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目的 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中波紫外线(UVB)应激性衰老成纤维细胞(UVB-SIPS-FB)的氧化损伤和凋亡作用。 方法 正常成纤维细胞及UVB-SIPS-FB均分为2 h和6 h孵育组,每组内再分为7组:对照组、ALA组、100 J/cm2照光组、3组不同红光照射剂量ALA-PDT处理组(25 J/cm2组、50 J/cm2组、100 J/cm2组)及抗氧化剂NAC + 50 J/cm2红光照射ALA-PDT处理组。采用635 nm红光(能量密度50 mW/cm2)照射处理后,使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及线粒体膜电位水平;Hoechst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数据用SPSS 13.0软件分析,多组间均数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合q检验。结果 孵育2 h, 25、50、100 J/cm2 ALA-PDT组UVB-SIPS-FB凋亡率(分别为7.34% ± 0.87%、8.39% ± 1.16%、17.03% ± 1.29%)较对照组(3.81% ± 0.59%)上升(F = 102.70,均P < 0.05),NAC + 50 J/cm2 ALA-PDT组凋亡率(5.35% ± 0.58%)下降(P < 0.05);孵育6 h,25、50、100 J/cm2 ALA-PDT组UVB-SIPS-FB凋亡率(分别为13.85% ± 1.71%、23.40% ± 2.14%、41.02% ± 2.73%)较对照组(5.09% ± 1.64%)显著上升(F = 106.00,均P < 0.05),NAC + 50 J/cm2 ALA-PDT组凋亡率(9.97% ± 3.23%)显著下降(P < 0.05)。单纯ALA组或照光组UVB-SIPS-FB凋亡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LA-PDT处理组细胞活性氧荧光强度显著上升,线粒体去极化增强,这些现象与ALA孵育时间及红光照射剂量均呈量效依赖性关系。使用抗氧化剂NAC预处理可以减少ALA-PDT诱导的活性氧增多及线粒体去极化增强,与凋亡率变化一致。 结论 ALA-PDT可诱导UVB-SIPS-FB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LA-PDT对细胞的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态氧和单线态氧对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诱导HaCaT细胞凋亡和死亡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HaCaT细胞,分别与不同浓度的ALA避光孵育4 h,随后给予相应剂量的He-Ne激光照射,照射后12 h以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PI单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标记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基(ROS)水平。为了造成光动力反应前后细胞的化学缺氧以及淬灭产生的单线态氧基(1O2),将不同浓度的氯化钴(CoCl2)和叠氮钠(NaN3)分别加入培养基,比较ALA-PDT处理组与未处理组HaCaT细胞凋亡和死亡率以及细胞内ROS水平的变化。结果 MTT结果表明,ALA-PDT诱导HaCaT细胞的凋亡与死亡率与ALA浓度和He-Ne激光照射剂量呈正相关。经400 μmol/L CoCl2处理的细胞,胞内ROS水平显著降低,细胞死亡率未处理组为57.65% ± 2.88%,处理组降至16.68% ± 1.86%,细胞凋亡率则分别为43.80%和15.40%。10 mmol/L NaN3几乎能完全清除ALA-PDT诱导产生的ROS,增强HaCaT细胞对ALA-PDT诱导的细胞死亡或凋亡的抵抗。结论 改变光动力反应前后细胞内的基态氧与单线态氧含量,能调控ALA-PDT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和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鲜红斑痣(PWS)动物模型鸡冠的作用和治疗鲜红斑痣的可行性。 方法 80只莱亨鸡随机分为10组:空白对照组、单纯ALA组、单纯激光75 J/cm2组、100 J/cm2组、150 J/cm2、200 J/cm2组,ALA-PDT 75 J/cm2组、100 J/cm2组、150 J/cm2组、200 J/cm2组。单纯激光组仅给予630 nm红光照射,ALA-PDT组外用ALA后给予红光照射。干预14 d、28 d分别取材,观察鸡冠形态学、组织学变化,计算毛细血管减少率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外用ALA-PDT 75 J/cm2、100 J/cm2、150 J/cm2和200 J/cm2组鸡冠实验区域颜色变淡,光镜下真皮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管径变小,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毛细血管减少率分别为33.53% ± 4.89%、52.02% ± 2.77%、67.48% ± 5.58%、88.96% ± 2.47%;凋亡指数分别为:63.44 ± 1.09、88.50 ± 6.11、94.32 ± 3.67、113.76 ± 10.57,与其余各组分别比较,均P < 0.01;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深度分别为:201.19 μm ± 0.33 μm、266.15 μm± 1.02 μm、546.09 μm ± 2.45 μm、766.37 μm ± 1.08 μm,各组间两两比较,均P < 0.01。 结论 外用ALA-PDT对鸡冠毛细血管有明显损伤,损伤程度和深度与红光能量密度相关;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蛋白激酶D1(PKD1)的影响,探讨ALA-PDT诱导A431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A431细胞,用CCK-8法检测筛选出抑制作用最强的ALA浓度和光动力照射(PDT)剂量组合。将对数期生长A431细胞随机分为不予任何干预的对照组、ALA组、PDT组及ALA-PDT组,观察4组细胞接受相应干预12、24、36、48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增殖抑制作用最强时间点的凋亡率。反转录PCR检测ALA-PDT作用A431细胞不同时间点后各组PKD1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 印迹法检测各组A431细胞中PKD1及其磷酸化位点Tyr463蛋白(pTyr463)、Ser916蛋白(pSer916)表达。结果 ALA浓度1.5 mmol/L、光照剂量2 J/cm2为最佳剂量组合。4组细胞干预12、24、36、48 h的增殖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9.56,P < 0.05)。孵育24 h时:ALA-PDT组细胞增殖抑制率(46.26% ± 1.25%)高于ALA组(14.65% ± 0.33%)、PDT组(14.96% ± 0.68%)和对照组(11.98% ± 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ALA-PDT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12 h(P < 0.05);4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6.32,P < 0.05),ALA-PDT组(41.92% ± 3.23%)高于对照组(4.67% ± 0.88%)、ALA组(7.02% ± 1.52%)和PDT组(8.37% ± 0.59%),均P < 0.05。ALA-PDT作用于A431细胞后0、6、12、24、36、48 h,细胞PKD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2.24,P < 0.05),孵育24 h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0、6、12 h(均P < 0.05),与36、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4组A431细胞中pSer916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53,P > 0.05),PKD1和pTyr463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10.04、8.27,均P < 0.05),ALA-PDT组PKD1、pTyr463的表达低于对照组、ALA组、PDT组(均P < 0.05)。结论 PKD1可能参与ALA-PDT疗法诱导A431细胞凋亡的光化学反应进程,且可能是通过Tyr463位点活化促进癌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 盖玻片上培养并形成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其结构;将实验分为不同光剂量(100 ~ 300 J/cm2)的ALA-PDT组和阴性对照组及单纯红光照射组。采用活菌计数法评估ALA-PDT对生物膜细菌的杀菌作用,CLSM观察ALA-PDT对生物膜细菌活力的影响,扫描电镜检测ALA-PDT对生物膜结构的影响。结果 ALA-PDT组分别给予100、200、300 J/cm2红光照射后,存活的细菌数分别为(210 ± 7.55) × 105、(91 ± 1.53) × 105、(16 ± 1.52) × 105,经统计学分析,各组和阴性对照组及单纯红光照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死菌/活菌比例分别为1.254 ± 0.096、1.301 ± 0.160、3.410 ± 1.140,各组与阴性对照组及单纯红光照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生物膜结构疏松、模糊,当光剂量达300 J/cm2时,生物膜结构消失,细菌呈单菌落分布。结论 ALA-PDT对生物膜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不仅能降低生物膜的活力,还能破坏生物膜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浮游表皮葡萄球菌的影响,探讨ALA最适浓度和最佳孵育时间.方法 实验分3组,第1组,50 mmol/L ALA与细菌37℃避光孵育3、5、8、12、16、18、20、24h;第2组,不同浓度ALA(10、20、30、40、50 mmol/L)与细菌37℃避光孵育16h;第3组,单纯胰蛋白陈大豆肉汤培养基(TSB)(不加ALA)与细菌37℃避光孵育24h.3个组均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CLSM)检测不同时间点原卟啉Ⅸ(PpⅨ)的荧光强度并做定量分析.同时对第1组进行不同剂量(30、50、70、90、100 J/cm2)红光照射,第2组用100 J/cm2红光照射,第3组不照光,同时设不同剂量红光照射对照组.采用菌落计数法分析ALA-PDT对浮游表皮葡萄球菌的影响.结果 第1组,CLSM下均观察到砖红色荧光,荧光强度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孵育16、18、20、24h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3、5、8、12 h(P< 0.05);第2组,荧光强度随着ALA浓度的增加而增强,50 mmol/L ALA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10、20、30、40 mmol/L ALA组(P<0.05);第3组,未见砖红色荧光.前两组经红光照射后发现,随着ALA浓度和光剂量的增加,存活的细菌数逐渐减少,当ALA为50 mmol/L、光剂量为100 J/cm2时,细菌生长受到抑制.结论 ALA-PDT对浮游表皮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最适治疗参数为50 mmol/L ALA、孵育16 h,光照剂量100 J/cm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GF-10)诱导的HaCaT细胞过度角化及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将培养的HaCaT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无任何处理),FGF-10组(加入FGF-10孵育24 h),ALA-PDT组(ALA孵育24 h后红光照射),FGF-10 + ALA-PDT组(FGF-10孵育24 h后,再加ALA孵育24 h,红光照射)。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印迹法检测K1、K6、K16及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GFR)的含量,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α(IL-1α)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KGFR和K6蛋白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析因分析显示,ALA-PDT和FGF-10对HaCaT细胞增殖无交互作用(F交互 = 1.369,P = 0.276),FGF-10对HaCaT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FFGF-10 = 20.853,P < 0.05),而ALA-PDT有抑制作用(FALA-PDT = 24.822,P < 0.05)。与空白对照组细胞增殖活性(A值为0.924 ± 0.024)比较,FGF-10组(1.233 ± 0.099)显著升高(P < 0.05),而ALA-PDT组(0.718 ± 0.107)显著降低(P < 0.05),FGF-10 + ALA-PDT组(0.901 ± 0.014)较FGF-10组显著降低(P < 0.05)。Western印迹法显示,FGF-10可促进K1、K6、K16蛋白和KGFR的表达(均P < 0.05),而ALA-PDT抑制这些蛋白的表达(均P < 0.05),FGF-10 + ALA-PDT组K1、K6、K16和KGFR的相对表达量与FGF-10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均P < 0.05)。ELISA法显示,FGF-10会增加HaCaT细胞IL-1α蛋白分泌(P < 0.05),但ALA-PDT对其没有影响(P = 0.467)。此外,免疫荧光检测显示,FGF-10增加HaCaT细胞K6和KGFR免疫荧光强度(P < 0.05),而ALA-PDT降低K6和KGFR免疫荧光强度(P < 0.05),FGF-10 + ALA-PDT组K6和KGFR免疫荧光强度显著低于FGF-10组(P < 0.05)。 结论 ALA-PDT能抑制FGF-10诱导的HaCaT细胞过度角化及增殖,其机制与下调K1、K6、K16、KGFR及IL-1α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长波紫外线 (UVA) 照射HaCaT细胞后不同时间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表达情况。方法 1 J/cm2、5 J/cm2和10 J/cm2 UVA照射HaCaT细胞后继续培养24 h、48 h和72 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分别用RT-PCR、Western印迹和Griess法检测HaCaT细胞iNOS mRNA、蛋白及NO的表达。结果 所有UVA剂量组HaCaT细胞iNOSmRNA在光照后24 h有表达,48 h达高峰,72 h后下降,各时间点间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 J/cm2 UVA照射后3个时间点均未见iNOS蛋白表达,而5 J/cm2和10 J/cm2 UVA照射后iNOS蛋白在24 h增加,48 h达高峰且显著高于24 h(P < 0.05),照射后72 h无iNOS蛋白表达。所有UVA剂量组HaCaT细胞NO表达量在24 h升高,48 h显著升高,72 h平稳升高,3个时间点NO表达量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5)。对照组HaCaT细胞无iNOS mRNA和蛋白表达,NO表达量低。结论 HaCaT细胞iNOS和NO的表达变化与UVA照射存在时间和剂量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不同剂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诱导体外培养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凋亡,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否参与凋亡过程。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aCaT细胞,分别用10 mJ/cm2,15 J/cm2,20 J/cm2,25 J/cm2,30 J/cm2的UVB照射,并于照射24 h后检测HaCaT细胞的增殖活性,分析HaCaT细胞的凋亡率,测定HaCaT细胞上清液中TNF-α的水平,观察细胞形态及凋亡细胞特征。结果在10~30 mJ/cm2的UVB照射下,随照射剂量的增大,细胞的增殖活性逐渐下降,而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加,当剂量达30 J/cm2时,细胞凋亡率最大,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率呈直线负相关;随UVB照射剂量的增大,TNF-α的分泌量增加,细胞上清液中TNF-α的分泌量和凋亡率呈直线正相关;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进一步从形态学上证实了细胞的凋亡改变。结论UVB可诱导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照射产生的TNF-α可能参与了其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研究低剂量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 ALA)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对HaCaT细胞中皮肤屏障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低剂量光动力改善皮肤屏障功能的潜在机制。方法 以0、0.01、0.05、0.1、0.5及1 mmol/L ALA孵育HaCaT细胞后分别予以0、0.5、1.85、3.72及10 J/cm2的(635±3)nm红光照射,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摸索低剂量ALA-PDT促进HaCaT细胞活力的最佳ALA浓度及照光能量参数。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光照组、ALA组、低剂量PDT组,分别予以相应处理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丝聚合蛋白(filaggrin, FLG)、内皮蛋白(involucrin, IVL)、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 3,AQP3)、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 CLDN1)、闭锁蛋白(occludin, OCLN)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不同ALA浓度及不同照光能量处理HaCaT细胞的结果显示,在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硒代蛋氨酸对中波紫外线(UVB)致HaCaT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培养HaCaT细胞,分为4组:①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②硒代蛋氨酸组:分别加入1、10、50、100、200 nmol/L和1 μmol/L 硒代蛋氨酸预孵育24 h;③UVB组:30、60、90 mJ/cm2 UVB照射;④硒代蛋氨酸 + UVB组:不同浓度硒代蛋氨酸预孵育24 h后进行不同剂量UVB照射。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法。 结果 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UVB照射对细胞增殖活性有抑制作用(F = 128.04,P < 0.05),且随UVB强度增加,细胞增殖活性逐渐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硒代蛋氨酸预孵育对细胞增殖活性也有影响(F = 5.95,P < 0.05),其中10 nmol/L ~ 1 μmol/L硒代蛋氨酸 + UVB组与UVB组比较,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升高(P < 0.05);UVB照射和硒代蛋氨酸对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交互作用(F = 1.65,P > 0.05)。30 mJ/cm2 UVB 照射后,UVB组凋亡率(31.9% ± 2.67%)较正常对照组(4.1% ± 0.67%)显著升高(P < 0.05);而10、50、100、200 nmol/L和1 μmol/L硒代蛋氨酸 + 30 mJ/cm2 UVB组凋亡率[依次为:(21.9 ± 3.72)%、(17.2 ± 1.67)%、(4.6 ± 0.85)%、(7.5 ± 1.86)%、(13.5 ± 1.95)%]均较30 mJ/cm2 UVB组凋亡率显著下降(P < 0.05)。30 mJ/cm2 UVB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P < 0.05);10 nmol/L ~ 1 μmol/L硒代蛋氨酸 + 30 mJ/cm2 UVB组与30 mJ/cm2 UVB组比较,SOD和GSH-Px活性增高,MDA含量下降(P < 0.05)。 结论 硒代蛋氨酸可以减轻UVB诱导HaCaT细胞氧化损伤,其机制与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少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制备装载氨基酮戊酸(ALA)的聚乙交酯丙交酯纳米粒(PLGA NP),增强ALA光动力体外杀伤人皮肤鳞癌A431细胞的效应。方法 改良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ALA PLGA NP,并对其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和形态进行表征。用透射电镜观察体外培养的A431细胞吸收ALA PLGA NP后的形态;用多功能酶标仪测定24 h内0.1 mmol/L ALA组、1 mmol/L ALA组、ALA PLGA NP组(含0.1 mmol/L ALA)、PLGA NP组生成的原卟啉IX(PpIX)荧光强度变化以确定最佳孵育时间。将培养A431细胞分为对照组、0.1 mmol/L ALA避光组、1 mmol/L ALA避光组、ALA PLGA NP避光组、PLGA NP避光组、单纯照光组、0.1 mmol/L ALA PDT组、1 mmol/L ALA PDT组、ALA PLGA NP PDT组、PLGA NP PDT组,对照组及各避光组严格避光,PDT组及单纯照光组用He-Ne激光照射,用噻唑蓝法测定其细胞杀伤效应。将A431细胞分为对照组、ALA PDT组、ALA PLGA NP PDT组,对照组避光,PDT组采用He-Ne激光照射,12、24 h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ALA PLGA NP呈球形,平均粒径为(65.6 ± 26.0) nm,包封率为(65.8 ± 7.2)%,载药量为(0.62 ± 0.27)%。ALA PLGA NP能被A431细胞吸收并聚集于细胞质中。PpIX荧光动力学检测显示24 h内ALA组、ALA PLGA NP组荧光强度随时间增加而上升。当孵育6 h、24 h时,ALA PLGA NP组生成的PpIX荧光强度均高于0.1 mmol/L ALA(均P < 0.01)。ALA PLGA NP PDT组对A431细胞的杀伤效应也明显强于0.1 mmol/L ALA PDT(6 h:t = 35.685,P < 0.01;24 h:t = 5.262,P < 0.01)。ALA PLGA NP PDT组细胞的凋亡率也高于ALA PDT组(12 h:t = 9.074,P < 0.01;24 h:t = 9.095,P < 0.01)。 结论 ALA PLGA NP能提高PpIX生成量,增强ALA PDT对A431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以及ALA PDT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效应。 【关键词】 肿瘤,鳞状细胞; 光化学疗法; 氨基酮戊酸; 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的作用机制。 方法 先建立SKH-1无毛小鼠SCC模型,ALA-PDT治疗前即对照组3只,ALA-PDT治疗后1、3、6、12、24 h组各3只。以透射电镜及TUNEL法观察ALA-PDT治疗后1 ~ 24 h SCC组织肿瘤细胞死亡方式(坏死、凋亡、自噬);以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治疗后7 d SCC组织细胞自噬标记物LC3B、肿瘤局部微血管CD34、肿瘤局部免疫细胞浸润包括树突细胞CD1a、CD4+ 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表达的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发现,ALA-PDT治疗后24 h,肿瘤细胞逐渐发生坏死和凋亡,且以细胞坏死为主,巨噬细胞中可见自噬小体。TUNEL检测显示,肿瘤细胞凋亡显著增加(ALA-PDT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分别为2.00 ± 0.69和7.30 ± 2.18,P < 0.05)。免疫组化显示,与治疗前比较,ALA-PDT治疗后7 d,CD34表达显著下降(分别为19.00 ± 2.66和1.33 ± 0.58,P < 0.01),肿瘤局部CD1a表达明显增高(分别为10.33 ± 1.88和23.01 ± 2.04,P < 0.05),CD4+ T细胞数(分别为12.40 ± 2.27和28.67 ± 1.76,P < 0.05)和CD8+ T细胞数(分别为11.67 ± 1.45和25.79 ± 2.37,P < 0.05)明显增多,同时肿瘤间质中LC3B表达明显增多(分别为21.44 ± 4.3和30.6 ± 3.21,P < 0.05)。 结论 ALA-PDT可通过细胞坏死和凋亡两种方式直接杀伤SCC细胞,未发现肿瘤细胞自噬性死亡;ALA-PDT可损伤SCC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局部树突细胞以及CD4+、CD8+ T细胞聚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连续长波紫外线(UVA)照射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胞吞和胞内降解细胞外弹性蛋白能力的影响,探讨光老化皮肤弹性蛋白堆积的机制。 方法 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连续UVA照射组,连续UVA照射组予连续7 d每天9.9 J/cm2 UVA照射以构建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慢性光损伤模型。用流式细胞仪和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分别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老化程度以验证模型。用荧光示踪技术和共轭淬灭技术,比较两组细胞对培养基中弹性蛋白的胞吞情况和对胞吞进入细胞的弹性蛋白的降解情况差异。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连续UVA照射组G1期细胞比例和衰老细胞比例明显增高,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慢性光损伤模型构建成功。空白对照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与弹性蛋白共孵育24、48、72 h后对弹性蛋白的胞吞率依次为(10.0 ± 1.4)%、(27.8 ± 4.2)%、(39.9 ± 4.1)%,连续UVA照射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对应时间点的胞吞率依次为(9.9 ± 1.6)%、(28.3 ± 5.1)%、(42.0 ± 5.7)%,在相同时间点两组细胞对弹性蛋白的胞吞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空白对照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与弹性蛋白共孵育24、48、72 h后,胞内降解内吞入胞的弹性蛋白的细胞百分率依次为(7.7 ± 0.9)%、(22.8 ± 1.8)%、(33.9 ± 3.1)%,而连续UVA照射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对应时间点依次为(4.2 ± 1.1)%、(16.5 ± 2.4)%、(26.7 ± 2.6)%,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 < 0.05)。 结论 连续7 d每日9.9 J/cm2 UVA照射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胞吞弹性蛋白的能力没有明显影响,却使细胞对胞吞的弹性蛋白的胞内降解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