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黎黎  吴冰陈红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Z):32-33,F0003
目的总结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11月~2007年2月经内镜和手术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总结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结论提高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认识,掌握其特点是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16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预后等资料。结果本组资料中43.75%的患者与过敏有关。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87.5%)、腹泻(43.8%)、呕吐(43.8%)、腹水(31.3%)。77.8%的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内镜检查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病理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16例患者均予以激素治疗,疗效良好。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外周血、腹水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内镜下黏膜活检和腹水嗜酸粒细胞增多是明确诊断的关键,CT、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分型及治疗方法,总结其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整理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等。结果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11年8月确诊的22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和治疗.结果 腹痛为主要症状,20例,占90.91%.血嗜酸粒细胞升高21例,占95.45%,为(3.18±0.97)× 109/L.腹水6例,为渗出液,腹水沉渣涂片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十二指肠为最常见受累部位,15例,占68.18%.内镜下主要突出表现为黏膜红斑.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所有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而对症治疗治疗2周,血嗜酸粒细胞无一例恢复正常;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有胃肠道症状及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患者,应行胃肠镜检查及在正常和异常部位多点活检.特别注意十二指肠部位活检.明确诊断EG者,糖皮质激素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短时间内使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并结合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和内镜下表现均缺乏特异性,内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方法 ,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患者可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良好,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少部分患者可复发,但目前尚无恶变报道。  相似文献   

6.
李红梅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865-1866
目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临床罕见,经常漏诊、误诊,本文通过分析所收集病例的临床和内镜表现,希望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4—2012年住院治疗的患者共15例,针对患者的发病过程、临床症状体征、化验结果、内镜诊断、临床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诊断、治疗。结果EG患者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胀、腹水,外周血嗜酸细胞比例达16%。68%,骨穿可见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腹水化验可见大量嗜酸细胞,内镜检查可见胃窦、十二指肠、结肠黏膜水肿、糜烂、溃疡形成,病理检查证实嗜酸细胞浸润,一般给予激素治疗,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并使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但内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病理诊断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曹鸿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0):1221-1222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7月我院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主要症状是腹痛,大部分患者存在外周血嗜酸细胞增高(83.3%),内镜多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居多。病理改变为大量嗜酸细胞浸润胃肠道壁。治疗以激素为主。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及内镜表现均缺乏特异性,当外周血嗜酸细胞比例增高时可以怀疑本病,我们建议对于不明原因腹部症状的而常规内镜并无特异性发现的患者应常规行内镜下的组织学检查以免漏诊本病。  相似文献   

8.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谭东毅  姚宏昌 《医学综述》2008,14(12):1833-1834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具有临床多样性,病理研究证明胃、肠黏膜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伴有大量与嗜酸粒细胞密切相关的毒性颗粒蛋白及细胞因子,是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其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3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及其病理、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G患者多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内镜下黏膜活检或手术活检证实胃肠道组织中较多嗜酸粒细胞浸润。糖皮质激素为主要治疗药物。病情可有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EG临床及内镜下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为诊断关键。对于临床表现严重患者,糖皮质激素需早期足量应用,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5例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胃肠镜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内镜下胃肠黏膜呈充血、糜烂为主,病理检查胃肠黏膜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5个/HP).饮食疗法和抗过敏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存在多样性,无特异性,饮食疗法和抗过敏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黄曼玲  孙圣斌  宋敏  张姮  吴杰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0):2386-2389
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并结合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我院收治的2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均经内镜检查发现,其中1例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采用手术治疗,预后均较好.检索到的文献共报道了92例患者,其中23例(25.0%)患者有过敏性疾病史.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浆膜累及者多伴有腹腔积液.92例患者均经内镜检查发现,内镜下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大部分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少部分患者可有复发.结论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和内镜下表现均缺乏特异性,内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方法,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患者可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良好,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少部分患者可复发,但目前尚无恶变报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及经验教训.方法 分析20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误诊原因.结论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及内镜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内镜活检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与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5例EG误诊成为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误诊原因及临床诊断要点。结果本例患者因右下腹疼痛合并稀糊状腹泻就诊,经血液检验显示嗜酸粒细胞及白细胞水平升高,经B超可见右下腹低回声区以及游离液性暗区,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而行急诊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检查显示阑尾存在慢性炎症以及大网膜血管扩张合并广泛性出血,最终确诊为EG。结论 EG多见于20~50岁青中年人群,主要症状为腹痛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配合内镜检查或者细胞学检查有利于准确诊断,避免误漏诊。  相似文献   

14.
蒋剑明  王向东  刘斌  梁浩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11):1067-1068,1076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8年来我院确诊的27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均有胃肠道症状,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22例(81.4%),临床表现腹痛24例(88.8%)、腹泻13例(48.1%)、恶心、呕吐11例(40.7%)、腹水4例(14.9%),黏膜型21例(77.7%)。结论外周血和腹水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并对其诊断及治疗要点进行分析总结,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避免漏诊、误诊。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8例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患者临床症状、内镜检查、病理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16例患者出现腹痛症状,8例患者出现轻微腹胀症状,5例患者存在腹泻症状,2例存在黑便症状,4例患者存在恶心、呕吐症状;1例为肌层病变型,1例患者为浆膜型,16例为粘膜型;8例患者采取糖皮质激素和醋酸泼尼松龙治疗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情况,未采取糖皮质激素和醋酸泼尼松龙治疗的10例患者后期出现复发,再次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结论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诊断时,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过敏情况、腹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胃肠道弥漫性及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非特异性。方法对2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生化和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分析EG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其病变部位及累及深度有关。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确诊需有病理证实,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因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影像、内镜表现,临床上易被误诊误治,本文回顾分析例笔者在上级医院学习时诊治的1例EGE,患者前期被误诊为胃肠炎,对症治疗效果欠佳,随后明确诊断,应用经方桂枝加芍药汤联合西药盐酸西替利嗪治疗,获效良好。学习并总结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管理的相关进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1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05年7月至2015年7月1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胃肠镜及病理、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效果、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50%的患者发病有诱发因素,21%患者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所有患者症状中均有腹痛,其次为腹泻(36%).其主要特点为外周血、骨髓、腹水中嗜酸性粒细胞(EC)增多,胃肠道EC浸润.14例患者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后随访15天至5年,有3例复发,但无恶变患者.结论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主要为青壮男性发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外周血、骨髓中EC增多,胃肠道EC浸润为本病主要特征,需与急腹症及其他可引起EC增多的疾病相鉴别.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报告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并腹膜炎病患的诊疗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13日至2018年5月18日收治的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并腹膜炎病患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本例病患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结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上较为少见,可能合并腹膜炎,临床应予以重视,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具有临床多样性,缺乏特异性,可侵犯食管至直肠的全胃肠道各层,病理以胃肠道组织或腹水、骨髓中见到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大部分可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需与多种疾病鉴别。治疗以饮食调理及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预后良好。现对近年来对此病的诊断及治疗要点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