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柴芍六君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肝纤维化疗效以及对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比率的调节作用。方法:将10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安慰剂,观察组采取柴芍六君汤内服,2组疗程均24周,比较2组肝郁脾虚证症状评分、肝功能、肝纤维化、疗效、乙型肝炎病毒(HBV)转阴率以及外周血Treg和Th17细胞水平。结果:治疗24周后,观察组肝郁脾虚证症状评分、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0.57%)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外周血Treg/Th17比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柴芍六君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疗效显著,调节Treg/Th17比率可能是其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柴芍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疗效。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HBV-DNA水平及转阴情况、中医症状积分等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治疗组ALT、AST、TBIL、CD8~+、HA、LN、IV-C、PCIII明显降低,CD4~+、CD3~+、CD4~+/CD8~+水平显著升高,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各时间段的HBV-DNA阴转率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提高疗效,有效抑制乙肝病毒DNA复制,提高HBV-DNA转阴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柴芍六君子汤加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肝功能、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V-DNA定量及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以熊去氧胆酸片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柴芍六君子汤加减。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6.6%;观察组对主要临床症状及胆汁反流程度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以胃复春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50%,对照组为66.67%(P〈0.05);治疗组对主要临床症状、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胃黏膜异型增生及HP转阴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生存质量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蒋淑莲  谭善忠  文剑 《陕西中医》2021,(9):1229-1232
目的:探讨柴芍六君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及对患者血清Treg/Th17的影响。方法:9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柴芍六君汤,疗程24周。比较两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酸酰基转移酶(GG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纤维化指标[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 Ⅲ)、Ⅳ型胶原(Ⅳ-C)和透明质酸(HA)]、免疫功能(CD3+、CD4+、CD8+、CD4+/ CD8+)及Treg/Th17水平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75.5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腹胀、胁肋疼痛、便溏、倦怠乏力及纳食减少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ALT、GGT、AST、PC Ⅲ、Ⅳ-C、LN、HA、CD8+、Th17细胞、Treg细胞及Treg/Th17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CD3+、CD4+、CD4+/ 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柴芍六君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和免疫功能,抑制肝纤维化,调节Treg/Th17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肝功能、血清中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思路。方法:对136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肝功能、血清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其中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ALT、TBil)水平有相关性;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4+/CD8+)与中医辨证分型无明显相关性;HBV-DNA在湿热中阻型中复制最为活跃,肝郁脾虚型次之,在瘀血阻络型中最低;HBV复制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不宜作为划分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与瘀血阻络证的客观指标,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水平及HBV-DNA载量正相相关,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和分析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各个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获取关于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相关文献,时间限定从建库至2021年,由2名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的检索与筛查,如遇分歧由第3方解决,最后选择符合要求的文献。利用Cochrane协作网研发的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随机对照试验,样本量计1 454例,结果显示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中医症状积分、有效提高生活质量评分、在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改善血清学指标[胃泌素-17(Gastrin-17,G-17)、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II]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改善胃黏膜萎缩和肠化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但改善异型增生无明显优势。结论:采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或者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联合对照组用药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肝郁脾虚型FD诊断标准的8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给与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对照组42例给与依托比利和乳酸菌素片治疗,4周为1疗程,1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1%,对照组为73.81%;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肝郁脾虚型FD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柴芍六君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治疗组予以柴芍六君汤化裁治疗,对照组给予护肝片治疗,疗程2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为73.68%(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芍六君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侯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的变化。结果:肝胆湿热型患者CD3+水平在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均明显升高,与肝郁脾虚型患者相应数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CD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高于肝郁脾虚组。两组患者初次IgM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胆湿热组低于肝郁脾虚组(P〈0.05),随访8周和16周时两组IgM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8+、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关联性,相关免疫指标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②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辨证方药中佐用温阳法激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机理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肝郁脾虚夹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疏肝健脾、化湿清热辨证方药中佐用温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组治疗,观察辨证方药中佐用温阳法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辨证方药中佐用温阳法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IL-2水平及CD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两组治疗后ALT,AST,TB,HBV-DNA水平均明显下降(P〈0.Ol,P〈0.05),治疗组治疗后IL-2水平及CD4^+水平明显升高(P〈0.05),CD8^+水平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D4^+、CD8^+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辨证方药中佐用温阳法治疗慢乙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能与T细胞免疫功能的激活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卢秉久教授对慢乙肝的治疗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路,愈者甚多。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分五型:肝胆湿热型用龙胆泻胆丸加减,肝郁脾虚型用逍遥散加减,肝胃不和型常用平胃散加减,肝肾阴虚型用一贯煎加减,肝脾血瘀型用复原活血汤加减)方面介绍了卢秉久教授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西医联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7月铜陵市立医院和我院收治127名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4例,选用常规西医治疗联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对照组63例,选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腹水吸收情况和治疗前后肝功能、HBV-DNA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腹水吸收情况优为54(84.4%)例,良为9(14.1%)例,差为1(1.6%)例;对照组腹水吸收情况优为50(79.4%)例,良为7(11.1%)例,差为6(9.5%)例,两组腹水吸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各指标改善程度远远大于对照组, HBV-DNA 降低情况例数多于对照组,两组肝功能恢复程度和 HBV-DNA 应答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联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好,肝功能恢复快,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STZ腹腔注射联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Wistar大鼠,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治疗6周后,称重脾脏并计算脾脏指数;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脾脏CD+4、CD+8T细胞亚群的表达,计算CD+4/CD+8比值。结果:黄连解毒汤治疗组大鼠体重显著下降,脾脏指数明显升高,脾脏CD+4、CD+8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1),且明显优于二甲双胍对照组(P<0.01)。结论:黄连解毒汤可以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大鼠体重,对2型糖尿病引起的T细胞亚群异常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与细胞因子病毒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细胞因子及病毒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400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2、10、12(IL-2、IL-10、IL-12)、HBV-DNA、HBV标志物。结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CD4渐降而CD8、CD4/CD8渐升(P<0.01);湿热中阻证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相比CD8明显降低而CD4/CD8渐高(P<0.01);慢乙肝各中医证型的IL-2、IL-10、IL-1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组HBV-DNA定量>1.0×105cop ies/mL、HBVeAg及抗K-HbcIgM(+)均高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组(P<0.01或P<0.05)。结论:细胞因子、病毒指标检测可为慢乙肝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辨证论治的关系。方法:选择肝郁脾虚、肝肾阴虚两组中医证型慢性乙肝患者各30例,同时选择健康人30例标记为对照组。检测所有人的血常规,比较三组之间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指标。结果:肝郁脾虚证与对照组相比,MCV、PLT、MP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与对照组相比,MCV、PLT、MP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证相比,MCV、PLT、MP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CV、PLT、MPV与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证成正相关。结论:慢性乙肝可造成血常规中MCV、PLT、MPV发生异常,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表达及细胞因子IL-2、IL-4、IL-10、TNF-α水平,探讨其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以流式细胞术检测PBC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4^+CD25^+、CD16+CD56T淋巴细胞;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L-2、IL-4、IL-10、TNF-α水平;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PBC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8^+T细胞群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NK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功能严重损伤的PBC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肝功能轻度损伤者(P〈0.05),PBC患者外周血CD4^+CD25^+T的数量与肝功能损伤指标ALP、GGT呈负相关。PBC患者血清IL-2、TNF-α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肝功能严重损伤的PBC患者IL-2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肝功能轻度损伤者,血清IL-2和TNF-α水平与肝功能损伤指标ALP和GGT呈正相关。结论 PBC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浓度与肝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因此推测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的紊乱在PBC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