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健康中国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目标驱使下,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能力日渐成为区域公共设施均等化发展的重要指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辨明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构建了以时间演变、空间分异与因子探究为主的分析结构,采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研究了200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增长迅速,区域均衡性提高;总体格局与长三角“Z”字形空间结构相吻合;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影响因素涵盖社会、经济与政治3个维度,且作用强度存在空间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社会网络与位序-规模法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16市上市类文化创意企业的母-子公司数据信息, 揭示文化创意企业集聚视角长三角城市网络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研究发现: (1) 2005~2015年, 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企业上市公司总部数量逐年增加, 公司总部多设立于上海、杭州、苏州以及南京4地; (2)传媒类和软件及计算机类企业多分布于传统区域, 设计咨询类企业生产网络中, 存在传统非核心城市跃升为区域核心城市的现象; (3)上市公司生产网络结构逐渐复杂, 多中心及新核心相继出现, 且生产网络中城市位序有变动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动态正形塑城市体系结构. 为此, 建议长三角文化创意企业发展中应加强企业母子间的联系强度, 促进城市创意流动网络化, 有望推进长三角创意源-流形塑创意城市群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运用1990~2015年浙江省6期土地利用数据, 使用扩展速率、扩展强度、分形维数等指标分析浙江省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格局. 结果表明 (1)1990~2015年, 浙江省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在5个时期呈现“W”趋势, 从不同行政等级来看, 扩展速度的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 2000~2005年是浙江省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城镇用地扩展速度的最快阶段. (2)从扩展强度来看, 浙江省在2000~ 2005年对城镇用地扩展最大, 其他时期基本维持稳定. 地势平缓的城市往往开发强度大, 丘陵地区的城市处于缓慢扩展阶段. (3)浙江省城镇用地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特征存在波动性. 城镇用地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城镇用地增长过程和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联系. (4)浙江省城镇用地重心受到地形限制明显. 西南地区受到丘陵地形影响, 重心移动方向大多数与斜长的峡谷平行; 北部平原区域的城镇用地的重心变化往往受到经济等社会因素影响较大. (5)浙江省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影响因素上存在一定规律, 可看出1995年、2010年、2015年主要倾向于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2000年、2005年则倾向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用SPSS 22.0、Arc GIS 10.0等工具,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000~2015年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数据,验证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及市际环境污染的空间相关性,检视经济发展的环境时空效应.结果表明:(1)长三角各类城市的EKC动态存在于经济的非稳态中,虽然各城市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影响不存在单一模式(存在倒"U"型、正"U"型、正"N"型和倒"N"型),但总体存在EKC特征.(2)长三角多数城市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已来临,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环境质量逐渐好转,在首尾两头城市组较为显著,第二梯队城市污染加剧.(3)长三角市域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表现出环境污染指数EP值之间的空间集聚格局,如泰州、衢州、宿迁等周边呈污染增长趋势;上海、杭州、南京周边虽当量下降,但总量仍较高.(4)长三角25市EKC存在尺度溢出效应,但第二和第三梯队城市正向吸收较高、辐射较弱.  相似文献   

5.
区域网络结构研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基于铁路客运视角开展研究是区域网络结构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依据2015—2019年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客运班次数据,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和凝聚子群4个方面对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区域城市间铁路流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铁路客运联系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轴与次轴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整体网络;(2)城市网络密度显著上升,网络结构复杂,但处于弱连接状态,江浙沪省际联系紧密,安徽省有待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3)度数中心度两极分化显著、高低值区地域集聚特征明显、核心城市控制力强势;(4)由上海市、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等组成的宁沪主轴沿线城市群在长三角区域内关系最为紧密、一体化程度最高;(5)凝聚子群分布形态的组织性逐步增强,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为枢纽,形成了具有地理邻近性的铁路客运联系网络;(6)长三角区域总体网络结构特征为空间分布不平衡、城市首位度突出、形成各级凝聚子群,总体演变趋势为网络联系趋于紧密、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分布形态趋于优化。  相似文献   

6.
受冬奥会拉动影响,京津冀冰雪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对新疆冰雪旅游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新疆为实现冬季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而达到协调区域经济的目的,需要精准施策,深挖产品核心竞争力.本文选取新疆37家S级滑雪场为研究主体,利用ArcGis10.3等软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疆S级滑雪场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聚集性特征,滑雪场在各地州内分布不均衡;2)S级滑雪场空间分布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北疆地区;3)2015―2018年间新疆S级滑雪场总体呈现扩散趋势,由东向西略有迁移;4)S级滑雪场空间分布受旅游资源禀赋、高程禀赋、城市经济及交通通达性等多方面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分析法、空间面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7~2016年长三角26个核心城市创新产出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创新产出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缓慢上升,协调度的空间分异较为明显,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发展趋势;整体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集聚的态势,以Moran指数I来衡量的集聚强度在时间上"V"型发展,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区向南北扩散与西部低低集聚区缓慢缩小的空间态势;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程度对于提高城市创新产出和城镇化互动水平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信息化水平的推动不明显,工业化对于互动的作用仍需探讨.  相似文献   

8.
当前旅游城市化日益显著,从规模视角评价城市与旅游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城市规模与旅游规模指数,对关中平原城市群2004—2017年的城市规模与旅游规模相关性进行验证,并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城市金字塔理论及空间错位指数探究城市规模和旅游规模在区域和城市尺度下的协同发展规律。研究发现:(1)区域尺度下城市规模与旅游规模均属首位分布,发展趋势存在错位;(2)各城市的城市规模与旅游规模在等级和空间上基本同步,少数城市出现错位,近年来空间错位程度有增强趋势;(3)低错位区城市,规模等级较低,中、高错位区城市,规模等级偏高;(4)城市规模与旅游规模的作用与反作用互动关系是其同步与错位状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东中部202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2003~2012年东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区位选择的时空演变格局,采用地理权重回归模型(GWR)分析了FDI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东中部地区FDI集聚性逐渐减弱,其中,东部地区FDI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中部地区的比重不断上升,区域引资逐渐平衡.GWR模型的结果表明,市场规模、劳动力质量、集聚经济、科技创新以及国家政策与FDI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以环渤海地区为界,南方地区的FDI流入主要取决于市场规模和劳动力质量,而北方则主要受集聚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区域引资格局的发展以及外资企业的区位选择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一手数据研究了上海入境外国旅游流的分布和扩散规律及网络结构特征,发现:(1)上海口岸入境外国旅游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部,北京、桂林、西安、成都和昆明等城市以及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构成的主体骨架,并在全国范围内呈由长三角地区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扩散的态势;(2)上海口岸入境的韩国旅游流空间分布呈“倒皇冠”型,主要由“上海-杭州-苏州”、“上海-杭州-西安”和“上海-杭州-广州”3个三角形构成;美国旅游流空间分布呈“Z”型,由“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北京”连接而成;美国游客比韩国游客活动范围更广,游览目的地更多,对上海口岸的依赖程度较低;(3)网络中的节点可划分为枢纽节点、中转节点、重要节点和一般节点,其中,上海、北京、桂林、西安、杭州和苏州等11个节点属于枢纽节点;(4)上海口岸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规模较大,整体结构较松散,围绕核心节点集聚或扩散的趋势较强,具有小世界网络特性.  相似文献   

11.
减小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是消除区域发展鸿沟、实现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分析城际公共服务差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提升中国东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水平面临的重要难题. 以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3个基本公共服务一级指标构建了城际基本公共服务测度体系, 运用泰尔指数和熵值法测量1985年、1995年、2010年、2015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88个城市间总体水平差异及不同指标差异. 结果表明: (1)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总体不高, 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 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公共服务总体水平高于珠三角地区; (2)东部沿海地区城际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区域差异程度相当; (3)东部沿海地区城际基本公共服务各指标差异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且高水平城市与低水平城市差距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2.
客观地评价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现状, 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运用ANP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方法从综合经济实力、居民生活质量、交通运输与通讯、科技创新力4方面构建城市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城市群竞争力多指标非线性综合评价决策模型, 对山东半岛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实证比较研究. 揭示山东半岛城市群在经济增长速度、医疗卫生与环境保护、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但在经济总体实力、科技研发投入与产出比、交通与通讯建设等方面明显滞后.  相似文献   

13.
通过检索古籍文献,整理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长江流域人口大量死亡事件(mass death events,MDE)10 a尺度的频次与县次序列,利用自然断点分级法、空间分析法等分析了MDE的时空特征及发生原因。结果表明:276 a间,长江流域有158 a发生MDE,明代后期发生频次和影响规模最大;季节上,表现为夏季多发(44.3%),春、秋季次之;空间上,集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且呈从各省交界处向各省中心扩散的趋势。“未记录原因的饥荒”和“旱灾+其他灾害-饥荒”是造成明代长江流域MDE的主要原因。气候冷干期发生频次多,影响范围广,暖湿期相反,与温度和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人口规模和社会脆弱程度是主要的社会影响因素。在人口规模大和社会脆弱的明代后期,MDE发生频次高,波及范围广,是气候变化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城市扩张的空间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杭州市中心城区的多时相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建设用地扩张强度、空间自相关方法等,分析了杭州市1991~2010年间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扩张的空间模式及其演化.结果表明:(1)杭州市城区快速扩展,各街道 乡镇扩张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杭州城市扩张的“热点”方位变化大致为:城北-城西-多方位-城东,其变迁规律与杭州城市扩张模式的总体变化规律一致;(3)杭州市城市扩张的空间模式主要有边缘式、填充式、自发式和线性轴状,且随城市演化过程总体遵循以下轨迹:首先,主城表现为边缘式为主、填充式为辅的扩张;其次,外围自发式的扩张形成了副城;接下来主副城都表现为从填充为主、边缘为辅的扩张转变为边缘为主、填充为辅的扩张;而线性轴状扩张是沿交通线发展并贯穿整个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立足新发展阶段,统筹平安和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文明城市。以昆明市呈贡区为例,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法、犯罪集中度、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法等GIS方法,分析2015、2017、2019年的犯罪数量与犯罪危害程度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犯罪数量的空间格局以城市核心区集聚为主,高密度和较高密度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交通便捷、经济活动频繁、人员密集的老城区、商业中心及大学城周围居住区。犯罪危害程度在空间上形成龙城片区“单核心”的格局并未被打破,且高密度集聚区的空间分布与犯罪数量的空间分布相似,较高密度集聚区相对分散,较低密度集聚区渐呈“散点状”分布。(2)犯罪数量和犯罪危害程度均表现出显著的集中分布和空间集聚格局。二者空间集中差异逐渐加大,犯罪危害日趋集中的态势更强烈;空间集聚差异变化明显。(3)犯罪数量与犯罪危害程度热点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随新区建设的发展,各犯罪热点区逐渐破碎化。犯罪数量与犯罪危害程度热点重合区位于呈贡区中部,沿城市主干道和地铁线路分布;犯罪数量热点区分布于学校、医院及商业中心附近;犯罪危害程度热点区分布于城郊乡镇、城中村、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施工工地等区域。(4)犯罪数量和犯罪危害程度的扩散方向与城市空间扩展方向密切相关,且随城市发展逐渐趋于一致,其中,犯罪危害程度扩散更明显,更易随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