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1年4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有8例发生真菌性败血症感染,发生率为5.7%,检出的真菌均为假丝酵母菌属,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5株、光滑假丝酵母菌2株和热带假丝酵母菌1株;选用敏感抗真菌药物治疗后5例获得治愈,3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真菌性败血症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死亡率较高,应二级预防性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减少真菌败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院移植病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3年血液科移植病房290例住院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细菌鉴定,细菌鉴定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用ATB fungs 3检测假丝酵母菌属的药物敏感性,数据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29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发生假丝酵母菌属感染35例,感染率为12.07%;共分离出35株假丝酵母菌属,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15株占42.86%,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1株占31.43%;标本来源以口腔拭子为主占31.42%,其次为血液、眼拭子、痰液,分别占17.14%、14.29%、14.29%;白色假丝酵母菌及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均为100.00%,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的敏感率均≥80.00%。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耐药现象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由外界或造血环境异常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逐步耗竭的难治性血液病。本病常见治疗方法有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免疫抑制剂等,其中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在再障中的运用十分基础,又极其重要,但环孢菌素A血药有效治疗浓度却一直仍存在不小的争议,笔者认为环孢素血药浓度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米诺环素对SD大白鼠肺部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体内抗菌活性。方法将健康清洁的SD大白鼠60只分为3组,对照组10只、感染未治疗组10只、感染治疗组40只,用体外对米诺环素敏感的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大白鼠制作白色假丝酵母菌肺部感染动物模型,对治疗组进行米诺环素治疗;取3组大白鼠肺组织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然后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对照组真菌培养阴性,病理切片未见感染病灶;感染未治疗组肺组织有9只培养出与感染菌药敏结果相同的白色假丝酵母菌,病理切片HE染色有感染病灶;感染治疗组有两只大白鼠肺组织真菌培养出阳性且药敏结果表现为米诺环素无抑菌环,病理切片可见轻微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论米诺环素在对其敏感的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大白鼠体内具有明显的抗白色假丝酵母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北京朝阳医院2000-2010年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研究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的遗传多样化和基因型分布,探讨其院内传播的分子机制。方法对82株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菌种收集统计;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Chromagar)结合VITEK-2Compact YST卡进行菌种初筛鉴定;PCR扩增其CAI区微卫星序列;应用CAI区SSCP图谱和GeneScan相结合对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基因型的比较分析;药敏试验采用ATB FUNGUS 3系统和E-test对5种抗真菌药物进行MIC值测定。结果 2000-2010年朝阳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共2320株,检出侵袭性假丝酵母菌148株,占6.4%,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61株占41.22%,为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首位;无菌体液病原菌4093株,检出侵袭性假丝酵母菌属253株,占6.2%,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150株,占59.29%;临床独立来源的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82株,基于微卫星片段CAI区共有38种基因型;6例患者不同来源标本分离的白色假丝酵母菌基因型完全相同;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中ICU最高占52.44%,值得重视;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的敏感率均为100.00%;氟康唑为97.56%。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仍然占侵袭性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首位,基因分型显示侵袭性白色假丝酵母菌呈多态性分布,发生侵袭的菌株基因型与定植的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6.
陈柯材  刘林 《现代保健》2013,(12):159-16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其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总体生存率提高获益于移植供者的选择、预处理方案的改进、支持技术的提高,尤其现今造血干细胞来源多样性、预处理方案的改进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粒细胞缺乏患者假丝酵母菌属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临床特征,为临床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12月49例非粒细胞缺乏患者假丝酵母菌属血流感染临床资料,记录每份病历的年龄、基础疾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抗菌药物应用史、临床表现、病原学、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清1,3-β-D-葡聚糖及预后情况,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 AMS-6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YBC酵母菌卡菌种鉴定,用ATBFUNGUS2INT酵母药敏试剂条进行药敏试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49例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送检标本检出病原菌白色假丝酵母菌20株占40.8%,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3株占26.5%,热带假丝酵母菌7株占14.3%;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表现为高热、寒颤、中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增高,1,3-B-D葡聚糖检测阳性率42.9%;所有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均敏感。结论非粒细胞缺乏患者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及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主要见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应重视血培养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总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 PBSCT)治疗苯中毒致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临床护理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allo PBSCT治疗1例苯中毒致重症SAA的全程护理。结果患者造血顺利重建。结论allo PBSCT是迄今治疗SAA最主要有效手段之一,在移植过程中严格维护全环境保护,密切观察、处理并发症及恰当的心理护理对移植的成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放疗后真菌感染危险因素与耐药性,以降低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40例食管癌放疗后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40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最高,占72.50%,其余依次为毛孢子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分别占12.5%、5.0%、5.0%、5.0%;对6种抗真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伏立康唑耐药率高达55.00%.结论 根据食管癌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严密监测化疗、放疗时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营养及支持治疗,提高患者的自身抵抗力,可提高预防感染和抗感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人类β-防御素2(HBD-2)在口腔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影响,为口腔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分成3组,分别为孢子、菌丝及灭活的白色假丝酵母菌组;将KB细胞与孢子相、菌丝相及灭活的白色假丝酵母菌培养3、6、12、24h后,采用ELISA试验检测各组KB细胞培养液中HBD-2的表达,重复检测3次,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黏附KB细胞的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总数由(1.83±0.64)CFU/cm2下降至(0.18±0.09)CFU/cm2,但活力未发生改变,菌丝转换率由(28.16±5.14)%增高至(80.18±10.14)%;感染24h后孢子相、菌丝相及灭活的白色假丝酵母菌组HBD-2分别为(60.08±6.47)pg/ml、(81.52±8.20)pg/ml、(64.81±7.35)pg/ml,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在特定时间内可使口腔上皮细胞上调HBD-2表达,菌丝进一步侵袭后,HBD-2的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