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成功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改良的双袖套法对130对SD大鼠进行了原位肝移植。前面40对为预试验组,中间60对为实验熟练组,后面30对为实验完善组。观察手术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预试验组的手术成功率和7天生存率分别为27.5%和0;实验熟练组分别为75.0%和40.0%;实验完善组分别为93.3%和86.7%。结论熟练和完善的外科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缩短无肝期时间是术后长期生存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稳定的豚鼠至大鼠的异种肝移植模型.方法 在传统"二袖套"法基础上进行改良,并分预实验和正式试验两组进行手术时间和手术成功率的比较.结果 实验通过改良型二袖套法进行肝移植手术80对,预实验手术25对,成功率68%,正式手术35对,成功率89%,显著高于预实验(P<0.05),而手术时间明显低于预实验(P<0.05).结论 改进的异种肝移植术操作简便,随着手术者经验的提高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可作为异种肝移植实验可靠的动物模型制作.  相似文献   

3.
大鼠心脏停搏供体动脉化原位肝移植模型制作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一个稳定的大鼠心脏停搏供体动脉化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根据供肝荻取前经历供体心脏停搏时间的不同分为热缺血0 min(W0组)、热缺血15 min(W15组)和热缺血30 min(W30组)3组,其后用Engemann法建立大鼠动脉化肝移植模型,比较术后肝功能、病理、手术成功率(>3d)和长期生存率(>100d).结果 W0、W15和W30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0%(15/15)、93.3%(14/15)和86.7%(13/15),术后长期生存率分别为100.0%(6/6)、83.3%(5/6)和66.7%(4/6),二者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常规组织病理结果显示: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损伤加重.3组术后第3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AST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来自于无心跳供体的大鼠肝脏在热缺血30 min以内是安全的,移植术后可以长期存活.该模型有助于肝移植热缺血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提高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质量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提高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质量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方法通过改良的双袖套法对115只大鼠进行了原位肝移植(不包括预试验),设定供肝冷保存时间为60min。观察手术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5.6%,1周存活率为88.7%。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缩短无肝期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采用各项改良措施并注意手术的细节是手术成功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5.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意义.方法: 2例患者采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结果: 手术成功,2例存活至今(分别为术后22个月和11个月),且生存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一种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25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总结肝脏移植治疗不同终末期肝病的经验.方法: 对23例原位肝移植与2例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均采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包括经典原位,经典背驮及改良背驮式.结果: 全组死亡7例,存活18例.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感染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术后服用拉米呋啶的20例乙型肝炎患者3例复发.结论: 开展肝移植的初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条件较好的受者;术式的改进及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与正确处理、并发症的防治是肝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原位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硬化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8月-2002年2月的2例终末期肝硬化施行原位肝移植的有关资料.结果: 2例行移植术后其肝功能迅速恢复,分别已健康存活1个月和6个月.结论: 完善的手术技术及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肝移植成功的关键.较早行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硬化惟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4年12月肝癌肝移植7例的临床病例资料. 结果 7例手术全部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现4例无瘤生存.1例死于肝癌复发肺转移,2例死于乙肝复发,其中1例存活了42个月. 结论 肝移植术治疗肝癌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友病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和止血处理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对比分析18例血友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友病组)与312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单纯组)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及中转开腹情况.结果 血友病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与单纯组患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友病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纠正、熟练的手术技巧加上可靠的止血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辅助治疗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对肝移植术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是否有促进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2006年4月至2008年6月间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后的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术后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的变化.结果 治疗7 d后治疗组患者的ALT、AST、TBIL、DBI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对肝移植术后患者肝酶学的恢复和胆红素代谢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进的门静脉套管置入技术“门脉分支悬吊法”在大鼠肝移植门静脉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分别应用改进的“门脉分支悬吊法”和传统方法行受体门静脉重建,比较门静脉重建所需时间和成功率、无肝期时间以及移植手术成功率.结果 应用改进的“门脉分支悬吊法”行大鼠肝移植(n=35),受体门静脉重建成功率94.3%,门静脉吻合所需时间仅为(1.9±0.7)min,无肝期为(21.8±2.2)min,移植手术成功率为80%,优于传统方法(P<0.05).术后l周存活率为85.8%,与传统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改进的“门脉分支悬吊法”缩短了受体门静脉吻合时间和无肝期,提高了门静脉重建成功率和移植手术成功率,可以快速、安全地实现大鼠肝移植受体手术中的门脉套管置入和门静脉重建.  相似文献   

12.
改良"二袖套法"制备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介绍改进的“二袖套法”法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改进的“二袖套”法进行110只大鼠原位肝移植。结果:切取供肝时间平均37min,修肝时间平均13min,无肝期平均14min,术中和术后4h内死亡8只,手术成功率达93%。术后1周死亡11只,1周存活率为89%,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和胆道梗阻。结论:改进的“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具有无肝期短、手术成功率高,大鼠术后存活时间长的优点,是大鼠原位肝移植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大鼠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方法分别以Wistar和SD大鼠为供、受体进行肝/小肠联合移植,并进行单独肝移植或小肠移植作为对照,不同移植组各取12只受体进行生存期观察。结果肝/肠联合移植手术52次,手术成功43例,成功率82.7%。联合移植组受体有9只(75%)存活时间超过60 d,且小肠移植物存活。单独小肠移植组受体均于20 d内死亡,单独肝移植组10只受体(83.3%)存活60 d以上。结论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是研究肝/肠联合移植免疫学特性的有力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进的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术的效果。方法56只成年健康Wistar封闭群大鼠,供受体各28只,采用受体肝分步切除的三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术。供肝置入时先不切除受体肝,而是在吻合血管的过程中分步切除受体肝。结果本组行大鼠原位肝移植28例,无肝期平均11.2(7~13)min,手术成功率92.9%(26/28)。死亡2例,1例死于出血,1例因肝上下腔静脉套管扭曲、脱落死亡。1周存活率82.1%(23/28)。结论采用受体肝分步切除的三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可缩短无肝期,提高术后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Kamada "二袖套法"的基础上对大鼠肝移植手术方法进行改进,提高大鼠肝移植模型的稳定性和动物存活率.方法在Kamada"二袖套法"大鼠肝移植基础上对供肝切取、受体手术及术中管理进行改进行大鼠肝移植60例,Kamada"二袖套法"行大鼠肝移植20例.比较两组大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1周生存率.结果在Kamada"二袖套法"基础上改进的肝移植大鼠并发症发生率较少,1周存活率91.7%,经典Kamada"二袖套法"肝移植大鼠1周存活率70%.结论改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术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模型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总结制作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的技巧。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为供、受体,以肝肾联合切取法切取供体器官;供肝移植参考Kamada的双袖套法;供肾移植采用供肾动脉与受体右肾动脉、供肾输尿管与受体右肾输尿管分别行端端吻合的方法。结果:共完成60例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成功50例,手术成功率83.3%。结论:此方法能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是一种简便、稳定、可靠的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7.
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 建立一个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为研究移植术后胆汁中的成分,细胞学及免疫学指标提供可能。方法 在Kamada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技术改进,肝上下腔静脉采用端端吻合法,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采取袖套法吻合,胆总管内置引流管引至大鼠颈背部,外接引流袋。结果 共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75次,24h动物存活率这93.3%,1周动物存活为86.6%,结论 该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术后胆汁成分,胆汁细胞学  相似文献   

18.
改进的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制作改进的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在原二袖套法的基础上,于受者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吻合前放出部分高凝血液,而肝上下腔静脉的吻合是在供肝膈肌环与受者肝上下腔静脉血管壁之间进行。结果 改进的二袖套法吻合效果确实可靠,手术成功率达96.7%,动物的1周存活率为90.0%。结论 该模型稳定可靠,可用于大鼠肝移植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三种供肝选取方法的比较来探索更简便、稳定的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以Kamada"二袖套"法非动脉化原位大鼠肝移植模型为基础,采取供肝冷灌洗后原位剪除肝叶的方法获取供肝,建立小体积肝移植模型,Ⅰ组以肝中叶作为供肝,Ⅱ组以肝右中叶+右叶作为供肝,Ⅲ组以肝中叶+右叶作为供肝,其中Ⅰ组及Ⅱ组供、受者体重相似,Ⅲ组供者体重比受者轻100~120 g.比较3个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各阶段耗时、术后肝功能以及移植肝组织损伤、排斥反应发生、手术并发症和受者存活情况.结果 Ⅲ组肝叶剪除时间为(8.8±0.7)min,明显短于Ⅱ组的(11.5±1.1)min和Ⅰ组的(10.1±1.0)min(P<0.01).3个组供肝冷缺血时间、无肝期及受者手术耗时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肝断面出血和胆漏并发症显著少于Ⅰ组和Ⅱ组;Ⅰ组肝后下腔静脉狭窄及血栓形成明显多于Ⅱ组和Ⅲ组(P<0.05).3组间术后第1、7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胆红素总量和血氨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3组间肝损伤及排斥反应分级(Banff分级均为轻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组、Ⅱ组和Ⅲ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0%、85%和85%,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的7 d存活率为62.5%,高于Ⅰ组的42.9%和Ⅱ组的47.5%,但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的存活时间为(12.0±2.3)d,长于Ⅰ组的(6.0±0.9)d和Ⅱ组的(7.0±1.3)d,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肝中叶+右叶供肝和供者体重低于受者100~120 g的方案能够简便、快捷的建立稳定的30%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而且能显著减少肝切除相关并发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 simple and effective way of establishing a 30 % small-forsize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rats. Methods SD rats were selected as the donors and recipients. Smallfor-size orthotopic live trans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Kamada's two-cuff method. Donor's liver was flushed via abdominal aorta and hepatectomy in situ was done. Animal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40 pairs of rats in each): group Ⅰ , median lobe was used as graft; group Ⅱ, right of median lobe and right lobe were used as graft; group Ⅲ, median and right lobes were used as graft. The body weight of the donor was the same as the recipient in groups Ⅰ and Ⅱ , but 100~ 120 g less than in group Ⅲ. The operating time, 7-day survival and technical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se 3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ng time of hepatectomy was shorter in group Ⅲ than in groups Ⅰ and Ⅱ (8. 8±0.7 vs 11.5± 1.1 vs 10.1 ±1.0 min, P<0.01). The cold ischemia time of graft, the anhepatic time, the operating time of recipient and the transplanting successful rate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3 groups. Compared with groups Ⅰ and Ⅱ , the incidence of bleeding,bile leakage and IVC strictur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group Ⅲ (P<0. 05). Other complication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3 groups (P>0. 05). Group Ⅲ had more 7-days survivors and longer median survival time,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3groups. Conclusion Small for donor body weight with median and right lobes as graft was a more effective and simple way of establishing a 30 % small-for-size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rats with shorter hepatectomy time and less complications after operation.  相似文献   

20.
“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OLT)模型的技术改进方法,并观察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方法 将“二袖套法”大鼠肝移植技术进行了改进;并行SD→SD,SD→Wistar大鼠肝移植各30例,观察术后排斥情况。结果 全组肝移植手术无肝期约为15min。大鼠无手术死亡。SD-SD大鼠肝移植后3周内存活率为97%;SD→Wistar大鼠肝移植后8~15d死亡,组织病理学证实存在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结论 采用该改良大鼠肝移植方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移植大鼠的术后生存率。SD-Wistar大鼠的肝移植可作为较理想的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