节退变、椎体滑脱、椎管狭窄、椎体压缩性骨折等~([1、2])。其中近端相邻关节突关节的退变既非常常见,又容易导致新的临床症状产生,且较远端相邻节段发生更早、更明显~([3、4])。目前研究认为,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对近端相邻关节突关节侵扰(facet joint violation,FJV)是加速关节突关节退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  相似文献   

5.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腰椎退行性病变引发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韧带松弛,关节突增生,同时进一步导致运动节段失稳的临床症侯群,包括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及退变性腰椎滑脱[1].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患的一项基本技术,是以病损部位为中心,自病损区上位正常椎体至下位正常椎体做植骨术,使多个节段发生骨性连接,使之在力学上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治疗脊柱病损,消除疼痛,防止畸形,重建稳定性和保护脊髓神经的目的,常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不稳、椎体滑脱等疾病.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后椎弓根螺钉器械和椎间融合器的不断改进,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器(Cage)逐渐取代了单纯的植骨融合技术和单纯钉板固定系统,使得腰椎融合率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加峡部植骨术治疗腰椎峡部不连手术5年疗效随访研究。方法2006-2008,我院收治20例单纯腰椎峡部不连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加峡部植骨固定治疗术后5年随访。结果术前及术后5年随访VAS评分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5年CT断扫峡部裂植骨均骨性愈合。20例患者均未发生脱钩及临近节段退变(椎间隙高度丢失);2例诉腰椎活动度较术前轻度受限;6例出现腰椎间盘退变。结论与多节段固定融合术相比,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加峡部植骨术治疗腰椎峡部不连是对腰椎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干扰小、临近节段退变率低的一种可靠、有效的单椎体动态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7.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但腰椎融合率与临床症状改善率之间不成正比,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合的邻近节段会发生退变或失稳。腰椎非融合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腰椎退变疾病的新治疗手段,其设计理念旨在保留腰椎手术节段的部分活动度的同时维持其稳定性,从而使手术节段的活动限制在正常范围内,避免异常载荷的产生。经椎弓根后路非融合技术在临床上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椎弓根.韧带装置和半刚性椎弓根螺钉固定装置。本文对经椎弓根后路非融合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腰椎滑脱后路不同融合术式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建立L4.5,滑脱节段的有限元模型,研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双枚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植入等3种融合术式的固定节段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一名56岁退变性腰椎滑脱女性患者,以k节段为研究对象,采用螺旋CT对其进行层厚1.0mm的连续水平扫描,将所得图像进行轮廓提取和阈值分割后,借助Ansys9.0软件,建立L4.5滑脱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同时根据椎弓根螺钉、融合器的几何尺寸,分别建立其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术式将上述模型进行不同组合,分别建立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双枚融合器植入及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单枚融合器植入等3种腰椎滑脱后路融合术式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分别施加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观察各模型不同载荷下螺钉、融合器的应力分布及融合节段的角位移变化,由此比较各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式的螺钉应力和角位移明显高于椎体间融合术(P〈0.01);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植入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双枚融合器植入两组之间螺钉应力、融合器应力及固定椎体的角位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模型固定节段螺钉及融合器的最大有效应力均出现于前屈时。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或双枚融合器植入的稳定性优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对于椎体间融合,植入单枚融合器和双枚融合器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腰椎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病变治疗的主要手术方法应用了近100年,其疗效肯定。近年来,腰椎融合术的缺点,即融合节段运动的丧失和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或恶化,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广大脊柱医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退变性腰椎滑脱后路内固定后不同融合方式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退变性腰椎滑脱主要指由于腰椎不稳、小关节突退变增生、椎间盘退变等下腰部退行性病变导致的腰椎滑脱,其峡部一般完整,因此又称假性滑脱,其发生率为各种病因所致腰椎滑脱的60%以上。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于腰椎退变的基础之上,绝大多数合并腰椎管狭窄,后路减压后经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术式。在融合方法上主  相似文献   

11.
正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等退变性疾病的常用手术,其临床疗效明确,但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甚至出现临床症状~([1])。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压缩骨折后可出现骨折不愈合现象,即Kummell病。而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椎体Kummell病较为罕见。本病例为1例10年前因腰椎滑脱行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后出现邻近椎体Kummell病,并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腰椎椎弓根螺钉弹性固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椎弓根螺钉弹性固定是一种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的非融合性、动力性脊柱后路固定方法,近来逐渐受到提倡.它在维持腰椎一定的活动度和局部前凸的同时,不仅能限制不稳定节段的异常运动,还能减少椎间盘和或小关节的负荷,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绝大多数临床结果显示,疗效与传统强制固定融合术相当,但创伤较小,不会增加邻近节段继发退变等风险,更符合脊柱生理性稳定.该文就腰椎椎弓根螺钉弹性固定的发展史、治疗原理、稳定性实验研究、疗效和适应证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是指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发生的退变性疾病,其危险因素众多,可能涉及高龄、超重、邻近节段退变程度、骨质疏松、脊柱-骨盆的矢状面失衡、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减压融合节段数量以及解剖结构的破坏程度等因素。目前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如何有效预防及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是目前脊柱退变性疾病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因此笔者综述近10余年关于邻近节段退变的文献报道,旨在进一步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降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病率,提高腰椎融合术患者的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手术后短期内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干预方法。方法 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238例,手术方式包括髓核摘除、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等。术后7例因腰腿痛及神经根性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在短期内进行再次手术,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47~67岁。再手术原因包括神经根管减压不充分伴髓核组织残留2例,椎弓根螺钉误置2例,椎间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2例,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后椎间不稳1例。结果 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有效随访6~12个月,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有改善,腰腿痛及神经根性症状有所缓解,疗效满意。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容易发生髓核组织残留致神经根管减压不充分、椎弓根螺钉误置;要重视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相关因素,有效预防和延缓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下腰椎椎弓根螺钉误入椎管损伤神经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螺钉进入椎管损伤神经根的现象在下腰椎病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时有发生,是导致椎弓根螺钉翻修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地影响了下腰椎病变的治疗效果。本院自1995年1月~2006年6月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下腰椎病变(包括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峡部裂型不稳、腰椎骨折、腰椎结核、腰椎肿瘤)1218例,  相似文献   

16.
动力性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是当前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椎管减压加脊柱融合术是常用的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方法,但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它会导致或加速腰椎邻近节段退变.近年研究发现动力性固定能维持脊柱的活动和稳定,恢复生理性负荷传导,避免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脊突间撑开装置可限制脊柱过伸,减轻神经受压,可治疗腰椎狭窄引起的间隙性跛行;椎弓根螺钉-韧带系统可维持脊柱稳定,恢复正常的负荷传导,可治疗腰椎不稳引起的下腰痛;脊突间韧带装置和半刚性椎弓根螺钉固定金属装置也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多数临床研究表明动力性固定疗效优异,但它主要适用于轻中度腰椎退变性疾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行椎体加强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科2004年6月~2009年1月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伴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为52~76岁,平均62.5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1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6例,腰椎退行性侧凸4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确定减压、融合节段和方法,采用PMMA骨水泥强化的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内固定、矫形.采用ODI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术后影像学资料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随访时间18~48个月,平均36.5个月.患者腰痛及下肢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复查X线片均未发现椎弓根螺钉的松动或脱出,椎弓根螺钉周围未发现有透亮线出现.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46±2.24减至3.15±1.47(P<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24±2.32减至2.11±0.84(P<0.01).ODI评分由术前的43.15±5.72下降至15.41±16.42(P<0.01).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16例次,未造成机体残余损害.结论 对于伴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应用PMMA行椎体加强椎弓根螺钉固定,能增强螺钉的稳定性,防止螺钉的松动或脱出,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改善和保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的效果。方法将30例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5例。对照组行单纯椎管双侧多节段开窗减压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椎弓根螺钉长节段固定矫形、椎板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随访1~2 a,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腰椎前凸角度升高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实施椎弓根螺钉长节段固定矫形、椎板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术后患者腰椎功能、Cobb角及疼痛改善明显,且并发症少。效果显著好于常规椎管双侧多节段开窗减压术。  相似文献   

19.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ASD)目前尚无明确定义,MRI检查等可显示椎间盘病变,其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相关。ASD病因包括术前既存邻近节段退变、椎体矢状位失衡、后方复合体损伤、生物力学影响等。针对这些原因,临床运用腰椎间盘置换术、动态固定、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等技术进行防治,但均缺乏长期随访结果。该文就腰椎融合术后ASD定义、影像学评价、发生率、发病机制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本期发表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后路椎间植骨治疗重症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和<延长融合节段治疗腰椎滑脱合并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中期疗效>,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