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应用方法,分析影响疗效及胰岛素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 276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观察总体胰岛素泵应用情况,在初诊、老年伴肥胖或感染等特殊情况下胰岛素泵应用上的差别.结果 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总体血糖在(5.7±2.6)d达标,达标时单位胰岛素用量为(0.69±0.31)U·kg-1·d-1;初诊组达标较快,达标后胰岛素减量更早,幅度更大,达到临床缓解的比例更高;老年组夜间基础率较低,且夜间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较大;伴肥胖组餐前胰岛素用量较大,但低血糖风险较低;伴感染组胰岛素用量较大,主要是基础率明显增加;血糖达标天数和胰岛素用量主要与感染、基础血糖及肥胖显著相关.结论 对不同人群的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应用方法存在着差别,患者的感染、基础血糖和肥胖指标有助于确定初始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2.
按有无感染将335例患者分成两组,进行多针胰岛素皮下注射,比较两组达标时胰岛素用量和胰岛素平均用量。结果:感染组平均胰岛素用量(0.69±0.25u/kg-1),较非感染组(0.62±0.34u/kg-1)高(P0.05)。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0.78±0.25u/kg-1),较非感染组(0.67±0.24u/.kg-1)高(P0.05.)结论:感染时胰岛素量增加,血糖达标和胰岛素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感染、体质指数、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3.
对伴与不伴感染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行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发现感染组平均胰岛素用量(0.67±0.24U·kg^-1·d^-1),较非感染组(0.60±0.18U·kg^-1·d^-1)高(P〈0.05);主要为基础率高,餐前量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影响血糖达标和胰岛素用量的主要因素是感染、血糖水平和体质指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胰岛素皮下连续注射(CSⅡ)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感染中毒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T2DM合并感染中毒症组20例,T2DM不伴感染组20例,均进行CSⅡ强化治疗,比较两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时胰岛素用量等指标,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合并感染中毒症组平均达标时间为(10.9±2.8)d,较不伴感染组(6.2±2.6)d明显延长(P<0.01);伴感染中毒症组达标时单位胰岛素用量为[0.9±0.5U/(kg·d)],较不伴感染组[0.7±0.3 U/(kg·d)]明显增加(P<0.01);而血糖达标时间和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主要和基础血糖、HbA1c水平及感染状况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在糖尿病合并败血症的患者中用CSII治疗是一种灵活而有效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患者基础血糖控制情况和感染的严重程度是影响其血糖达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基础-餐时胰岛素剂量。方法对169例住院老年T2DM患者,随机分每日多次皮下注射(MDI)组89例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组80例,比较两组胰岛素量、基础量-餐前量及比例。结果血糖稳定达标后,MDI组胰岛素另为(35.88±9.54)U/d、(0.57±0.17)U·kg-1·d-1,基础量和餐前量分别占(49.70±8.69)%和(50.30±8.69)%,低血糖发生率6.47%。CSII组胰岛素量为(32.23±9.71)U/d、(0.51±0.19)U·kg-1·d-1,基础量和餐前量分别占(68.30±7.75)%和(31.70±7.75)%,低血糖发生率1.25%。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CSII组比MDI组基础量显著增加,胰岛素总量减少,达到控制血糖和减少低血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甘精胰岛素联合老年糖尿病(DM)患者的效果。方法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格列美脲和诺和灵30R,观察组给予格列美脲和甘精胰岛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及低血糖、胰岛素(FINS)用量。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两组比较FPG、2 hPBG无显著差异(P>0.05),而HbA1c、HOMA-IR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发生低血糖2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P<0.05)。观察组胰岛素用量为(0.31±0.19)IU·kg-1·d-1,对照组为(0.55±0.26)IU·kg-1·d-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P<0.05)。结论格列美脲、甘精胰岛素联合用于老年DM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低血糖风险小,FINS用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方法 常规治疗糖尿病基础上,对照组早晚餐前30min注射诺和灵30R 0.3~1.0U·kg-1·d-1;观察组每餐前15min口服瑞格列奈1mg,3次/d,根据餐后2h血糖每3d调整瑞格列奈量,最大量为4mg,3次/d;每晚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起始剂量为0.1U·kg-1·d-1,剂量均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观察胰岛素用量、体质量和BMI、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体质量和BMI、低血糖事件发生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苯那普利对胰岛素抵抗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苯那普利对实验性大鼠的胰岛素抵抗 ( ISR)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 SD大鼠饲以高蔗糖高盐饲料 4周后 ,用苯那普利 ( 3mg· kg-1· d-1,n =9;10 mg· kg-1· d-1,n =9)或安慰剂 ( n =10 )治疗 4周。另一组饲以高蔗糖高盐大鼠 ( SSFR) ( n =9)开始即用苯那普利 ( 10 mg· kg-1· d-1)治疗 4周。采用持续输注葡萄糖 ( 8mg· kg-1· min-1)和胰岛素 ( 2 .5 mu· kg-1·min-1)的血糖平均值 ( SSPG)方法测定胰岛素敏感性。观察空腹血胰岛素、血糖、甘油三酯、SSPG的变化。结果 :SSFR大鼠 4周时收缩压明显升高〔( 14 8.4± 18.8) mm Hg:( 12 5 .5± 13.2 ) mm Hg,P<0 .0 5 ( 1mm Hg=0 .133k Pa)〕;SSPG明显升高〔( 10 .80± 2 .39) mmol/ L:( 6.80± 1.38) mmol/ L,P <0 .0 5〕。表明大鼠产生高血压和 ISR。而同时用苯那普利治疗组 ,血压及 SSPG无明显升高。饲以高糖高盐 4周后用苯那普利 3mg· kg-1· d-1治疗组和 10 mg· kg-1· d-1治疗组 ,SSPG由( 11.2 0± 2 .32 ) mmol/ L分别下降至 ( 8.49± 2 .85 ) mmol/ L ( P <0 .0 5 )和 ( 7.45± 1.5 0 ) mmol/ L (P <0 .0 1)。结论 :苯那普利预防治疗 4周 ,大鼠未产生 ISR,苯那普利治疗能改善高糖高盐饲养大鼠的 ISR。  相似文献   

9.
三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比较三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预混组),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加睡前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类似物组)以及普通人胰岛素加睡前中效胰岛素(普通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采用三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在三餐前及睡前指间全血血糖达标后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比较整体血糖控制水平、低血糖发生率,以及达标时间和胰岛素使用量等.结果 在三餐前及睡前全血血糖控制相同的情况下,预混组、类似物组和普通组达标时间分别为(8.3±2.5)、(9.1±3.8)和(8.4±1.7)天(P>0.05);胰岛素使用量分别为(0.63±0.13)、(0.69±0.20)和(0.68±0.24)U·ks-1·d-1(P>0.05);动态血糖监测的72 h平均血糖值分别为(8.3±2.1)、(7.5±1.9)和(6.8±0.8)mmol/L(P>0.05);早餐后3 h血糖曲线下面积分别为(27.7±11.5)、(27.6±8.3)和(24.0±3.1)mmol·L-1·h(P>0.05);血糖CV分别为(3.1±2.1)、(2.9±1.6)和(2.1±1.6)mmoL/L(P>0.05);低血糖(≤3.9 mmol/L)发生率分别为67%、87%和80%(P>0.05),多出现在凌晨0:00~4:00(55%),而且没有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结论 三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控制血糖的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没有明显差别,但需要更加关注监测夜间血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连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对伴和不伴感染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CSII感染组96例、CSII非感染组95例,均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比较2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单位体重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及CSII应用方法。结果:CSII感染组血糖达标时间较非感染组长[(6.75±2.74)d vs(5.69±2.54)d,P0.05],且胰岛素用量较非感染组增加了约13%;感染组CSII应用中主要是基础率水平较高;影响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用量的主要因素是感染、血糖水平和体质指数。结论:CSII在合并感染的T2DM患者中能有效控制血糖,但胰岛素需要量增加,可通过增加凌晨和白天段的基础率来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高龄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预混门冬胰岛素30达标剂量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80例新诊断老年T2DM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80例患者按年龄段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60~69岁组)、B组(70~79岁组)、C组(≥80岁),同时询问病史,并发症,检查体重、身高、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G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三组予预混门冬胰岛素30治疗12 w,观察三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分析高龄T2DM患者预混门冬胰岛素30达标剂量及相关因素。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体重指数(BMI)、TC、TG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低于A组(P0.05),C组治疗前FBG、2 h PG、Hb A1c水平均高于A组、B组(P0.05)。C组患有糖尿病并发症的例数较A组、B组增多(P0.05)。经12 w治疗后,三组FBG、2 h PG、Hb A1c均有下降(P0.05),C组FBG、2 h PG、Hb A1c水平高于其他两组(P0.05);C组血糖治疗达标率更低(P0.05)。治疗后C组胰岛素达标剂量高于A、B组两组,单位体重胰岛素达标剂量大于A组(P0.05),但与B组患者无差异(P0.05);血糖达标时间较A组、B组长,低血糖发作次数较高于A组、B组(P0.05)。经预混门冬胰岛素30治疗12 w后,三组患者达标时早餐前胰岛素用量比例均较起始剂量小,晚餐前胰岛素用量比例较起始剂量增加(P0.05),其中C组较A组、B组明显。C组胰岛素达标剂量与FPG(r=0.428,P=0.042)、Hb A1c(r=0.415,P=0.049)、低血糖发生次数(r=0.574,P=0.007)、糖尿病并发症例数(r=0.568,P=0.007)正相关,而与HOMA-β(r=-0.674,P=0.002)水平呈负相关。影响C组胰岛素达标剂量的主要因素为低血糖发生次数、Hb A1c。结论高龄新诊断T2DM患者血糖水平、Hb A1c水平高,血糖不易达标,低血糖发生次数及伴有糖尿病并发症例数较多,高龄新诊断T2DM患者达标胰岛素日用量为(40.37±8.53)U/d,单位体重胰岛素达标剂量为(0.62±0.12)U·kg-1·d-1,早餐前为日总量的(54.70±2.84)%,晚餐前为日总量的(45.29±2.84)%。高龄新诊断T2DM患者胰岛素达标剂量与FBG、Hb A1c、低血糖发生次数、糖尿病并发症例数正相关,与HOMA-β水平负相关。Hb A1c、低血糖发生次数是影响高龄新诊断T2DM患者胰岛素达标剂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低热量肠外营养对老年创伤后患者代谢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 ,将老年腹部手术后患者分 2组 ,每组 12例 ,术前具有可比性 ,分别给予低热量肠外营养 (低热量组 ,热量 15kCal·kg-1·d-1,氮 0 1g·kg-1·d-1)和传统肠外营养 (传统组 ,热量 2 8kCal·kg-1·d-1,氮 0 2g·kg-1·d-1) ,对输营养液过程中的血糖、血浆蛋白和血脂变化、感染有关并发症、营养治疗费用和术后住院日等进行分析。 结果 术后 1~ 5d在输注营养液过程中 ,低热量组血糖平均为 (6 8± 0 3)mmol·L-1,明显低于传统组 (8 3± 0 4 )mmol·L-1,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传统组的甘油三酯为 (2 1± 0 9)mmol·L-1,明显高于低热量组 (1 2± 0 8)mmol·L-1;蛋白代谢的结果两组相似 ;术后感染并发症、术后住院日和总住院费用 ,低热量组均少于传统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营养相关费用、营养液配置时间等方面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低热量组营养液可通过外周血管输注 ,而传统组需通过中心静脉输注。 结论 对创伤后的老年患者 ,低热量的肠外营养支持更符合其代谢特点 ,有利于应激反应的恢复 ,减少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连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在伴和不伴感染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 CSII感染组96例、CSII非感染组95例,均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比较两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单位体重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等,同时对伴和不伴感染的T2DM病人CSII应用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 CSII感染组血糖达标时间为6.81±2.64天,非感染组为5.83±2.49天,CSII感染组达标时间较长(P<0.05),且胰岛素用量较非感染组增加了约13%;感染组的CSII应用中主要是基础率水平较高;影响血糖达标和胰岛素用量的主要因素是感染、血糖水平和体质指数。 结论 CSII在合并感染的T2DM患者中能有效控制血糖,但胰岛素需要量增加,可通过增加凌晨和白天段的基础率来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输注速效胰岛素(该研究使用诺和灵R)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对比。方法将2011年2月—2012年2月该院收治的68例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自愿分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组(CSII组)和多次皮下注射岛素(MDII组)各34例,比较组间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结果 CSII组与对照组MDII组比较,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更短[(6.4±1.8)d vs(10.6±2.5)d,P0.05],胰岛素用量更小[(0.72±0.13)U/(kg·d)vs(0.94±0.25)U/(kg·d),P0.05],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次/例)更少[(0.24±0.15)vs(0.88±0.38),P0.0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ISS疗效明显优于MDII组,安全性好,血糖达标时间更短,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率更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医治运用胰岛素血糖操控不好的糖尿病病人的临床作用。方法将40例运用胰岛素血糖操控不好的病人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和对照组,各20例。西格列汀组在原医治计划上加用西格列汀100mg,1次/d,口服,并依据血糖状况调整胰岛素用量,对照组持续原医治计划,依据血糖状况调整胰岛素用量,调查3周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胰岛素用量的改动。结果 3周后空腹血糖方面,西格列汀组降低(3.27±0.28)mmol/L,比较于对照组降低(2.46±0.41)mmol/L,降低愈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血糖方面,西格列汀组降低(4.58±0.34)mmol/L,比较于对照组降低(3.63±0.39)mmol/L,降低愈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组胰岛素用量降低了(3.40±0.77)U/d,对照组胰岛素用量增加了(4.05±0.39)U/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联用西格列汀组低血糖的份额(2例,10%)与对照组发作低血糖的份额(3例,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用胰岛素的医治计划医治运用胰岛素血糖操控不好的糖尿病病人,能够很好地操控血糖,医治有用。  相似文献   

16.
2017年4月~2018年5月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老年糖尿病患者8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参照组予以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治疗,试验组予以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及餐后2h血糖(2hPG)水平均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血糖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参照组,胰岛素用量(17.85±3.12)U/d小于参照组(23.85±3.13)U/d(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促进血糖水平下降,减少胰岛素使用量。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病人持续输注Aspart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输注Aspart对2型糖尿病病人全天血糖的影响.方法将62例2型糖尿病病人分成普通胰岛素组与Aspart组,两组同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两周,比较两组全天血糖情况,控制血糖完全达标胰岛素用量情况等.结果普通胰岛素组、Aspart组空腹血糖完全达达标所需的时间为(120.3±24.3) h vs (91.7±23.7) h,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5);普通胰岛素组、Aspart组空腹血糖完全达标胰岛素用量为(55.8±9.7) U vs (45.7±10.2)U,有统计学意义(P<0.005);普通胰岛素组、Aspart组空腹血糖完全达标后的3餐后2 h血糖为(10.32±1.73) mmol/L v s (8.79±1.92) mmol/L (P<0.01). 结论胰岛素泵持续输注Aspart可较快地控制血糖,尤其对餐后血糖控制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在磺脲类药物用至足量后血糖控制不佳而改用胰岛素疗法后续用格列美脲的作用。方法 80例口服足量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先均改用格列美脲(3 mg,1次/d)8周,如血糖仍不达标者再改用胰岛素疗法(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 U,2次/d)。随机分为续用格列美脲组和不续用格列美脲组,观察两组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等变化。结果治疗28周及48周时,两组FPG、2hPG均较用胰岛素前明显下降。从第8周到28周,续用格列美脲组HbA1c从(9.2±1.1)%降至(7.9±1.0)%,并于48周进一步降至(7.1±0.6)%,不续用格列美脲组HbA1c从(9.1±1.0)%降至(8.3±0.9)%,但48周时HbA1c为(8.4±1.1)%。结束观察时续用格列美脲组日用胰岛素量比不续用格列美脲组少,分别为(0.21±0.12)U/(kg·d)和(0.34±0.13)U/(kg·d)。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的患者,续用格列美脲组9例,不续用格列美脲组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在改为胰岛素治疗时,续用格列美脲药物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更有效地控制血糖,而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桔梗多糖对糖尿病(DM)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方法建立DM大鼠模型,灌胃给予模型大鼠低(150 mg·kg-1·d-1)、中(300 mg·kg-1·d-1)、高(600 mg·kg-1·d-1)剂量的桔梗多糖,28 d后检测大鼠体重、进水量、进食量和尿量;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BG)水平、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葡萄糖耐量、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桔梗多糖给药组大鼠进水量、进食量和尿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同时,FBG水平降低,胰岛素水平、ISI及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显著升高(P<0.05或P<0.01);桔梗多糖也能够提高肝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P<0.05或P<0.01)。结论桔梗多糖具有降血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FINS、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增龄和高脂饮食对大鼠肝脏脂肪酸代谢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了解老年大鼠胰岛素抵抗(IR)的发病机制. 方法 将22~24月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老年对照组和高脂组;4~5月龄大鼠作为青年对照组.老年对照组和青年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高脂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评价各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肝脏三酰甘油经氯仿/甲醇抽提后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结果 (1)老年对照组空腹血糖、胰岛素和游离脂肪酸均高于青年对照组,高脂组进一步升高,且血清三酰甘油和总胆同醇水平增高;(2)葡萄糖输注率老年对照组[(23.80±2.79)mU·kg-1·min-1]较青年对照组[(30.08±3.89)mU·kg-1·min-1]低,高脂组((18.83±2.18)mU·kg-1·min-1]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脂组8周末较4周末低;(3)肝脏三酰甘油老年对照组较青年对照组升高,分别为(16.6±4.8)μmol/g和(9.6±2.2)μmol/g,高脂组(24.7±6.6)μmol/g较老年对照组进一步升高(P<0.01);在老年组中,肝脏三酰甘油与葡萄糖输注率呈负相关.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 结论 与青年对照组比较,老年对照组更易出现脂肪酸代谢异常及IR;高脂饮食导致老年大鼠肝脏脂质积聚更加严重,进一步加重IR;肝脏脂质堆积可能参与了与增龄和高脂饮食相关I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