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不同位置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62例(68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颞侧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散光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d、1周a.3个月的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1周2L3个月散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侧巩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具有操作简单、视力恢复好、角膜散光小等优点,可作为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一种较佳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不同部位透明角膜切口(CCI)构型变化。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3例(73眼),依据切口位置不同分为两组,颞侧9点位切口组共38例(38眼),上方12点位切口组共35例(35眼)。术前1d、术后1d、1周及1个月应用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S—OCT)对切口区域角膜进行扫描及综合验光检查。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d、1周及1个月两组切口区域角膜厚度增加值、切口角度及切口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ld及1周切口区域内口哆开及内皮水疱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d两组上皮水疱及后弹力层脱离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柱镜度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S—OCT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有效评估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构型改变的检查方法。自内障颞侧切口较上方切口局部水肿轻,其构型更有利于形成密闭性切口,术后医源性散光小,是较理想的手术切口方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148例硬核白内障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75例(77只患眼),接受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73例(74只患眼),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1)术后第1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90天,两组患眼视力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1天,观察组患眼内皮细胞损失百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14天,两组患眼散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眼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疗效确切,并且可以减少角膜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前与术后的中央及中间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厚度,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引起的视线区域角膜损伤程度.[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5月至12月行超声乳化自内障吸除联合人2C-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52例(60眼),术前及术后2个月采用SP.2000P非接触角膜内皮计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中央及距中心3mm处的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角膜厚度.[结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中央与中间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中央部及颞侧中间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显著降低(P=0.034,P〈0.001),颞侧中间带角膜厚度较术前显著增厚(P=0.041).[结论]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不能完全评估整体角膜的损伤程度,检测中央及中间带不同区域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厚度变化,可有效地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整个视线区域角膜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90例(112眼),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设立为A组,40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患者设立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d及术后1周、1个月视力在0.1-0.5及0.6-1.0的视力情况及两组患者术后1d、术后l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及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视力在0.1-0.5及0.6-1.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分别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不同时间点角度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及角膜散光。且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更具优势,其并发症明显少于超声乳化手术。  相似文献   

6.
吴杰  王小芳 《河北医学》2016,(8):1290-1292
目的:评价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临床疗效。方法:将白内障患者100例(143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 =50,72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球面 IOL植入术,观察组(n =50,71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Toric IOL 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和散光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传递函数截止频率值(MTF cut off)、100%对比度下视力、20%对比度下视力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9%对比度下视力改善幅度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 IOL 柱镜轴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ric IOL 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地矫正散光,视觉质量改善幅度较大,且具有良好稳定性,推广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桑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散光变化的影响。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68例,80眼进行透明角膜切口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根据切口位置分为1组;上方切口43眼,2组:颞侧切口3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d,1周,1,3月通过Topcon验光仪,Marco角膜曲率计检测角膜散光度及轴向。结果:术后1天,1周,1月1组散光均大于2组,以术前逆规性散光最甚,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据Gravy向量法分析,1组术后38例逆规性散光,2组术后36例循规性散光。结论: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短期形成的散光较小,且以循规性散光为主,为正常人所能接受,对术前具有逆规性散光的患者此为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处理Ⅳ级以上核硬度白内障术后泪膜的变化及临床观察。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160例Ⅳ级以上晶状体核硬度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均分为A组和B组.A组行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后房型注入式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后房型注入式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周sIt水平、BUT水平、眼部不适症状发生情况及角膜水肿程度。结果A组患者术后sIt水平显著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前、术后sIt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BUT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9〉0.05);B组患者术后BUT水平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sIt和BUT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眼部不适症状发生率显著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眼部不适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角膜水肿程度显著轻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处理Ⅳ级以上核硬度白内障能减轻患者术后眼部并发症、稳定泪膜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与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组:A组:(30眼)选择颞侧主切口(3点或9点方位),上方侧切口;B组:(30眼)选择上方11点方位主切口,1点方位侧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d,7d,30d,90d的所有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BUT)情况。结果 BUT结果表明术后1d,7dBUT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30d、90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比较术后1d、7d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早期出现泪膜不稳定,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较上方切口在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更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切口囊外摘除和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成小切口囊外摘除组(实验组)和超声乳化吸出组(对照组)各3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1d、1周,3个月的视力恢复状况,角膜散光状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2组术后1d、1周视力改善实验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月视力改善实验组较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d及1周时散光实验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散光实验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术比较,近期视力恢复较差、散光较大,远期视力恢复及散光无明显差异和术后并发症,更适合基层医院及防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宋之都  邹鹏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51-151,154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的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72例(72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颞侧切口组及散光轴切口组,每组36例,颞侧切口组采用颞侧透明角膜斜行切口,散光轴切口组采用角膜上部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1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矫正视力、角膜曲度、角膜散光度的影响。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改善,两组患者角膜曲度无显著差异,散光轴切口组散光度小于颞侧切口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散光轴向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能够减小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散光度,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俊杰  卢勇攀  许伶伶  叶倩倩 《浙江医学》2018,40(12):1361-1364
目的比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吸除术和超声乳化吸除术在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48例148眼,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小切口组69例69眼和超声乳化组79例79眼。小切口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组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计数、泪膜破裂时间(BUT)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视力≥0.5的患者所占比例、角膜散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d、1个月和3个月角膜内皮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超声乳化组中核硬度≥Ⅳ级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计数均明显少于小切口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d、1周和1个月BU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d和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后囊破裂、虹膜损伤发生率和术后角膜水肿、眼部炎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效果与超声乳化吸除术相当,但需根据白内障患者核硬度和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刘海芳  李倩 《当代医学》2021,27(30):105-107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白内障患者眼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部分白内障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实验组给予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眼表症状评分、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结果 术前,两组眼表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实验组眼表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以及六角形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实验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眼表症状及角膜内皮形态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变化。方法:选择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天,7天,30天,90天的所有患者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情况。结果:SchirmerI试验结果表明术后1d泪液分泌量增多,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7天、30天、9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BUT结果表明术后1天,7天BUT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30天、90天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表明术后1天和7天术眼角膜荧光素着色点较术前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30天、90天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泪膜功能。  相似文献   

15.
聂莉  潘伟华  赵云娥  叶函  陈雪文 《浙江医学》2017,39(10):797-800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对泪膜功能的影响,并结合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估术后主观干眼症状,以指导对干眼的防治。方法选取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25例33眼,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3、6个月采用OSDI问卷评估眼部症状,采用Keratograph眼表综合分析仪测量中央泪河高度(TMH)、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首次和平均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TBUT),并对OSDI评分和泪膜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OS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和3个月OSDI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6个月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最常见于鼻下象限,术后3和6个月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最常见于鼻上象限。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首次NITBUT和平均NITBU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6个月首次NITBUT及术后1、3个月平均NITBUT较术前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6个月平均NITBUT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TM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OSDI评分和首次NITBUT及平均NITBUT均呈负相关(均P<0.05),但OSDI评分和TMH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影响眼表泪膜的功能从而产生干眼症状,术后半年时,虽然主观干眼评分已经恢复到术前水平,但泪膜的稳定性仍未恢复,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最常见于和滤过泡邻近的鼻上和颞上象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肾上腺素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探讨术中应用。肾上腺素的合理浓度。方法选取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3组(每组30眼),分别于灌注液中加入0.1mL、0.2mL及0.5mL肾上腺素,每组30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于术前及术后1周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检查。结果3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495.24±326.08)mm^-2、(2457.45±355.12)mm^-2、(2425.38±312.68)mm^-2,六角形细胞比例分别为(47.85±12.01)mm^-2、(45.20±9.43)mm^-2、(44.35±8.13)mm^-2。3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减少,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间比较,随加入肾上腺素浓度增加,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逐渐下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对手术损伤及肾上腺素毒性损害的耐受性降低,在有效维持术中瞳孔散大状态的同时,选用浓度较低的肾上腺素,可减少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对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6例(108眼),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54眼。A组患者实施颞侧巩膜隧道切口,B组患者实施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上方巩膜隧道切口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提高,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手术,对于提高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28例(128眼),分为A组(青白联合手术组,n=52)和B组(单纯小梁切除术组,n=76)。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治愈率、眼压、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A组患者治愈率为90.4%,B组患者治愈率为86.8%.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眼压分别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两组间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好转,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后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视力比较,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2%(10/52)1,与B组[14.5%(11/7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白内障手术指征的青光眼患者,选择青白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安全、临床效果显著,而且术后视力恢复快,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余威德  俞存  李波 《现代实用医学》2013,(12):1403-1404,1422
目的分析比较印度白内障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300眼白内障患者,150例150眼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150例15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患眼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裸眼视力≥2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个月随访,两组裸眼视力≥20/60及矫正视力≥20/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后囊破裂手法小切口组1眼(0.67%),超声乳化组2眼(1.33%);术后第1天手法小切口组角膜水肿12眼(8.0%),超声乳化组23眼(15.3%)。结论两种手术方法都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和低并发症率,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技术特别适合大规模的防盲及基层和暂时尚无超声乳化条件的单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轴性高度近视病人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并评估超声乳化术对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病人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行超声乳化术的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病人42 例( 46 眼) 为实验
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病人45 例( 50 眼) 为对照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wk、1mo 以及3mo 中央区的角
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平均角膜内皮细胞面积以及变异系数。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角膜内
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但六角形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小,平均角膜内皮细胞面积以及
变异系数较对照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两组术后1wk、1mo 以及3mo 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指标与
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而在术后1wk、1mo、3mo 两组间比较,实验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
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比进一步下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面积以及变异系数进一步增大,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轴性高度近视病人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减退,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有
一定的损伤,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病人比单纯老年性白内障病人角膜内皮更易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