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分析抑郁在儿童期虐待与实施网络欺凌间的关系, 为探讨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防范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网络欺凌量表、儿童期虐待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山西省6所高校的4 040名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在实施网络欺凌及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和网络伪造欺诈三个维度上, 男生和独生子女学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和非独生子女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01)。儿童期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各维度两两间均成正相关(均有P < 0.001)。中介效应结果显示, 成年期抑郁症状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实施网络欺凌行为之间为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90, P < 0.001), 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12.16%, 中介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39.96, RMSEA=0.101, CFI=0.948, TLI=0.924, SRMR=0.043。   结论   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期间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关系密切, 且抑郁症状在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预测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儿童期虐待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简版认知情绪调节量表(CERQ)对1510名大学生(有留守经历者386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儿童期虐待(35. 10±9.63)、焦虑(38.84±16.06)和抑郁情绪(40.62±16.02)上的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P0.0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儿童期虐待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呈正相关(r=0.25, P0.01; r=0.38, P0. 01; r=0.40, P 0.01),与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之间呈负相关(r=-0.29, P0.01)。焦虑、抑郁情绪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之间呈正相关(r=0.28, P 0.01; r=0.32, P 0.01),与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之间呈负相关(r=-0.25, P0.01; r=-0.29, P0.01)。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之间存在呈正相关(r=0.80, P 0.01)。结论儿童期虐待不仅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具有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理韧性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国心理韧性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安徽省某理工院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350人和无留守经历大学生297人的儿童期虐待水平、心理韧性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定,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受虐待水平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Z=-2.696,P=0.007)且心理韧性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Z=-3.267,P=0.001);心理韧性与儿童期虐待、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均呈负相关(r=-0.279,P < 0.001,r=-0.247,P < 0.001),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呈正相关(r=0.280,P < 0.001);儿童期虐待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直接效应为0.247,通过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9.02%。  结论  心理韧性在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对有留守的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进行以提高心理韧性水平为主要目的干预活动,进而提高他们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3年2—5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芜湖市1所高校大一至大三的学生1 799名,采用2项患者健康问卷(PHQ-2)、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PMS)、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2项一般焦虑症(GAD-2)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9.7%,儿童期心理虐待检出率为28.6%。抑郁症状与儿童期心理虐待、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0.32,0.27),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0.71),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呈正相关(r=0.30)(P值均<0.01)。儿童期心理虐待能有效预测抑郁症状、手机成瘾和焦虑症状(β值分别为0.08,0.06,0.66,P值均<0.01);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症状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效应量占25.27%,P<0.05),总间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抑郁与儿童期虐待和近期生活事件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与儿童期虐待和近期生活事件的关系,验证可能存在的调节中介效应假设。方法方便抽取合肥市3 798名使用网络的中学生,进行亲子冲突策略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以及人口学特征调查。采用层级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儿童期虐待、近期生活事件和抑郁可能存在的调节中介效应。结果不同性别青少年早期虐待经历与近期生活事件均有关联(P值均<0.01),并通过近期生活事件间接地对青少年抑郁产生效应(P值均<0.01);中学女生儿童期虐待对生活事件介导的间接效应有调节作用(P=0.001),而男生未见儿童期虐待对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P=0.260)。结论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抑郁的作用部分是通过近期生活事件介导的间接效应,中学女生儿童期虐待对间接效应有正向调节作用。应该采用措施阻止儿童期虐待的出现,其中受虐女童是重点保护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李娇  乔娟  周勤  朱相华 《中国校医》2022,36(10):724
目的 探讨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危险行为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3所高校2 371名大学生,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Amos 7.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929名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危险行为总发生率为92.2%,高于1 442名无儿童期受虐待者的 89.3%(χ2=5.622,P=0.018),其中熬夜(30.2% vs 20.0%)、有害物质使用(23.6% vs 15.3%)、自杀自伤意向(12.2% vs 5.6%)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228、25.905、32.230,P<0.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儿童期虐待对人格、焦虑抑郁、生活事件有直接影响(β=0.335、0.142、0.273,P<0.001),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0.05);人格、焦虑抑郁对危险行为有直接影响(β=-0.615、0.609,P<0.001);人格对生活事件、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453、0.742,P<0.001);生活事件对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107,P=0.004),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 >0.05)。结论 人格特质、应激压力、焦虑抑郁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影响效应,对大学生的危险行为进行干预时需注意儿童期受虐待经历的不良影响,减轻应激压力,舒缓焦虑抑郁情绪,重塑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抑郁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17-06/12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广州市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岭南伙伴社区支持中心招募MSM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Kinsey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及儿童期虐待量表。利用R version 3.6.1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等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463名MSM,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3.84%(203/4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量表总得分(t=5.398,P=0.000)以及分量表中情感虐待(t=6.095,P=0.000)、躯体虐待(t=3.249,P=0.001)、性虐待(t=2.879,P=0.004)、躯体忽视(t=2.034,P=0.042)和情感忽视(t=3.503,P=0.001)的得分均会影响MSM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分量表中情感虐待得分较高是MSM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广州市MSM的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抑郁症状的发生与儿童期的情感虐待相关。今后应加强对MSM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期情感虐待与自杀风险的关系以及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638名大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简式问卷(CTQ)、反刍思维量表(RRS-CV)、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和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对其进行测量。结果 (1)大学生情感虐待的检出率为29.15%,自杀风险的检出率为23.67%; (2)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反刍思维及自杀风险正相关(r=0.43,P<0.01;r=0.37,P<0.01),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负相关(r=- 0.32,P<0.01);(3)反刍思维在儿童期情感虐待与自杀风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反刍思维与自杀风险的关系(即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β=0. 13, t=3.01,P<0.01; 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β=0. 29,t=6.95,P<0.001)。结论 儿童期情感虐待与自杀风险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反刍思维是二者关系的中介变量,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缓冲了儿童期情感虐待对自杀风险的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越强,反刍思维对自杀风险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的发生率为31.27%,受虐组在心理韧性总均分及其各个维度上得分均低于非受虐组(P0.01);受虐组在攻击性总均分及其各个维度上得分高于非受虐待组(P0.001);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均分及各个维度与心理韧性均分及各个维度均显著负相关(P0.01);大学生儿童虐待均分及各个维度与攻击性均分及各个维度均显著正相关(P0.01);心理韧性均分及各个维度与攻击性均分及各个维度均显著负相关(P0.01)。结构模型方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心理韧性在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22.33%。结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能够正向直接预测个体的攻击性,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预测个体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构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大学新生适应性影响的关系模型,重点考察自动思维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 运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自动思维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及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对黑龙江省553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自动思维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起到中介作用(χ2/df=3.46,P≤0.001,AGFI=0.93;GFI=0.96;CFI=0.95,NFI=0.94;IFI=0.96;TLI=0.93;RMSEA=0.067),社会支持调节了该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a1=0.275,t=6.700,P<0.001;b2=-0.152,t=-3.941,P<0.001)。结论 可以从改变负性认知及增加社会支持两方面对儿童期心理虐待大学新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探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期留守的调节作用,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湖南中医药大学1 115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简化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CTQ-SF)和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测量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结果 儿童早期虐待组的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得分均低于非虐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人际安全感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5,-0.127,-0.132,-0.252,-0.196,P值均<0.05),确定控制感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1,-0.138,-0.115,-0.205,-0.125,P值均<0.05).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均对人际安全感得分(β值分别为-0.227,-0.147,P值均<0.05)和确定控制感得分有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74,-0.076,P值均<0.05).儿童期留守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P=0.004).结论 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对安全感起负向预测作用,儿童期留守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探讨儿童期创伤和抑郁情绪对分裂人格特质与执行功能关系的影响,为有效改善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和衡阳师范学院方便抽取2 469名学生,使用儿童创伤问卷(CTQ)筛选有儿童期创伤史的学生.随机抽取63名有儿童期创伤史的学生和93名无创伤史学生.使用Chapman分裂型人格倾向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成人版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BRIEF-A)测量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结果 行为管理指数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阳性分裂型特质、阴性分裂型特质和抑郁情绪均呈正相关(r=0.162~0.511,P值均<0.05).元认知指数与情感虐待、躯体忽视、阳性分裂型特质、阴性分裂型特质和抑郁情绪均呈正相关(r=0.180~ 0.386,P值均<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同时纳入分裂人格特质、儿童期创伤和抑郁变量时,仅阳性分裂型特质和抑郁情绪对行为管理指数(β值分别为0.306,0.329,P值均<0.05)和元认知指数起到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09,0.239,P值均<0.05),而所有的儿童期创伤变量对执行功能均无预测作用(P值均>0.05).进一步的中介分析发现,抑郁情绪在阳性分裂型特质和执行功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分裂人格的阳性特质和抑郁情绪影响了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为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5-7月,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有效调查人数3 854名,自杀意念有效调查3 882名),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儿童期至少有过1种虐待经历的占42.4%,近1周内有过自杀意念的占3.9%。经χ~2检验,儿童期遭受过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相应虐待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3.78,12.97,17.10,56.56,66.58,P值均<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各型受虐待经历均和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06,0.06,0.07,0.12,0.13,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18,2.07,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可增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在儿童少年早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护可能有助于防止成年期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探讨儿童期受忽视、社会支持与中职生自伤行为的关系,为减少中职生自伤行为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来自辽宁省5所中职院校学生814名,采用童年期被忽视问卷(CNS)、青少年自伤行为问卷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问卷进行测量.使用回归分析和Bootstrap程序对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受忽视与中职生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 中职生童年期受忽视总分和各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r=-0.442-0.195,P值均<0.01),而与自伤行为得分呈正相关(r=0.241 ~0.419,P值均<0.01);社会支持总分与自伤行为呈负相关(r=-0.237,P<0.01).儿童期受忽视对中职生自伤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β=0.418,P<0.01);社会支持在儿童期受忽视与自伤行为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41%.结论 中职生社会支持在儿童期受忽视与自伤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类型对青少年焦虑、抑郁影响的相对效应及其性别差异,为经历虐待以及焦虑、抑郁的青少年开展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重庆市2所中学6 228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星调查,调查人口统计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以及焦虑、抑郁情况.采用相对权重分析不同虐待经历对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影响及其性别差...  相似文献   

16.
范勇 《现代预防医学》2021,(19):3588-3590
目的 了解长三角地区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为双一流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方法 在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选取8所双一流高校的2412名大学生进行虐待经历和自杀意念的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XC小五号.EPS;P〗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儿童时期遭受1种及以上虐待经历的人数占43.99%。其中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的比例分别为12.11%、6.67%、17.21%、36.40%和21.43%。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94%。情感忽视(OR=2.08)、躯体忽视(OR=2.19)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在儿童期遭受躯体和情感忽视与自杀意念相关,预防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助于预防大学阶段产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7.
探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关系,为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高校的大二和大三共3 850名学生,采用《网络欺凌情况调查问卷》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5.22,4.39,7.53),父母离异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各因子报告率均高于父母未离异大学生(x2值分别为86.80,134.06,130.18,175.64,118.46);除躯体忽视外,独生子女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等因子报告率均高于非独生子女(x2值分别为9.44,12.44,21.18,2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实施网络欺凌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网络伪造欺诈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9.35,5.59,5.83,7.57),独生子女实施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t值分别为2.79,3.74,4.78,4.40),父母离异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父母未离异学生(t值分别为6.99,6.78,8.04,1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大学生儿童期各虐待因子与实施网络欺凌状况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0,0.11,0.05,10.08,0.06,P值均<0.05).结论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会增加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学生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早期正性生活事件与情绪症状的关联。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2所高等院校的4 829名大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童年期积极经历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和层次回归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大学生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7.79%、34.11%和10.56%。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近期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均呈正相关(r=0.54、0.57、0.54,P均<0.001),早期正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均呈负相关(r=-0.37、-0.34、-0.34,P均<0.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乘积项对抑郁、焦虑症状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05、-0.03,P<0.001、0.05)。结论 近期负性生活事件是情绪症状的危险因素,早期正性生活事件能够缓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