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0 毫秒
1.
为撂荒地的有效治理提供依据,以航拍图片、外业实地调查数据和1∶10 000地形图为基础,利用青龙乡撂荒地分布现状GIS矢量图,采用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四川省渠县青龙乡撂荒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青龙乡撂荒地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大的西部、西南部、南部和北部,地形因素对耕地撂荒影响显著。2)青龙乡撂荒地核密度的最大值为1 333点/km2,最小值为24点/km2。高密度区全部分布在青龙乡的西部,中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和东部部分区域;中密度区分布范围最广,在全乡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东部和南部;中低密度区分布范围仅次于中密度区,在全乡也均有分布;低密度区则分布在中部部分区域及边缘区域。3)青龙乡撂荒地空间上存在集聚性,且有22个热点区,37个冷点区,16个不显著区。其中,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青龙乡高海拔且地势起伏大的南部、西南部和西部,而冷点区则主要集中在地势相对较平缓的中部、北部的近中部和东南部。  相似文献   

2.
田甜  殷继艳  贾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1):140-144,171
对2015—2019年全国卫星监测部门发布的相关信息,对18470个监测热点,1160起林火草原火,228起境外火进行统计研究.分析热点及林草火的季节性变化、地域分布和火源种类繁多等发生特点.结果表明,热点数和火灾数在不同年份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呈上下波动状态;空间分布方面,林草火热点主要集中在我国中南、西南部和东北部,这与我国实际林草火频发区基本吻合;区域分布方面,全国热点及森林火灾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部和东北部;时间分布方面,南方地区热点及火灾集中在2—4月,东北地区集中在气候干燥的4、10月.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是我国石斛的主产区,其中铁皮石斛是在云南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而有关云南省铁皮石斛种植适宜性区划的研究还不多。为了研究铁皮石斛在云南省的适宜生长区域,根据云南省的气候资源特点及铁皮石斛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分析确定影响铁皮石斛生长分布的适宜性区划指标,选取年平均温度、年极端最低温度、年极端最高温度、全年≥10℃活动积温、年降水量、海拔、年平均相对湿度7个气象因子作为种植区划指标,利用云南省109个气象台站1981—2010年的气候资料及云南省地理信息数据,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区划指标进行细网格推算。结果得到云南省1 km×1 km网格化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并按照最适宜生长区、次适宜生长区、不适宜生长区对云南省铁皮石斛进行了种植区域划分,并给出了区划专题图,为云南省铁皮石斛的合理种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以山东省1 207个旅游特色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探讨了旅游特色村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经历慢速增长(2008—2011年)、中期过渡(2012—2013年)、快速增长(2014—2017年)阶段,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②空间密度呈“环山呈带,沿海多点”分布格局;形成环鲁中南山地丘陵外围旅游特色村高密度带,威海、青岛、五莲多点分布。③显著空间正向自相关,冷热点格局呈以鲁中南热点县域为中心,由热点至冷点向外辐射“三环两点”结构。④旅游特色村空间格局形成过程中,政府政策起主导作用,高级景区与客源起导向作用,致使旅游特色村空间格局呈沿山地集聚、沿河、绕城、环高级景区分布。  相似文献   

5.
基于MODIS 火产品数据(MCD14ML),采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和信息熵理论,研究了江西 省2001—2015 年林火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5 年江西省林火发生的年际波动较大,其 中在2004 年和2008 年出现两个高峰值;季节性变化明显,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林火发生有3 个显著 的空间热点区,分别位于赣州市西南部、吉安市西北部和抚州市南部;林火时空综合分布为聚集模式,且聚 集程度较高。可见,在区域尺度上林火的发生不是完全随机分布的,而是呈现出显著的时空聚集性特征。林 业部门需要重视对林火聚集分布的赣中南地区的监测和管理,并加强防火宣传力度,以提升民众的森林防 火意识。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解决陕西关中地区耕地撂荒问题,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以横贯关中平原东西部的带状区域作为研究区,采用撂荒率、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撂荒耕地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撂荒耕地以旱地为主,整体撂荒率不高,但撂荒率在持续上升;撂荒耕地主要分布在千阳县、陇县和凤翔县。撂荒耕地主要分布在核密度中高密度区和高密度区;高密度区和中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凤翔县东北部丘陵和千阳县北部山地区,中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陇县、千阳县和凤翔县,中低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陇县,低密度区在各县均有分布。研究区撂荒耕地存在空间集聚性,撂荒耕地冷点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大荔县、蒲城县和富平县,冷点较低集聚区分布在中部各县,热点较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凤翔县,热点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陇县和千阳县。可通过大力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制定相关助农、利农政策,严格落实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等措施解决关中平原耕地撂荒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进行木薯种植适宜性区划研究,为云南省木薯产业的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云南省气候资源特点和木薯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分析确定了影响木薯生长分布的适宜性区划指标。结合云南省1∶25万地理信息数据、云南省109个气象站1981—2010年气候资料,选取年极端最低温度、年极端最高温度、年降水量、年平均温度、全年≥10℃活动积温5个气候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求取因子权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区划指标进行细网格推算,推算出无测站地区区划指标的空间分布情况,得出云南省1 km×1 km网格化气候资源空间分布结果,按照最适宜生长区、适宜生长区、次适宜生长区和不适宜生长区对云南省木薯种植进行区域划分,并制作云南省木薯种植区划专题图。区划结果表明:云南省种植木薯潜力很大,可以进一步发展木薯种植产业。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大兴安岭卫星热点预报森林火灾准确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星监测是现阶段我国主要森林火灾监测方法,其本质是测报地面的高温热源,利用粗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进行林火监测时不能区分高温热源性质、精确定位火场,对于热点数据的地面核查反馈工作造成一定困难。提升热点数据处置的技术水平是森林防火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2005—2015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卫星热点数据和同时期森林火灾历史资料,利用ARCGIS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卫星热点初判林火发生次数的准确率79.7%,不同卫星初判热源差异较大,NOAA-16、NOAA-18、NOAA-19和FY-1D的报准率均在80%左右,监测次数综合达到1 928次,占总数的2/3,是监测林火的主力卫星。2)卫星预报初判林火发生位置平均误差为5 787.9 m;不同卫星初判热源差异较大,NOAA-19和Terra预报热点的误差较小,但监测数量偏少;NOAA-15和NOAA-17的监测数量虽然较多,但其误差非常大,NOAA-15有7 064.7 m,NOAA-17达到万米以上。3)在卫星监测到的219次森林火灾和历史资料记录的165次火灾中,有147次森林火灾能够对应,卫星的多报、少报问题主要集中于呼玛县,在连续监测同一场森林火灾时,容易出现多报、少报的现象。建议在无法提高卫星性能的情况下,改进卫星图像的处理技术,完善卫星图像的判读标准,提高判读的准确性,同时完善地面核查反馈的方案,以增加核查效率,降低核查经济成本,同时基于不同卫星的性能差异,建议在进行林火监测时应以预报精确的风云系列极轨卫星为主,以性能稳定的NOAA系列卫星为辅。   相似文献   

9.
以额敏县野果林分布区域为研究区,利用2007年快鸟(Quick bird)遥感影像、2013年和2020年高分一号卫星遥感影像、野果林野外实测数据等,实现野果林的信息解译和面积提取,基于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模型、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2007—2020年研究区野果林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情况,掌握了各类地物与野果林之间的相互转换,剖析了野果林空间分布的重心偏移规律,探讨了影响研究区野果林时空分布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07—2020年,野果林面积增加了3.91 km2,呈持续缓慢增加趋势,旅游景区的开发,直接导致建筑用地面积有所增加;14年间,野果林面积逐步增加,归因于草地和裸土向野果林的转换较为频繁,其中草地向野果林的转化最为显著;野果林的重心变化幅度较小,空间分布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9—2013年武夷山市林火统计数据及其相应的气象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法、点格局分析法、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法、线性回归法及主成分分析法对武夷山市林火进行时空动态研究,并探讨其林火发生次数与年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 1999—2013年武夷山市累计发生火灾74次,过火面积1 398.36 hm~2,林火发生次数与过火面积均呈下降趋势;(2)冬、春季节是武夷山市林火高发期,特别是12月至翌年4月最为严重,且林火在空间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的崇安街道、新丰街道、武夷街道和南部的兴田镇;(3)林火发生仅与年降水量线性相关(r=-0.613; P0.05),年均气温及相对湿度对林火也有较大影响,但不构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地处秦岭山区的商州区为例,采用核密度估算法(KDE),并结合景观指数方法及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县域路网空间格局及其对乡村聚落景观破碎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KDE法能有效识别和提取高密度路网热点区域,2km的带宽能清晰辨别出路网的密度中心;(2)商州区的路网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总体上呈分支状分布,呈现一"核"多"极"的发展态势;(3)随着道路辐射能力的减弱,乡村聚落的景观破碎度逐渐加剧;(4)随着路网密度等级的提高,乡村聚落的景观破碎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2.
基于重庆市2008年、 2013年和2018年A级景区点位数据,从重庆市及四大片区两个视角出发,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其空间格局特征及演变.结果表明:重庆市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总体布局"西南密,东北疏"; 10年间主城片区以及渝东北片区景区分布先分散后极化,渝东南片区以及渝西片区景区不断聚集,并且聚集程度逐渐加深;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分布的高密度区不断从主城片区扩散,基本形成覆盖主城片区及渝西片区的全域核心密度圈;景区分布重心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略有偏移;地形地势、旅游政策、经济水平以及交通格局对A级景区的空间凝聚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韦传慧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0):1722-1726
通过ArcGIS10.0和excel软件的技术支持,运用最邻近指数、洛伦兹曲线、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计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合肥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化测度。结果表明,合肥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模式为聚集型,但集中度不高。62.7%的休闲农业分布在距离市中心20~50 km的范围内,从行政区看,围绕市中心的四区密度明显高于外围四县一市;从地理区域看,巢湖北岸和西北岸、庐江县温泉区及周边为休闲农业的高密度区。  相似文献   

14.
以昆明市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分析方法,对昆明市云南松林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云南松林生物量密度的空间聚类模式始终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其强度受到距离尺度的影响,在51.6 km处空间聚类模式最为显著;昆明市云南松林生物量密度的空间分布存在规律性,高值主要分布在昆明市的西北部地区,低值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中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地区。云南松林生物量密度的空间异质性主要是由随机部分引起,且会受到采样间隔的影响;云南松林生物量密度在空间上是各向异性的,不同方向上的空间变异存在差异。昆明市云南松林生物量密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异质性的研究尺度分别为51.6 km和9 km,本研究可为昆明市的森林保护、森林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洞里萨湖流域湿地为研究区,利用1988年、1991年、1995年、2005年、2007年、2009年6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转移矩阵,对洞里萨湖流域湿地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洞里萨湖流域湿度指数的全局Moran’s I值为0.789~0.831(P0.01),呈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但空间集聚程度呈现下降趋势,降速为每年0.52%。6个时期洞里萨湖流域湿度指数呈现下降趋势,降速为每年0.02%,其中2007年全区湿度指数最低。在空间上,湿度指数由内向外呈现"高—低—高"的分布特征,植被性湿地从1988年的18 580.21 km2减少为2009年的18 435.24 km2,非植被性湿地从1988年的3 739.64 km2减少为2009年的3 510.50 km2,洞里萨湖流域大面积的植被砍伐对1998—2009年湿地面积的减少有重要影响。该研究可为洞里萨湖流域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云南松天然更新密度和幼树保存率的动态变化及保留幼树空间分布格局,在云南昆明宜良禄丰村林场尖山林区约4.0 km2范围的50余年林龄云南松人工林内,设置17块具有典型代表性的5 m×5 m固定样地,开展连续4 a的天然更新及其保存调查。结果表明,2012—2015年,样地的年度更新密度分别为0~211 600株·hm-2,最高年份的更新密度为12 000~211 600株·hm-2。2012—2014年,更新的苗木在1年生时保存率仅为初始更新时密度的13.8%~22.0%,更新后的第1年,保存率急剧降低。3年生更新的幼树保存率趋于相对稳定,保存率仅约为初始更新密度的5%。云南松天然更新保留幼树在小尺度空间范围呈不均匀的小群丛状分布。  相似文献   

17.
童清  潘涌智  贾平  任腾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22-16023,16026
[目的]研究云南油杉种子小卷蛾幼虫在云南省楚雄州的空间分布型。[方法]2008~2009年在楚雄州云南油杉林内对云南油杉种子小卷蛾幼虫进行抽样调查,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云南油杉种子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确定。[结果]样地调查结果表明,植株的不同方位受云南油杉种子小卷蛾危害程度不一样;聚集度指标法及回归分析法均表明:云南油杉种子小卷蛾幼虫在楚雄云南油杉林内呈聚集分布;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云南油杉种子小卷蛾幼虫在一切密度下均为聚集分布;m*-m模型分析表明该虫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种群,且种群个体间相互吸引。[结论]研究结果为制定云南油杉种子小卷蛾在云南楚雄州林间抽样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针对以往研究在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时,多以离散的要素视角分析,难以获取确切的热点值且存在缺乏层级结构分析的不足.鉴于此,援引和构建密度场表面模型和热点等级探测模型,以中国西南地区2 174个传统村落为例,提取传统村落热点,识别其空间分布模式和等级,归纳其空间结构,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密度场表面模型和热点探测模型能有效实现从离散点到连续场的转变,能够从较大尺度范围及较小样本量中提取、识别及表达地理对象的不同形态和层级结构.(2)传统村落案例分析中,空间位置上具有明显的省级地域性、差异性,整体呈现出“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格局;热点形态上呈现“多核多片”场形结构;热点数量随等级降低而增加,热点等级越高代表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越趋于集聚;省级尺度上等级热点分布不均衡,多分布于云南、四川两省;市级尺度上,等级较高的热点趋于分布在贵州东南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市及云南保山市.(3)传统村落的形成及等级热点分布受自然与人文等众多影响因素的多重约束及共同影响.文末从推进乡村振兴和丰富空间分析定...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海口市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海口市为研究样区,基于RS和GIS技术,采用景观格局和缓冲区梯度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海口市景观格局空间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市以乔木林和农地景观为主,从主城区向外,沿着缓冲区梯度带,其景观面积比例和边缘密度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不透水表面和草地景观格局则表现出相反的状态,且都在第3区以后趋于稳定。在城市外缘5~15km的城乡融合区域是城市地表覆被变化最为激烈的地带,呈现斑块形状多样、复杂、破碎的分布格局,景观多样性很高。研究认为,城市化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景观格局空间梯度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表层(0~20 cm)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因子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1.72 kg/m2,变幅为0.97~2.93 kg/m2;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首要因子;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呈镶嵌的树枝状和条带状空间分布格局,其高值斑块区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分布一致,中值斑块区与草地和川坝地的分布一致,低值斑块区与梯田、果园、坡耕地、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分布一致。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76.81×103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