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骶骨肿瘤切除术中控制出血量方法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探讨S3以上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量的控制方法。方法:对11例S3以上骶骨肿瘤先行腹主动脉暂时阻断 髂内动脉结扎后再切除肿瘤(腹主动脉暂时阻断组),复习既往81例S3以上骶骨肿瘤行髂内动脉结扎后切除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出血量。结果:腹主动脉暂时阻断组出血量为200~4200ml,平均2000ml,大量出血发生在松开腹主动脉后;对照组平均出血量4000ml,最多超过10000ml。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S3以上骶骨肿瘤先行腹主动脉暂时阻断 髂内动脉结扎后再切除肿瘤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有助于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2.
球囊阻断腹主动脉在骶骨肿瘤术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导管置入暂时阻断腹主动脉血流在骶骨肿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例骶骨肿瘤患者,脊索瘤4例,骨巨细胞瘤2例,术前经股动脉置入球囊导管,使球囊位于腹主动脉远段,术中间断性充盈球囊阻断腹主动脉血流.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失血500~4000 ml,平均1683 ml,术后引流100~1200 ml,平均600 ml;患者术后无栓塞、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球囊导管置入暂时阻断腹主动脉血流是一种有价值的可以帮助减少骶骨肿瘤术中失血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骨盆或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期间我院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控制24例骨盆和骶骨肿瘤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术中先用球囊导管阻断低位腹主动脉,每次阻断腹主动脉60 min,若超过60 min间隔10~15 min后再阻断,然后再行肿瘤切除。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53 min(40~245 min);阻断低位腹主动脉后,手术中平均出血为310 ml(200~650 ml),手术野干净,解剖清晰,肿瘤周围的血管、神经以及盆腔器官明确,肿瘤边界容易确定,肿瘤被完整切除,肿瘤的术野污染小。手术全过程中,患者血压稳定,术后患者肾功能及盆腔器官均正常。1例患者发生穿刺侧髂动脉血栓形成,通过Fogarty取栓导管取出血栓后下肢血供恢复,术后无缺血症状,其余患者双下肢均正常,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切除骨盆和骶骨肿瘤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完整切除率,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球囊阻断低位腹主动脉控制腰骶骨肿瘤切除手术出血的效果。方法2008年6月~2009年9月11例腰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球囊导管阻断低位腹主动脉(球囊组),并与2006年10月~2008年5月21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切除腰骶骨肿瘤进行比较,比较术中出血量。结果球囊组术中出血量(1223±348)ml,术中阻断腹主动脉1~3次,出血多在解除阻断间隙和肿瘤切除术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519±978)ml,其中6例循环波动较大,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2组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t=7.491,P=0.000)。结论腰骶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球囊阻断低位腹主动脉能够有效减少出血量,利于肿瘤切除,是一项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暂时低位腹主动脉阻断技术用丁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7具尸体标本,测量第三、四腰横动脉的距离,第四腰横动脉全骶正中动脉的距离.选择暂时低位腹主动脉阻断行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0~56岁,平均39.6岁;骨盆肿瘤5例,骶尾部肿瘤7例,股骨近端骨肉瘤行半骨盆离断2例.测定手术前、后小同时间点静脉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及血浆丙二醛(MDA)含量.记录阻断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神经、血管症状及体征.结果 第三、四腰横动脉的半均距离为(2.18±0.48)cm,第四腰横动脉到骶正中动脉的距离为(1.09±0.62)cm.患者单次阻断时间最短52 min,最长84 min,平均(68.16±16.23)min.患者术中总出血最为1000~4000ml,平均2600ml.再灌注后0.5 h和2 h与缺血期比较,血中T-SOD活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再灌注后2 h降低最明显.解除阻断后双下肢皮温偏低、皮肤苍白,约6~8 h后缓解,下肢轻度肿胀,感觉、运动正常.结论 第三、四腰横动脉间隙为最佳阻断部位.低位腹主动脉阻断可明显减少骨盆、骶骨手术中出血量,阻断后形成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轻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行骶骨肿瘤切除重建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6年2月-2008年12月,对8例骶骨肿瘤采用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切除肿瘤。男5例,女3例;年龄32~63岁。脊索瘤4例,巨细胞瘤2例,神经鞘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累及节段:S34例,S42例。肿瘤大小6cm×4cm~12cm×10cm。病程6个月~2年。结果术中出血平均1250mL,术后引流平均500mL。2例术后出现切口皮肤坏死,1例因脑脊液漏致切口不愈,均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骨盆稳定性和二便功能均基本正常。2例持续存在骶尾部感觉减退,1例右小腿感觉减退。结论骶骨部分切除术是根治低位骶骨肿瘤的首选方法,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神经损伤的风险,为骶骨肿瘤的完整切除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骶骨肿瘤切除中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行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骶骨肿瘤患者切除过程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复习既往32例骶骨肿瘤应用传统的术前血管栓塞技术切除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复发率。[结果]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手术时间为(149.19±73.81)min,术中出血量为(826.67±509.11)ml,有2例骶神经损伤,平均住院时间(26.05±7.08)d,术后恢复时间(34.61±8,22)d,半年复发率5.5%,1年复发率11%,2年复发率16%;对照组手术时间为(221.33±45.19)min,出血量为(1652±706.99)ml,有3例骶神经损伤,4例出现局部皮肤缺血性疼痛,1例出现性功能障碍。平均住院时间(37.93±7.63)d,术后恢复时间(46.03±9.67)d,半年复发率18%,1年复发率31%,2年复发率40.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骶骨肿瘤过程中,采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术后恢复快,降低了复发率。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8.
骨盆和骶骨肿瘤由于其解剖复杂,周围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内脏器官,且肿瘤发病相对隐蔽,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肿瘤体积巨大,肿瘤血供丰富。因此手术切除和重建的难度大,最主要的困难仍是大出血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失血量会危及生命,巨大的手术风险使很多骨肿瘤大夫望而却步。受到战伤腹主动脉球囊成功发挥"血管内止血带"的启示,国内外逐步将其应用于非战伤躯干部位创伤出血救治和外科手术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2003年开始将低位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技术应用于骨盆及骶骨肿瘤切除术,至今有超过1500例使用经验,为全世界应用球囊最多的医疗机构。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的使用主要是针对预计术中出血量较多的患者,参考因素包括患者年龄、肿瘤血供、肿瘤体积大小、肿瘤累及范围、血管条件等。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增加了手术安全性。但腹主动脉球囊的使用也带来了相应的并发症,如穿刺点血肿、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动脉闭塞等。本文旨在通过文献回顾,并总结十余年的腹主动脉球囊应用经验,对腹主动脉球囊在骨盆及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适应证、操作流程、安全性、有效性、并发症预防措施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腹主动脉球囊更好的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1年12月~2007年8月我院共完成骶骨肿瘤切除手术314例,其中179例在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控制出血下完成骶骨肿瘤切除手术,男性97例,女性82例,年龄21~76岁,平均55岁.脊索瘤58例,骶骨转移癌42例,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25例,骨巨细胞瘤21例,骨髓瘤6例,尤文肉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3例,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畸胎瘤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其他良性肿瘤11例.其中肿瘤复发后再次手术患者61例,入院前曾接受过放疗21例.结果:术中出血量为450~8000ml,平均2650ml.19例(10.6%)患者因术后切口感染(5例)或切口皮肤缺血坏死愈合延迟(14例)进行二次手术清创缝合后愈合;2例(1.1%)术后出现动脉造影穿刺侧股动脉血栓,造成患侧下肢麻痹,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后症状缓解.137例原发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2~82个月,平均37个月.58例骶骨脊索瘤患者中,术中出血量≤3000ml者27例,局部复发10例(37.0%);术中出血量>3000ml者31例,局部复发18例(58.1%),术中出血量>3000ml者复发率明显高于术中出血量≤3000ml者(P<0.05).结论:在行骶骨肿瘤切除手术时,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可以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率,从而提高骶骨肿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切刮术治疗骶骨骨巨细胞瘤的结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有效控制出血的前提下,评价切刮术治疗骶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0年7月~2007年7月我院共收治骶骨GCT患者43例。有随访记录的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6~61岁,平均32岁。GCT位于S1~S5者5例,S1~S4者9例,S1~S3者12例,S1~S2者3例,S2~S5者2例;S3~S5者1例;L5~S1者3例。31例患者进行了病灶内切除术,有4例患者进行了广泛切除术。23例患者联合应用术中腹主动脉临时阻断术:其中6例采用了前路手术腹膜后分离腹主动脉阻断,17例采用了术前X线介入下腹主动脉植入球囊,术中临时阻断腹主动脉血流的方法。未行血管阻断12例。随访12个月~8年5个月,平均37个月。术后除1例患者肉瘤变后接受辅助放疗,其余均未接受辅助放疗。结果:血管阻断组平均失血量为3278ml,未行血管阻断者手术平均失血量为5150ml,两组间比较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14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40%),经过手术引流、清创后伤口愈合。7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均经抬高床尾、应用抗生素等非手术治疗愈合。血管阻断组局部肿瘤复发率为30.43%(7/23),血管未阻断组复发率为66.67%(8/12),两组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骶骨GCT行切刮术治疗,术中采用血管阻断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术中出血,有利于肿瘤的彻底切除并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低位腹主动脉间歇性阻断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回顾低位腹主动脉间歇性歇阻断技术在骶骨肿瘤切除、骨盆严重损伤合并其它器官裂伤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术中应用消毒皮管加粗鞋带套结法间歇性阻断腹主动脉9例。结果术中失血量得到有效控制,输血量减少,手术野清晰,缩短了术中止血时间,且生命体征较稳定。术后观察及长期随访未发现因血管阻断而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论低位腹主动脉间歇阻断技术,操作因流阻断范围广,技术可靠,能有效减少失血量。  相似文献   

12.
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控制骨盆及下腰椎肿瘤手术出血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控制骨盆及下腰椎肿瘤手术出血的临床意义、应用经验与适应证选择。方法本组16例患者(骨盆肿瘤14例,下腰椎肿瘤2例)。使用AngiostartTOP1250mA血管机配置的径线测量软件计算阻断部位腹主动脉的直径,选取直径大于测量数值1~2mm的双腔球囊导管,将球囊置于肾动脉远端的腹主动脉段。切开皮肤前充盈球囊。每次充盈时间为45min,间歇10min,使手术操作在腹主动脉血流暂时阻断的情况下得以完成。结果16例中,手术时间为45~15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量400~2000ml,14例骨盆肿瘤平均出血800ml,2例下腰椎肿瘤出血分别为1500ml和2000ml。本组病例均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远端缺血性坏死、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结论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阻断血流可靠,能大幅度减少手术出血,不增加新的切口和损伤,减少了选择性动脉栓塞的并发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靶动脉栓塞后骶骨肿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骶骨肿瘤因解剖复杂、瘤体巨大、周围静脉丛丰富致术中出血量较大 [1] ,成为骨科手术中的难题。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 ,采取经腹暂时性阻断腹主动脉或髂内动脉结扎术、低温麻醉和控制性降压以减少术中出血 ,虽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失血量仍在2 0 0 0~ 2 0 0 0 0 ml[2 ] 。我院 1 996年 2月至 2 0 0 0年 2月 ,对 9例骶骨肿瘤病人术前栓塞靶动脉——髂内动脉[3 ] ,2 4 h内行骶骨肿瘤切除术 ,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量 ,降低手术危险性 ,从而为根治手术创造了条件。手术配合如下。1 临床资料9例中男 4例、女 5例 ,年龄 1 6~ 6 4岁 ,平均3 8.0岁。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术中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治疗骶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100例骶骨肿瘤患者,按照术中是否行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肿瘤切除术式,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进行止血。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46例(92.00%)患者肿瘤得到整块或边缘切除,对照组为44例(8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75.12±58.29)min,对照组为(227.82±71.8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拔管时间分别为(786.13±622.67)ml,(401.52±362.19)ml,(287.54±139.31)ml,(2.85±1.01)d,对照组分别为(1 543.07±982.36)ml,(941.58±861.38)ml,(392.85±168.22)ml,(3.58±1.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98±2.05)d,对照组为(8.53±2.9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比例为5例(10.00%),对照组为17例(3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切除骶骨肿瘤时,在传统术式的基础上联合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缩短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髂内动脉栓塞后切除骶骨肿瘤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手术前血管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明胶海绵颗粒对 10只犬的双侧髂内动脉施行栓塞 ,分别于不同时间进行血管造影摄DSA片对比观察髂内动脉侧支循环重建情况。 5 4例原发骶骨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 2 7例采用髂内动脉栓塞后再行骶骨肿瘤切除 ,并同期与另外 2 7例骶骨脊索瘤和其它类型的恶性肿瘤采用腹主动脉阻断及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再行骶骨肿瘤切除进行比较。结果 髂内动脉栓塞后 12h内为最佳手术时机。术前血管栓塞组平均出血量为 80 0ml,未栓塞组平均出血量为 170 0ml。术前栓塞可使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骶骨肿瘤术前采用血管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并相对减少并发症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选择性靶血管栓塞与球囊阻断2种方式对骶骨肿瘤术后患者伤口影响的比较。方法将104例骶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术前行选择性靶血管栓塞(A组)53例,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B组)51例,其中20例患者术前已经行放、化疗。记录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观察2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引流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皮肤红肿5例,愈合不佳8例,伤口窦道瘘口2例,皮肤坏死6例;皮肤大面积坏死2例;B组皮肤红肿1例,愈合不佳1例,伤口窦道瘘口1例;2组间比较,B组切口愈合不佳及皮肤坏死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组患者术后0.5、1、2年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例死亡、1例发生骶神经损伤,3例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B组术后无死亡,1例发生一过性神经症状,1例发生排尿功能障碍,术后1年左右恢复。结论球囊腹主动脉阻断可有效地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与选择性靶血管栓塞相比对伤口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1991年1月~2009年8月我科手术治疗26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男17例,女9例。就诊时年龄17~71岁,平均48岁。术前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明确诊断。肿瘤累及S2及以上者15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其中9例瘤体巨大的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置入主动脉球囊术中行腹主动脉临时阻断;肿瘤累及S3及以下者11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术中尽量保留双侧S2及以上神经根和一侧S3神经根。9例切除S1椎患者同时行腰椎髂骨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术中并发症。单纯后路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00~5000ml,平均1995±2076ml;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者术中出血量为400~6300ml,平均2400±1678ml,其9例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者术中出血量为2333ml。术后伤口发生并发症11例,6例不愈合,4例感染,2例皮肤坏死,1例窦道形成,均经换药及清创处理,其中2例行二期肌皮瓣转移术,均治愈。23例术前穿刺活检者22例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损害加重者11例,随访期间8例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24例获得9~198个月随访,平均45.6个月,1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患者术后11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局部复发9例,其中脊索瘤5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3例,神经鞘瘤1例,初次平均复发时间12.2个月。末次随访时,17例患者日常生活和大小便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对于骶骨原发肿瘤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肿瘤累及S3及以下者可采用单纯后路手术,肿瘤累及S2及以上的病例宜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术中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可有效减少出血;保留双侧S2以上神经根和至少一侧S3神经根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张岩平 《护理学杂志》2012,27(10):33-34
目的探讨经腹经心包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肝肿瘤患者采取经腹经心包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同时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密切监护病情变化、管道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切除肿瘤,仅1例因术后肝功能损害持续加重,严重低蛋白血症,出现胸腹水转院治疗,其余患者经精心治疗护理,住院11~27d康复出院。结论经腹经心包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可提高肿瘤切除率;细致的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球囊导管阻断动脉控制肿瘤术中出血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术中应用球囊导管阻断肿瘤近端大动脉后再切除骨肿瘤,探讨其对减少术中肿瘤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对4例高位骶骨肿瘤(骨巨细胞瘤3例、脊索瘤1例)和4例髋区骨转移瘤(肺癌3例、骨肉瘤1例)患者施行肿瘤切除术。术中先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腹主动脉或一侧髂总动脉,每次阻断动脉40~70min或间隔15~20min再阻断,后行肿瘤切除。结果阻断大动脉后,在分块切除及刮除骶骨肿瘤和边缘性切除股骨近端骨转移瘤时,出血极少,无须止血,有类似肢体手术中应用止血带的效果,全部病例在切除肿瘤过程中出血100~300ml。术野干净,解剖清晰,肿瘤边界易确定,肿瘤切除完全,肿瘤的术野污染小。手术全过程中,患者血压均平稳。结论应用球囊导管阻断肿瘤近端大动脉,再切除高位骶骨肿瘤和髋区肿瘤,可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腹经心包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对18例肝肿瘤患者采取经腹经心包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同时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密切监护病情变化、管道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 所有患者成功切除肿瘤,仅1例因术后肝功能损害持续加重,严重低蛋白血症,出现胸腹水转院治疗,其余患者经精心治疗护理,住院11~27 d康复出院.结论 经腹经心包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可提高肿瘤切除率;细致的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