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回顾分析两种人工肝即血浆置换与血浆灌流在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151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血浆置换组、血浆灌流组和基础治疗组.前两组在基础治疗组基础上分别给予血浆置换治疗或血浆灌流治疗.观察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3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血浆置换组、血浆灌流组及基础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8,57%、43.59%和19.04%,2组人工肝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浆置换组与血浆灌流组差异也有明显差异(P<0.05).血浆置换组治疗后总蛋白,白蛋白明显上升,PTA升高,总胆红素下降明显,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浆灌流组胆红素明显下降,与基础治疗组差异显著(p<0.05),而总蛋白、白蛋白、PTA、白细胞与基础治疗组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为发热和皮疹,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结论 血浆置换和血浆灌流均能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血浆置换较血浆灌流更显著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化指标,有助于提高重型肝炎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2000ml)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7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同期45例未进行人工肝治疗的重型肝炎为对照组,观察二组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存活率的差异。结果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存活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重型肝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两种人工肝即血浆置换与血浆灌流在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51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血浆置换组、血浆灌流组和基础治疗组。前两组在基础治疗组基础上分别给予血浆置换治疗或血浆灌流治疗。观察比较3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血浆置换组、血浆灌流组及基础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8.57%、43.59%和19.04%,2组人工肝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浆置换组与血浆灌流组差异也有明显差异(P〈0.05)。血浆置换组治疗后总蛋白,白蛋白明显上升,PTA升高,总胆红素下降明显,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浆灌流组胆红素明显下降,与基础治疗组差异显著(p〈0.05),而总蛋白、白蛋白、PTA、白细胞与基础治疗组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为发热和皮疹,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结论血浆置换和血浆灌流均能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血浆置换较血浆灌流更显著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化指标,有助于提高重型肝炎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151例,随机分成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69例。治疗组在综合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疗法,对照组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8 d 2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及治愈好转率。结果:治疗组血清BIL、PTA变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愈好转率治疗组为71.95%(59/82),对照组为43.48%(30/69)(P<0.01)。结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存活率,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覃琼芬  吴登强 《吉林医学》2013,(26):5483-5484
目的:探讨血浆灌流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护理。方法:对30例肝衰竭患者采用血浆灌流吸附(PP)联合低置换量(10002000 ml)血浆置换(PE)在1次治疗模式中完成,对75例次治疗前后肝功能、电解质、血氨、凝血和肝性脑病程度进行比较,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加强血管通路的维护。结果:治疗后肝性脑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钠显著升高、血氨和总胆红素显著下降,30例患者经上述治疗,24例好转,6例死亡。未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结论:血浆灌流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为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密切观察病情及合理的护理措施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基础,可使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6.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指标及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不良反应。随访3~12个月的存活率判断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ALT、AST、总胆红素、肌酐均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升高(P<0.01);40例次治疗中仅有3例次出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治疗组总存活率为70.0%,高于对照组的35.0%(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是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PE)联合中医凉血化瘀方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血浆置换联合凉血化瘀方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热毒血瘀证患者43例为观察组,40例仅接受血浆置换以及基础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8周后,观察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T细胞亚群等变化。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81.39%,对照组为65.0%,有统计学差异( P <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以及T细胞亚群均明显改善( P <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CD4+百分比以及CD4+/CD8+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0.01)。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凉血化瘀方可有效治疗重型肝炎,改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以及T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51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常规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117次,比较人工肝血浆置换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和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人工肝血浆置换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较人工肝血浆置换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PTA上升(P<0.05)。早期重型肝炎24例存活22例(91.67%),中期重型肝炎17例中存活12例(70.59%),晚期重型肝炎10例存活3例(30%)。不良反应较轻,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人工肝血浆置换对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较好,对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较差,宜早期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基础治疗上,给予71例次人工肝支持治疗,其中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17例,共37例次,血浆灌流(plasma perfusion,PP)治疗16例,共34例次。治疗前后检测胆红素、转氨酶、血氨、白蛋白、凝血时间等指标,并观察临床症状。结果经ALSS治疗后,患者食欲增加,腹胀、乏力减轻,精神明显好转,近期临床总有效率为45.45%。同时对血浆置换和血浆灌流进行疗效比较发现,血浆置换和血浆灌流均能有效清除高胆红素血症,降低转氨酶。血浆置换在降低血氨水平和改善凝血功能方面优于血浆灌流。结论 ALSS是治疗重型肝炎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可根据病情选用不同方法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10.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3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基础治疗上给予71例次人工肝支持治疗,其中血浆置换(PE)治疗17例,共37例次,血浆灌流(PP)治疗16例,共34例次.治疗前后检测胆红素、转氨酶、血氨、白蛋白、凝血时间等指标,并观察临床症状.结果 经ALSS治疗后,患者食欲增加,腹胀、乏力减轻,精神明显好转,近期临床总有效率为45.45%.同时对血浆置换和血浆灌流进行疗效比较发现血浆置换和血浆灌流均能有效清除高胆红素血症、降低转氨酶,血浆置换在降低血氨水平和改善凝血功能方面优于血浆灌流.结论 ALSS是治疗重型肝炎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可根据病情选用不同方法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融浆时间的长短对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的生物活性及血浆蛋白含量的影响,对指导输血科针对不同型号的融浆仪器选择正确的融浆时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SYSMEX CA-1500型的血凝分析仪,对100份分别置于KJX-IA冰冻血浆解冻箱37℃融解15 min、25 min、35 min的新鲜冰冻血浆样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Ⅶ(FⅦ:C)、凝血因子Ⅷ(FⅧ:C)、凝血因子Ⅸ(FⅨ:C)水平.结果 随融浆时间的延长没有明显改变的有PT、FIB、TT、FⅦ、FⅨ,但会导致APTT延长,FⅧ活性下降,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融浆时间延长会导致凝血因子FⅧ活性下降,APTT延长,变化差异在参考值范围内,因此日常工作中要保障融浆时间不能过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酪神经肽(NPY)和胃动素(MOT)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血浆中的变化。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IBS患者35例,正常对照组20例血浆NPY和MOT含量。结果 IBS患者血浆中NPY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MOT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NPY和MOT的变化可能是引起IBS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 与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PRV) 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观察组5430 例,正常对照组150 例,缺血性脑中风组(缺血组)170 例的血浆FG含量和PRV,进行相关分析与t 检验。结果 观察组PRV 与FG 含量的相关系数r= 0 .637 ,P< 0.001。血浆FG 含量:对照组2 .88 ±1 .08g/L,缺血组3.96±1 .76g/L;PRV∶对照组1 .69 ±0.12cp,缺血组1 .78 ±0 .22cp 。结论 PRV 随FG含量上升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FG对PRV 影响的大小取决于FG的含量与活性;缺血组PRV 与FG 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01) ,提示血浆FG 含量升高为缺血性脑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血浆置换模型与血浆胆红素浓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过程中胆红素浓度随血浆置换量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大夫制定合理的血浆置换用量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立血浆置换的数学模型,导出血浆置换过程中胆红素浓度与血浆置换量的解析表达式,通过对实验测量值的拟合确定模型参数。结果:通过与47例血浆置换的实验测量值比较,该模型的解析表达式较好地反映了血浆置换过程中胆红素浓度的实际变化规律。结论:胆红素浓度随血浆置换量的变化成指数衰减规律。随着血浆置换量的增加,胆红素浓度下降的速度逐渐减慢。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新生儿血浆中神经节苷脂动态变化,评价其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应用改良间苯二酚盐酸微量法测定血浆中总神经节苷脂结合的唾液酸含量。结果:血浆总神经节苷脂结合的唾液酸含量在出生时最低,为(7.80±0.79)nmoL/ml,14 d达高峰,为(16.25±1.44)nmoL/ml,与出生时相比,显著增高,P<0.01。1岁时为(12.22±1.19)nmol/ml,与日龄14 d相比。显著减低,P<0.01;与出生时相比,明显增高,P<0.01。日龄14 d后随日龄增加,血浆总神经节苷脂结合的唾液酸含量逐渐减低(Y=15.36-0.007X+eps,r=-0.53,P<0.01)。结论:新生儿血浆中神经节苷脂水平至少在新生儿期可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  相似文献   

16.
报告47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浆渗透量的检测及渗量差的观察。结果:①血浆渗透量以及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可能与彻底洗胃引起血液被稀释有关;②6例血渗量差>30mOsm/L者,结果5例于短时间内死亡,且均合并高AG代酸。血浆渗透量,特别是渗量差对中毒患者具有判断病情、估计预后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一种准确、快速和灵敏度较高的检测血浆中凝血酶原活性的方法。方法 :以巨齿蛇毒中的有效成分Ecarin作为凝血酶原的激活剂 ,分别采用Ecarin凝固时间法 (ECT)和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中的凝血酶原的活性。结果 :Ecarin浓度在 1~ 8u ml范围内 ,随着血浆的稀释 ,ECT逐渐延长 ,ECT(lg)和血浆稀释度 (lg)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 - 0 .94 3以上 ,P <0 .0 1;Ecarin浓度 (lg)和ECT(lg)的相关系数均在 - 0 .95 7以上 ,P <0 .0 1。血浆稀释度为 1:5 0、1:10 0、1:2 0 0、1:4 0 0时 ,Ecarin发色底物法所测血浆稀释度 (lg)与A值 (lg)之间的相关系数γ =- 0 .974(P <0 .0 1)。结论 :Ecarin凝固时间法和发色底物法均具有良好的灵敏度 ,能较好地反映血浆中凝血酶原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时的不良反应,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分析血浆置换治疗57例慢性重型肝炎时出现的80次不良反应资料,讨论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41.6%,其中过敏反应最常见,其余是血糖升高及电解质紊乱、跨膜压升高。  相似文献   

19.
报道52例高血压病人服降压药双氢克尿噻、心得安、复方降压片和硝苯啶1~2月后血脂的变化,结果显示,双克(25~50mg/日)对血脂的主要影响是升高TG,加用心得安(30mg/日)后,TG升高幅度更大;TC有上升趋势,HDL-C变化较小。复降片(3片/日)对血脂的影响较大。不仅TG明显升高、TC也有明显升高,而HDL-C则有显著下降、HDL-C/TC比值下降也十分显著。硝苯啶(30mg/日)对血脂也产生不利影响,血TG浓度上升,TC浓度增加,而HDL-C变化不大。这种变化已被看作为对长期接受这些药物治疗的病人外加了一个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酶法测定血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法测定血氨,并对方法的可靠性作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在磷酸盐缓冲液中,酶促反应的最适pH 值为8-0 ,吸收峰扫描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60-4 nm ,批内和批间CV 分别为3-75% 、4-10% ,线性范围可达300μmol/L。正常参考值-x= 57 .52 μmol/L,-x ±2s 为32-65 ~82.99 μmol/L,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