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本院上报62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探讨防范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总结2012年1月2013年12月非惩罚性自愿上报的62例护理不良事件,对发生不良事件当事人职称、时间、损伤结局及类别进行分析。结果:发生率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压疮与烫伤、给药错误、跌倒与坠床。压疮、烫伤和跌倒、坠床均可导致患者不同程度伤害,跌倒、坠床导致患者重度伤害占75%;白天发生不良事件高于夜间;初级职称护士更易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可为护理安全管理提供最直观、重要的依据,护理管理者应着重从管理水平、专业技术能力、设施方面加强管理,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护理不良事件,为制订预防措施,提高护理质量管理,防范医疗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某综合三级甲等医院近5年各科室主动上报的349例护理不良事件.结果 349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前5位分别是跌倒/坠床、用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压力性损伤、液体外渗;62.75%的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3.
李静  孙婷  谢晖  杨从艳  孙雪芹  唐启寿 《护理研究》2017,(12):4688-4691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及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Reason模型对某三级甲等医院各科室主动上报的246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6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非计划性拔管(25.2%)、用药错误(22.4%)及跌倒/坠床(15.0%);其中跌倒/坠床造成损伤最严重。[结论]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医院除了加强对护士个人能力的培训外,还要加强医院安全文化的建设,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合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护理信息平台,按照风险评估、制订护理措施、监管流程来管理压疮、跌倒/坠床、非计划性拔管、疼痛4项护理敏感指标,跌倒/坠床、非计划性拔管发生例数减少,提高了院内难免压疮治愈率、院外带入Ⅰ期、Ⅱ期压疮治愈率(P<0.01);提高了敏感指标的科学性,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节省了护理用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及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Reason模型对某三级甲等医院各科室主动上报的246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6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非计划性拔管(25.2%)、用药错误(22.4%)及跌倒/坠床(15.0%);其中跌倒/坠床造成损伤最严重。[结论]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医院除了加强对护士个人能力的培训外,还要加强医院安全文化的建设,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合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针对具体原因提出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发生的130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结果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中,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所占的比例最大(66.15%),其次为意外伤害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占14.62%;护理不良事件中护士作为主要责任人所占的比重最大(53.85%),其次是主管护师(21.53%);护理不良事件责任人工作年限〈3年所占比重最大(57.69%),其次为3~5年者(29.23%);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中,17:00~24:00段发生不良事件所占的比重较大(34.62%),其次为8:00~12:00时间段的,比例为22.31%。结论为有效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重症医学科应提高科室安全等级,采取措施减少用药错误,强化护士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跌倒不良事件的临床特点,为制定有效的跌倒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医院护理管理平台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发生的139例跌倒护理不良事件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相关数据。结果跌倒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占64.03%(89/139);发生跌倒次数最多的地点是卫生间,占54.67%(76/139);跌倒高发时间段为清晨(6:00~8:00)和午夜(0:00^-2:00);患者跌倒发生时当班护士以低年资护士为主;患有肿瘤相关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内分泌、代谢疾病的患者跌倒发生率高于其他基础病患者。跌倒评估不够准确/未能识别高危人群、高危患者无防控措施、患者依从性差、护士健康宣教不到位以及环境因素是导致住院患者跌倒的常见根本原因。结论护理管理者及临床护理人员,应关注跌倒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高发地点及时间段等,实施预见性护理,从而预防跌倒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高患者安全管理、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上报的41例院内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与特点,对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性别及年龄、时间地点及不良事件的结局和分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0~89岁和50~59岁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53.6%);护理不良事件分类中,发生率最高的为跌倒、压疮和给药错误;不良事件上报率最高的科室为老年科、神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 );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时间段为上午(08:00~12:00),夜间(00:00~08:00)和晚间(18:00~00:00);损伤结局中,跌倒是造成患者重度损伤的主要原因。结论医院应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合理排班和配置各项资源,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护理水平,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方法对本院2012年~2013年发生的119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9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压疮居首位,给药错误占第二位,跌倒/坠床占第三位,因输液治疗而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居第四位;N1级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概率较高,工作量大的科室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概率高,A班出错率高。结论以人为本,创建无惩罚性的护理安全文化,关注护士身心健康,加强流程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强化安全教育与管理,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能有效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4h回顾性交接班在责任制整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下24h回顾性交接班的实践,巩固执行了白班责任护士8h在岗包干,晚夜班轮班护士16h全面负责的要求。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病情掌握和护理措施实施情况较实施前明显改善;而不良事件的发生(包括患者住院期间意外跌倒、坠床、皮肤压力伤、非计划性拔管,护士给药错误和医嘱处理错误),由实施前的1.40%降为实施后的0.15%。结论通过改进交接班流程、明确交接班重点、细化交接班内容,反复强化护士应关注的焦点问题及关键环节,有利于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及动态变化,同时保证了护理措施实施的连续性。24h回顾性交班的运用,培养并提高了专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有效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和护理缺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促进了优质护理服务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住院患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析住院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上报的172例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儿科护理不良事件每百张床年上报率为10.41%;不良事件的种类及所占比例主要为:坠床/跌倒41例(23.8%),液体外渗28例(16.3%),给药错误26例(15.1%);不良事件的级别主要为未造成后果事件(60.5%);不良事件的高发时段为8:00-11:59,高发年龄段为<3岁(45.9%);工作时间<3年的护士值班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高(41.9%)。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县级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的特点,探讨减少县级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方法及提高护理安全的有效措施。方法:总结2011年1-12月某县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非惩罚性自愿上报的120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发生率居前三位的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及其发生的特点和原因。结果:在县级医院中,发生率居前三位的护理不良事件分别是给药错误、压疮、管路滑脱;不同班次、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称的护士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同(P<0.05)。结论:基于县级医院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医疗设备的自身特点,其护理不良事件也具有相应的特点,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县级医院的特点,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管理,以期达到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计划性拔除引流管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4例引流管非计划性拔除的情况及原因。结果非计划性拔除引流管最多发生在0?01~8?00时段,占41.67%;其次为17:01~24:00和12:01~14:00时段,分别占25.00%和16.67%。多发生于工作1年内护士当班时,占50.00%。非计划性拔除引流管原因:医护人员因素(62.50%)明显多于患者因素(37.50%),以固定不牢固、巡视观察不及时、健康教育不细致、工作经验不足为主。结论科学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加强护士专科知识、技能培训,落实交接班制度,加强病房巡视和病情观察,保证健康教育效果,提升护理品质是防范非计划性拔除引流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精神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与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的139件(共139例患者)护理不良事件,了解其发生原因、分类、损伤结局、发生时间及地点等。结果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前3位依次为跌倒致伤62件(44.6%)、冲动伤人毁物22件(15.8%)及外走10件(7.2%);106件(76.3%)不良事件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损伤,排前3位不良事件中跌倒导致患者轻中度损伤发生率最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两个时间段分别为7:00~10:00时与17:00~18:00时;护理不当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初级职称护士及低护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护龄在10年及以下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9.8%。结论应加强病房安全管理,规范护理管理流程,合理配置与安排护理人力资源,重视提高低职称、低学历护理人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从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陈静 《天津护理》2014,22(5):389-392
目的:调查肿瘤科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探讨肿瘤科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396名在岗的肿瘤科临床护士。采用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问卷和报告障碍问卷调查临床护士不良事件上报的意向及其他影响因素。结果:肿瘤科护士报告意向问卷的得分范围为3~15,报告障碍问卷的得分范围为25~80,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与年龄、工作年限及报告障碍中的惩罚文化和报告意义有关(P0.05)。结论: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随着护理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增高,护士更倾向于采取上报上级主管的报告方式。年龄较高和工作年限较长的护士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相对较高,同时医院的惩罚文化和护士感受的报告意义均会影响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医院应尽快深化非惩罚文化理念,明确报告意义,提高护士的报告意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现况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的现状,为完善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88 家医院的护理不良事件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被检查的所有医院已全部开展了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工作;最早开展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277 家医院中,分别有152 家(54.9%) 和132 家(47.7%) 医院实施了给药差错和压疮上报制度 ;目前,分别已有248 家(89.5%)、245 家(88.4%)、227 家(81.9%)、215 家(77.6%) 和216 家(78.0%) 医院实施了给药差错、压疮、跌倒、管路滑脱和意外事件上报制度;省部级、市级医院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较县级、民营医院高.结论: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还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有效地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描述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在某儿科医院发生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对策。方法:前瞻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使用自行设计的非计划性拔管登记表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儿科医院三个重症监护室留置气管插管的患儿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247例有效记录,其中27例(10.9%)共发生33次非计划性拔管,按例次计算得出非计划性拔管率为11.2%,按置管日计算拔管率为1.77次/100个置管日,新生儿组的重新置管率为66.7%,普通患儿组的重新置管率为88.9%。当班护士年资、护理人力配置、患儿年龄、肢体约束情况、镇静剂的使用为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因素。结论: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年轻护士的评估和预见能力、增加护理人力配置、合理使用镇静剂、有效的肢体约束均可以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河南省护士长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对护士长进行不良事件上报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对河南省各级医院的670名护士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长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问卷得分的中位数为14(12~15)分;辅助科室和门诊护士长的报告意向总分高于在病房工作的护士长;针对不同严重程度的护理不良事件,护士长选择不同的上报方式。结论:河南省670名护士长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为正向。但对于一些危害程度较小的不良事件,护士长尚未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宋秀婵  邓婉娣 《全科护理》2013,11(6):537-539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身体约束现状,探讨管理对策。[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6月我院ICU使用新型约束工具(安全背心、约束手的球拍手套、双保险约束带)的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身体约束的人群主要是老年人,病种是神经外科疾病占30.50%,约束的方式是以双上肢双保险约束带约束加穿球拍手套为主,护理人员对约束相关知识掌握不全,告知落实欠到位,主要引发的并发症为非计划性拔管,占27.84%。[结论]ICU身体约束使用规范不明确,约束知识及告知缺乏,应加强约束知识教育,规范操作流程,正确处理约束引起的并发症,能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住院病人留置导管非计划性拔除的情况。方法:由病区护士长或护士收集住院病人的导管留置资料,共调查住院病人2783例。结果:①住院病人应用导管共41种,2278根,有12例导管发生非计划拔除,占0.52%。存在非计划性拔除的导管分别为:胃管、气管切开管、静脉留置针和PICC置管,脱落率分别为5.10%、3.60%、0.28%、0.50%。②有关管道脱落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病人自己拔管比例较高,所占比例高达同类管道总数的5.10%,非人为原因脱落3例,占同类管道总数的1.91%。③脱落后果分别为:病房护士置管6例,占66.67%,再次手术置管和重新静脉穿刺各1例,分别占所有处理方法的11.11%,另有1例无须处置,3例脱落后果缺失。④各科室导管非计划性脱落比较:神经外科的胃管、静脉留置针的脱落率和脱落密度均较高。结论:与国际相关报道相比,该院非计划性导管脱落率处于较低水平,需加强对留置胃管和神经外科病人留置管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