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梁冰(1939-),教授,著名中医血液病专家,第2、第3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50余载,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血液系统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随其出诊学习,对其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套细胞淋巴瘤(MCL)属于成熟B细胞淋巴瘤,其中位发病年龄约60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骨髓受累,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对硼替佐米耐药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并探讨其逆转骨髓瘤细胞耐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硼替佐米浓度梯度递增法,以人MM细胞株NCI-H929为亲本,建立硼替佐米耐药的NCIH929细胞株NCI-H929BR。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青蒿琥酯对NCI-H929BR的增殖抑制及对硼替佐米的耐药逆转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 p65(phospho-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p65)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蛋白以及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的表达变化。结果:采用浓度梯度递增法成功建立了硼替佐米耐药的NCI-H929细胞株NCI-H929BR,其耐药倍数为20.2倍。青蒿琥酯对NCI-H929BR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抑制效应呈浓度依赖性;硼替佐米(50 nmol·L-1)单药对NCI-H929BR无明显增殖抑制作用,青蒿琥酯(12.5 mg·L-1)单药的抑制率为(23.53±2.21)%(P0.05),两药联合的抑制率为(60.71±3.43)%(P0.01);青蒿琥酯处理后,NCI-H929BR的凋亡率上升,NF-κB p65,NF-κB p-p65,P-gp,Bcl-2表达下降,Bax表达上升,呈浓度依赖性。结论:青蒿琥酯可抑制NCI-H929BR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逆转其对硼替佐米的耐药性,下调NF-κB p65,p-p65,P-gp以及Bcl-2的表达,上调Bax的表达可能为其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研究硼替佐米治疗滤泡性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从我院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中选取13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硼替佐米治疗滤泡性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13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9.23%,其中,4例患者为完全缓解,5例患者为部分缓解,2例患者为疾病稳定,2例患者为疾病进展;本次研究选取的13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中,1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9例血小板减少、7例血红蛋白减少、9例疲乏、6例周围神经病变、5例发热、1例带状疱疹、8例食欲减退、7例恶心及呕吐、5例腹泻。结论:临床上硼替佐米治疗滤泡性淋巴瘤具有一定疗效,且患者具有较好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按照是否应用硼替佐米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未应用硼替佐米治疗)与观察组(23例:应用硼替佐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73.91%高于对照组的52.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化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骨细胞、破骨细胞、浆细胞比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化疗前,两组患者的IgA、Ig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化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IgA、IgG与化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规化疗联合硼替佐米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化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马钱子胶囊治疗硼替佐米引起周围神经病变(bortezomib-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BIPN)的疗效。方法 :14例经弥可保、TTFD、氨磷汀等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予马钱子胶囊口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神经毒性评分、神经痛分级、中医症候积分及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治疗后神经毒性评分、神经痛分级、中医症候积分降低(△P0.05),神经传导速度增加(△P0.05)。结论 :马钱子胶囊治疗硼替佐米引起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本文探讨了硼替佐米对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结果:与Cn+LPS组比较,硼替佐米治疗组的Amy(2921±459u/L)、LDH(584.55±59.57U/L)、CRP(8.79±1.68rag/L)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与Cn+LPS组比较,硼替佐米治疗组的MPO水平(181.52±63.51U/kg)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间质增宽;间质、腺体间和血管周围少量炎细胞浸润;Cn+LPS组:间质明显增宽,小叶间间隔及腺泡间隔扩张,腺叶结构破坏,片状出血、坏死;间质、腺体间和血管周围有多量炎细胞浸润;NS组:间质略增宽,小叶结构完整,无出血、坏死改变,极少量炎细胞浸润。结论:硼替佐米对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望给临床上治疗SAP带来希望和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与硼替佐米的抗HBV作用。方法:以HBV-Tg小鼠原代肝细胞为细胞模型,给予含青蒿琥酯分别为0、0.4、2、10、50、250μmol/L及其联合1μmol/L硼替佐米,培养24h,MTT法检测对细胞生长影响。ELISA检测培养细胞上清中HBsA g的变化,比较不同浓度药物对HBsA g抑制率。体内实验采用HBV-Tg小鼠分4组,对照组:0.5ml 5%葡萄糖/d;青蒿琥酯组:青蒿琥酯30mg/(kg·d);硼替佐米组:硼替佐米0.5mg/kg,每周2次;硼替佐米青蒿琥酯联合组:青蒿琥酯30mg/(kg·d),并硼替佐米0.5mg/kg,每周2次。每15天采血1次,测HBsA g。30天后处死小鼠,取肝脏组织固定,HE染色和HBcA g免疫组化检测,计数HBcA g阳性细胞数。结果:50μmol/L以下青蒿琥酯及其联合1μmol/L硼替佐米对原代肝细胞均无毒性。10和50μmol/L的青蒿琥酯对HBsA g有显著抑制作用,联合硼替佐米后对HBsA g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在体内实验中,30mg/kg青蒿琥酯连续给药30天后可以明显抑制HBV-Tg小鼠的HBsA g和HBcA g表达,0.5mg/kg硼替佐米连续给药对HBV-Tg小鼠的HBsA g却有刺激作用。结论:体内外实验证明,青蒿琥酯能显著抑制HBV抗原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轻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胃肠道副反应的作用.方法:2006-2008年在我院治疗的15例应用硼替佐米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15例患者明显增加了耐受力,减轻了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轻松愉快地接受并完成治疗.结论:通过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药物副反应的耐受性,最大限度发挥硼替佐米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即辨证应用中药保留灌肠结合西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不完全性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9例联合应用硼替佐米化疗后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辨证中药保留灌肠,以大承气汤为主方,随证加减。而对照组予0.2%肥皂水保留灌肠。观察两组综合疗效、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结果:两组的症状、体征均有改善,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62.5%(P<0.05),且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证应用中药灌肠结合西医对硼替佐米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不完全性麻痹性肠梗阻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可有效缓解梗阻症状、缩短病程,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芒硝外敷治疗硼替佐米肠道副反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1年应用硼替佐米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肠动力障碍的2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资料,针对硼替佐米因肠道神经损伤而诱发的腹胀、便秘症状,我院予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治法不同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和临床意义。结果:常规治疗组有效率87.5%,单用芒硝外敷组84.62%,两组疗效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期间出现腹泻者占31.25%,腹痛者占25%,药物依赖者18.75%。芒硝外敷组无腹泻、腹痛、药物依赖等副反应。结论:采用芒硝外敷治疗硼替佐米所致的腹胀、便秘有较理想的效果,且费用低廉、无副作用、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在逆转人结肠癌细胞获得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在硼替佐米和TRAIL蛋白联合处理DLD1-TRAIL/R细胞后,通过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并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种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siRNA转染明确目的基因在硼替佐米逆转结肠癌细胞获得性TRAIL耐药中的作用。结果 硼替佐米联合TRAIL蛋白处理DLD1-TRAIL/R细胞后,其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而细胞凋亡率则明显增加(P<0.01)。Western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联合处理后DLD1-TRAIL/R细胞中各种凋亡信号分子包括caspase-8,caspase-9,caspase-3,Bid,PARP蛋白均明显活化,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和Smac蛋白大量释放。进一步的Western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凋亡诱导蛋白Bik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其他凋亡信号分子包括其他Bcl-2家族成员以及XIAP和Survivin等则无明显改变。通过转染siRNA阻断Bik蛋白表达后,硼替佐米介导的TRAIL增敏作用被部分抑制(P<0.05)。结论 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可以逆转人结肠癌细胞DLD1对TRAIL的获得性耐药,其机制可能与Bik蛋白蓄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给予1例经多线治疗失败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药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治疗: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240mg/次静脉输注,结合二陈汤合消瘰丸加减坚持服用。治疗3个月后患者身体状态从PS评分3~4分恢复到0分,经PET-CT检查全身多发肿大淋巴结缩小超过60%,疗效评价PR。第6次应用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治疗时,复查甲状腺功能提示:TSH明显高于正常范围,T3、T4略低于正常范围,无特殊临床症状,诊断为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口服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该病案可为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焦园园  张艳华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2):1712-1715
 目的 考察乳腺癌细胞系BICR H1中乳腺癌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CD24-的表达及其药物敏感性。方法 流式细胞及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BICR H1中CD44+CD24-表达情况,MTT法考察BICR H1对不同类型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结果 乳腺癌细胞系BICR H1表面CD44+CD24-表达比率在95%以上。MTT 结果显示,5-氟尿嘧啶及顺铂在48 h时对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在72 h时对细胞生长的IC50值均在50 μmol·L-1以上;多柔比星在48 h与72 h时IC50值分别为3.4及1.3 μmol·L-1;米托蒽醌在48 h与72 h时IC50值分别为4.7及2.6 μmol·L-1;硼替佐米在48 h与72 h时IC50值均小于10 nmol·L-1;曲妥珠单抗在48 h与72 h时对细胞生长均无抑制效应。结论 BICR H1 是一株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CD44+CD24-高表达的细胞系,该细胞对抗代谢剂5-氟尿嘧啶、DNA交联剂顺铂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均耐药,对蒽环类药物多柔比星及米托蒽醌中度敏感,对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高度敏感,这些结果提示蒽环类可以用于乳腺癌干细胞的治疗,硼替佐米是乳腺癌干细胞靶向治疗中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少见的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的B细胞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目前套细胞淋巴瘤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优于常规化疗,能使得部分患者达到长期缓解,因此做好套细胞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的护理,可有效改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恶性增值和异常积聚为特征的肿瘤。硼替佐米(万柯)是第一个进入临床应用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可以中断多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以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VD)方案治疗MM患者以来,为各种类型的MM患者提供了治疗的机会,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作为一种蛋白体酶抑制剂,硼替佐米被广泛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化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然而其最主要的毒副作用——周围神经病变(peripheral neuropa-thies,PN)也越来越突显出来,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硼替佐米所致PN主要累及感觉神经,而同时见自主神经、运动神经损伤者较为罕见[1]。随着诊治水平的发展,硼替佐米应用相关PN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然而西医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治指南可供参考[2]。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5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 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 MM 并接受治疗的患者 51 例,其中 26 例使用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为观察组,25 例使用 常规化疗方案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淋巴细胞 CD3+、CD4+、CD4+ /CD8+ 水平及淋巴单核细胞 比,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淋巴单核细胞比、CD3+、CD4+、CD4+ /CD8+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 CD3+、CD4+、CD4+ /CD8+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观察组治 疗后淋巴单核细胞比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 80.76 %,高于对照组 的 52.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使用硼替佐米治疗 MM 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正>周围神经病变(BIPN)是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一线推荐用药硼替佐米的主要副作用,BIPN病情严重者可使硼替佐米被迫减量,甚至停药。中西医综合性治疗BIPN有较好疗效,但中医证型的论述、分型依据尚未完全统一,诸多文献资料之间亦缺乏参考性与可比性,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束化干预策略对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致相关周围神经病变(BIPN)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经硼替佐米治疗的86例M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护理,观察组予以束化干预策略管理,对比2组BIPN发生率、发生程度及意外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BIPN发生率为32.6%(14/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1%(25/43)(P0.05)。观察组Ⅰ~Ⅱ级BIPN发生率为92.9%(13/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18/25)(P0.05)。2组护理期间均无意外发生。结论对硼替佐米治疗MM患者开展束化干预策略管理有助于进一步减少组BIPN的发生,且可减轻BIPN发病严重程度,且可减少相关意外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对1例套细胞淋巴瘤使用靶向药物治疗中出现的毒副反应进行个体化护理,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71岁,半年前无诱因出现双颈部肿块,无红肿及疼痛,逐渐增大,彩超提示:双侧颈部、中上腹腹膜后、双侧髂窝、腹股沟多发性淋巴结肿大,腹部CT提示:中上腹腹膜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