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2 3例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病人行椎板减压后 ,对囊肿的处理有 3种方法 :13例行囊肿大部分切除后 ,重新缝合残余的囊肿以包绕囊内神经根 ;8例囊肿大部分切除后用肌肉填塞交通孔 ;2例囊肿切开旷置。平均随访 3 0 2个月 ,观察疗效。并对其临床表现 ,手术中的病理特点 ,手术后的并发症 ,以及X线片 ,CT ,CTM ,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MRI可清楚显示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 ,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 ,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囊肿切除后重新缝合包绕神经组与囊肿切除肌肉填塞组优良率并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有皮肤糜烂和颅内感染。结论 :MRI是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是由于先天的硬膜缺隐所致。对囊肿的处理以囊肿切除 ,肌肉填塞封堵交通孔最为合理。术后不宜放引流及平卧。  相似文献   

2.
症状性骶管内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症状性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如腰骶部疼痛、下肢痛、会阴部疼痛,鞍区麻木不适,大小便障碍,下肢无力患者,行MRI检查.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MRI表现明确诊断为症状性骶管内囊肿后行手术治疗.手术均在显微镜下操作.对未见明显交通孔的7例中5例行囊壁大部切除后残存囊壁修补缝扎,2例因硬脊膜缺如,无法修补而行囊肿部分切除旷置;5例有交通孔的患者中,2例囊肿大部切除后用肌肉填塞交通孔,2例因交通孔处理困难未作特殊处理,1例囊肿大部切除后,切开交通孔处硬脊膜以扩大交通孔至脑脊液通畅流出,消除交通孔的单向阀门作用.严密缝合切口,术后采取头低臀高俯卧位.结果:骶管内囊肿在MRI上表现为骶管内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影,呈长T1、长T2表现,信号与脑脊液相同.术后2例出现少量皮下积液,加压包扎2~3个月后自行吸收,无1例脑脊液漏.随访3个月~4年6个月,平均18.3个月,症状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3例,1例3个月后症状复发,MRI检查示囊肿较术前轻微扩大,未再次手术.结论:MRI检查是正确诊断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有力手段,伴有临床症状、体征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对囊肿的处理以囊肿大部切除为主,严密缝合切口各层及术后合理体位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骶管内囊肿的诊断及其发生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发生机制。方法:观察24例手术证实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病人的X线片、CT、造影后CT、MRI等影像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术中的病理特点。结果:5例X线片显示骶骨侵蚀性改变,5例CT显示骶骨侵蚀性改变及骶管内囊肿,1例造影后CT囊肿内造影剂显影,22例MRI显示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交通孔为瓣膜样。结论:MRI是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是由于先天的硬膜缺陷所致;瓣膜样交通孔是病程进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其治疗效果,为椎管内蛛网膜囊肿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1例椎管内蛛网膜囊肿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术后效果,男9例,女12例;年龄21~55岁,平均36.15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6.2个月.21例椎管内蛛网膜囊肿中1例发生于颈段、1例发生于胸段、19例发生于骶部,表现为受累神经支配区的放射性疼痛、感觉异常、功能障碍.16例经CT结合椎管造影明确诊断,其余通过MRI明确诊断.8例采用囊肿切除、囊颈部结扎、硬膜重叠紧缩缝合手术;11例囊肿壁与神经难以分离,采用囊肿壁部分切除、交通口肌肉堵塞、硬膜紧缩缝合手术;2例串珠状囊肿,其交通口未能找到,采用囊肿开窗引流、囊壁部分切除、硬膜重叠紧缩缝合、游离肌肉压迫固定.结果:1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5年3个月,平均21.2个月.囊肿切除、囊颈部结扎手术组的优良为6例,囊肿壁部分切除、交通口肌肉堵塞组的优良为8例.结论:椎管内蛛网膜囊肿是蛛网膜的先天性畸形,以骶部椎管好发,大多数临床表现为受累神经的功能异常;具有手术指征的病例,术中应根据囊肿开口、囊肿壁是否能与神经分离等情况选择不同的囊肿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骶部硬膜外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骶部硬膜外囊肿的诊疗方法。方法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间,运用MRI诊断骶部硬膜外囊肿25例。21例伴有神经症状体征者行手术治疗。结果14例患者进行为期6~3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术后神经症状缓解、消失;1例术后12个月出现腰骶部酸胀感,但不影响生活和工作,并无症状加重。结论骶部硬膜外囊肿的发生多由先天性硬脊膜缺陷所致。其诊断依赖于病史、临床表现及MRI资料。有严重症状者需行手术治疗。术式以切除囊肿、肌肉填塞封堵交通孔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27例神经根囊肿患者,男17例,女10例,年龄42~65岁,平均53.6岁。其中有7例保守治疗,20例行手术治疗。手术中13例行囊肿大部分切除,残余部分缝合包绕囊内神经根;7例行囊肿大部分切除后用骶棘肌填塞交通孔。并对腰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表现以及CT、脊髓造影、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扫描可见椎体后缘凹陷性压迹9例。脊髓造影显示神经根有囊状充盈11例。MRI显示囊肿在Tl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与脑脊液一致。结论:MRI对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行椎板开窗减压和囊肿摘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伴骶管囊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取小切口开窗潜行减压髓核摘除及大部分切除、肌肉填塞交通孔处理骶管囊肿7例,并对其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MRl可清楚显示骶管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手术摘除突出髓核及处理骶管囊肿.能彻底解除压迫,疗效显著。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腰椎盘突出伴骶管囊肿的可靠方法;手术摘除突出的髓核及骶管囊肿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骶神经根周围囊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骶神经根周围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诊断22例骶管内神经根周围囊肿患者。对有明显症状的16例进行手术治疗。行病变部位后路椎板减压,13例囊肿切除,3例囊肿大部分切除,9例硬膜破裂神经根裸露采用胶原蛋白海绵覆盖。结果 MRI检查显示出椎管内神经根囊肿的形态,CT显示骶骨压迫性改变。1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7年,平均2年9个月,患者术后腰骶疼痛、间歇跛行、骶神经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无感染病例,2例脑脊液漏1周内愈合。结论 骶管内神经周围囊肿临床上少见,容易误诊。MRI是最好的诊断方法,采用手术摘除囊肿和胶原蛋白海绵覆盖治疗,其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周仪  李仕红 《颈腰痛杂志》2007,28(5):362-365
目的 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MRI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8例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16~70岁,平均41.6岁.所有病例均行MR检查.结果 囊肿位于骶管内,呈卵圆形、不规则形、串珠形.囊肿境界清楚,囊壁薄,囊液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T1WI囊液呈低信号,T2WI囊液呈高信号,其中4例囊肿内可见细条状神经根影,6例增强扫描囊液、囊壁无强化.结论 MRI是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主要是先天的硬膜缺陷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治疗鞍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治疗的11例鞍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 女性6例, 中位年龄48岁(范围:23~75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6例, 头晕4例, 性欲减退1例, 意识障碍1例, 视力障碍7例和混合性垂体功能障碍5例。患者术前MRI图像均可见鞍窝扩大, MRI增强图像显示鞍内蛛网膜囊肿囊壁未见强化, CT图像可见鞍底受压变薄。9例患者囊肿向鞍上扩展, 鞍隔受压呈"弓形", 7例囊肿向上压迫视交叉。患者均于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开囊肿壁, 充分引流并填塞肌肉。观察患者术后症状、垂体内分泌功能改善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鞍区MRI图像可见囊肿明显减小或消失。发生颅内感染1例, 电解质紊乱2例, 给予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术后未发生脑脊液鼻漏。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6例, 部分缓解5例;垂体内分泌功能完全恢复2例, 明显改善者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0~40个月。1例患者术后3个月发现囊肿部分复发, 因未出现新发症状, ...  相似文献   

11.
骶管内囊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骶管内囊肿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手术治疗的骶管内囊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的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术后病理和手术后疗效,分析其特点。结果28例随访结果发现,囊壁部分切除治疗骶管内囊肿的疗效满意,随访中未发现囊肿复发和神经损伤再加重。结论骶管内囊肿是相对较常见的疾病,该病尤其是在4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较多,与退变性腰椎疾病的表现有很大的相似处。本病最好的诊断方法是行腰骶椎MRI检查。治疗上采用手术简单的囊壁部分切除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医用生物蛋白胶治疗骶管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医用生物蛋白胶治疗骶管囊肿的疗效。方法:19例骶管囊肿患者,男7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48.4岁;病程2周-7个月。囊肿部位9例在S1平面,4例在S1-S2平面,5例在S2平面,1例在S1-S3平面。11例采用囊肿壁大部切除,8例采用囊肿壁部分切除。之后均采用医用生物蛋白胶(FG胶)局部喷涂治疗。结果:19例平均随访21.3个月(13-30个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8例,1例术后仍有解尿无力,2周后恢复。术后12个月复查MRI均无复发。结论:医用生物蛋白胶治疗骶管囊肿,操作简单、安全,效果好。术后患者症状消失快、恢复快、效果满意,是治疗骶管囊肿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人纤维蛋白粘合剂封闭囊肿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囊液,人纤维蛋白粘合剂封闭囊肿术治疗的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资料38例。其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21~76岁,平均50岁。初发病例27例,再发11例。囊肿部位:L5/S1 11例,S1/S2 16 例,S2/S3 7 例,骶前4例。经MRI检查均确诊为骶管囊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1年、5年腰骶区疼痛、麻木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42.2±16.0) min,术中出血量(25.8±20.4) mL。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96个月,平均63个月。患者术后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复查MRI, 患者囊腔消失29例(76.3%),囊腔缩小4例(10.5%),囊肿无缩小5例(13.2%)。结论 微创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疗效佳、恢复快等优点,对于初发或开放手术术后再发的患者均有效果,是治疗骶管囊肿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