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测定了化合物(Ph2PR)3Co(C5Cl5)2(R=Et,n-Pr)在苯溶液中型转化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讨论了这种涉及附加配位的新型转化平衡.初始和平衡的八面体构型有不同的附加配位,苯基邻位氢配位比R基端位氢配位更为稳定.四面体构型的稳定性较低,构型转化主要受R基的推动.  相似文献   

2.
(Ph_2PR)_2Co(C_6Cl_5)_2型化合物(R=Me,Et,n-Pr,n-Bu)中,Co(Ⅱ)的有效配位数可以通过膦上适当位置氢原子的成桥作用变成6.配位可以在固相完成(R=Et,n-Pr),也可以在溶液中完成(R=Me,n-Bu),在溶液中进行的配位过程具有自催化反应的特点.六配位化合物在溶液中慢速地向四配位四面体构型转化(R=Me 的化合物例外),这种转化服从一级过程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合成了数个以有机磷作桥基配位体的同核钴和异核铁钴原子簇羰基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谱和~1H-NMR谱测定,确定三核钴簇合物Co_5(CO)_9-(μ_3-PR)和异核铁钴簇合物Co_2Fe(CO)_9(μ_3-PR)的分子骨架Co_3P和Co_2FeP具有三角锥构型,而四核钴簇合物Co_4(μ-CO)_2(CO)_8(μ_4-PR)_2的分子骨架Co_4P_2为八面体构型.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新型具有Pd—W键的双核化合物PdW(μ-Ph_2Ppy)_2(μ-CO)(CO)_2Cl_2·0.7CH_2Cl_2(Ph_2Ppy为2-二苯基膦基吡啶)。首次测定了具有Pd—W键化合物的晶体及分子结构,该晶体空间群为P2_1/C,晶胞参数:a=14.616(3),b=15.289(1),c=17.676(1),β=97.29(1)°和Z=4。最终R值为0.081。 钯原子为d~9五配位构型,钨原子为d~5七配位构型,两者形式氧化数均为+1。Pd—W键距为2。819(5)。该分子为手性分子,属C_1点群。  相似文献   

5.
应用一个简单新方法,在锌粉存在和常温常压下,(Ph_2PPy)_2NiCl_2与CO作用得到新配合物(Ph_2PPy)_2Ni(CO)_2。对后者经X衍射测定了晶体及分子结构,该晶体属正交晶系P_(cab.)晶胞参数为:a=12。044(3),b=21。322(5),c=24.925(5),Z=8.R=0.051和R_w=0.055,该分子中的镍原子配位为四面体构型。  相似文献   

6.
有曲折Cu_4链的新原子簇化合物Cu_4(C_6H_5CS_2)_2·(C_6H_5CSS_2)_2(Py)_2是由苯荒酸与氯化铜在甲醇中反应,然后在吡啶中重结晶得到。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空间群C_(2h)~5—P2_2/n,结晶学参数:a=9.844(3),b=18.522(6),c=11.643(5),β=99.94(3)°,V=2090.5 3,z=2.2121个衍射点参与修正,最终的偏差因子R=0.052。整个分子处在对称中心上。Cu_4链的四个铜原子共面,Cu—Cu键长为2.701和2.766,Cu(2)—Cu(1)—Cu'(1)夹角为86.7°。Cu_4链由苯荒酸和过硫代苯荒酸的硫原子桥连而形成。吡啶只参与Cu(1)的配位。如不考虑Cu—Cu键,Cu(1)的配位为变形的四面体构型,Cu(2)的配位为平面三角形构型。本文对芳香族二硫代羧酸与IB族元素的反应和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C_5H_7S_2)_3[Mo_3(μ_3-S)(μ_2-S_2)_3Cl_7]晶体的空间群为Pnam;晶胞参数:a=17.226(4),b=14.306(7),c=15.074(4);z=4,ρ_(obs)=2.03克/厘米~(-3),ρ_(calc)=2.063克/厘米~(-3)。晶体结构由重原子法解出,并经全矩阵最小二乘方精修,偏离因子R值为0.068。研究结果显示出,晶体结构由三核钼簇阴离子[Mo_3(μ_3-S)×(μ_2-S_2 )_3Cl_7]~(3-)以及环绕着它的平面状的阳离子(C_5H_7S_2)~ 所组成。簇阴离子中,三个处在等边三角形顶点的Mo原子,由一个μ_3—S原子将其联系在一起,同时,每两个Mo原子之间还由一个S_2基团桥联,Mo—Mo间距分别为2.755(1),2.755(1),2.743(1)。此外,每个Mo原子还由两个Cl原子配位,使得Mo原子近邻的所有配位原子一起,形成接近五角双锥构型。簇阴离子中还有一个不与Mo原子直接配位的Cl原子,处在三个μ_2—S_2基团之间,而且与这三个S_2的一端S原子有一定程度的成键。簇阴离子整体接近c_(3v)对称性。用Cottonm~([1])等简化量化方法定性地分析了{Mo_3}体系的M—M成键情况,满意地解释了Mo—Mo间距和分子的磁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的化合物为黑色准八面体状晶体,属斜方晶系,空间群为Pna2_1,晶胞参数为:a=17.815(1),b=16.629(2),c=12.003(1)A,z=4,ρ_(obs)=1.80g·cm~(-3),ρ_(calc)=1.804g·cm~(-3),晶体结构用重原子法解出,经全矩阵最小二乘方精修,对2584个 I≥3σ(I)的独立衍射的最终偏离因子R为 0.048.结果表明,晶体结构由四乙基胺阳离子和三核钼簇阴离子所组成.簇阴离子是单(μ_3—0)帽三核簇,Mo—Mo间距平均为2.60(2)A.在与μ_3—O原子相对的Mo_3。三角形面的另一方,每两个Mo原子之间各由一个C1原子桥联.这七个原子形成一种缺顶点的畸变类立方烷构型.另外,每个Mo原子还由其他三个原子补充配位成接近八面体构型.这些配位原子是两个乙酰基的氧原子和5个氯原子.乙酰基的两个氧原子分别与相邻两个Mo原子配位.簇阴离子接近于C_m对称性。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两个在空气中稳定的Au(I)和Cu(I)配合物,并运用元素分析、红外 光谱、荧光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表征,[Au_2(PPh_3)_2(μ-4,4'-bpy)] (ClO_4)_2(1)(4,4'-bpy为4,4'-联吡啶),单斜晶系,空间群P2_1 c,晶胞参 数a = 1.2255(4) nm,b = 0.9973(3) nm,c = 1.8506(6) nm,β = 101.732(5) °,V = 2.2145(11) nm~3,Z = 4,最终偏离因子R = 0.0430,wR = 0.0937。 [Cu_2(PPh_3)_4(CH_3CN)_2(μ-4,4'-bpy)](BF_4)_2(2),单斜晶系,空间群 P2_1 c,晶胞参数a = 1.3463(3) nm,b = 1.4681(3) nm,c = 2.0608(4) nm,β = 100.387(4)°,V = 4.0066(13) nm~3,Z = 2,最终偏离因子R = 0.0450,wR = 0.1163。两个双核配合物都是利用4,4'-联吡啶桥联配体,形成直线结构,直线 的两端以PPh_3或CH_3CN为端基。Au(I)为2配位,Cu(I)为4配位。两个配合物 均具有光致发光特性,其中配合物1发光来自MLCT激发态,而配合物2则是受配位金 属影响的配体内部发光。  相似文献   

10.
含硼的双原子配体(如BO、BF等)稳定性差,有关BO基配位取代金属羰基化合物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均较少,对配位过饱和及高度不饱和过渡金属配位体系的配位研究还鲜见报道.本文采用两种密度泛函方法 B3LYP和BP86对BO基杂配位的过饱和及高度不饱和铁羰基化合物Fe2(BO)2(CO)n(n=9,5)的配位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配位过饱和Fe2(BO)2(CO)9中,两个Fe原子间距较大,没有明显直接成键作用.其低能构型都是桥连结构且更倾向于CO桥而不是BO桥,BO基多以端配位的形式出现;由于其体系配位过饱和的特征,优化的低能构型中出现了BO基耦合于端位CO基的配位结构29-6S和29-8S.在配位高度不饱和Fe2(BO)2(CO)5体系中,所有低能构型也都是桥连结构但倾向于BO桥而不是CO桥,显现BO基中氧原子的碱性比CO基中氧原子的碱性更强;由于其配位高度不饱和,构型25-1S、25-4T和25-5T中存在两个3-电子给体桥?2-μ-BO配位;25-2T、25-3T和25-6T中存在两个"首尾相连"的3-电子给体"–B–O–"桥;结构25-1T中出现了由两个BO配体耦合形成的4-电子给体反式双硼双氧(B2O2)配体.无论从单羰基离解能还是单核离解能来看,Fe2(BO)2(CO)5的热力学稳定性都远比Fe2(BO)2(CO)9高,可望是一个潜在的合成目标.  相似文献   

11.
Cu(en)_2Ag(SCN)_3系棱柱状蓝紫色晶体,晶胞参数:a=7.126(2),b=12.587(5),c=17.585(5);空间群为P2_12_12_1;Z=4;ρobs.=1.90,ρcalc.=1.96克/厘米~3。在CAD-4四圆衍射仪上收集到1430个独立衍射点。晶体结构由三维Patterson函数和电子密度函数解出,经全矩阵最小二乘方精修,偏离因子R=0.036。结构分析的结果表明,晶体中的Ag原子由硫氰酸根的S原子按畸变四面体方式配位,其中有二个S原子分别为相邻两个Ag原子所共有,从而使一个一个的AgS_4四面体共有顶点,沿着α轴方向无限延伸。Cu原子系四方单锥配位,由两个乙二胺的N原子形成平面正方形配位(Cu—N_(en)=1.998~2.024);另外,一个SCN的N原子处在正方形的上方,形成Cu原子的四角锥构型,其与Cu原子的距离略长些(Cu—N_(SCN)=2.388)。  相似文献   

12.
S~(2-)作为配位方式多变的配位基,已为人们所知,而以S_4~(2-)为配位基的钼化合物,现在还为数不多。我们合成的[Mo_2S_8O_2]~(2-)不仅含有S_2~(2-)、S_4~(2-)基,还含有端基氧,其结构是很有趣的。混合(NH_4)_6Mo_7O_(24)·4H_2O和NH_2OH·HCl的水溶液,与K_2S反应后,用(CH_3)_4NBr沉淀,产物再用丙酮和DMF混合液重结晶,得[(CH_3)_4N]_2[Mo_2S_8O_2]的极薄的橙色片状晶体。其元素组成是:Mo 30.7,S40.5,C15.6,N4.3,H4.0(%);计算值为:Mo30.4,S40.8,C15.3,N4.6,H3.9(%)。  相似文献   

13.
经由零价双核钼含SR桥的配合物的氧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含各种SR桥的双核钼(Ⅰ)配合物Mo_2-(CO)_(8-n)(μ-SR)_2L_n[R=Bu~t,Ph,Bz(C_6H_5CH_2),CH_2CO_2Et;L=MeCN,PPh_3;n=0,2]。并应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进行表征,讨论了新的合成途径。[含MeCN配位体配位到Mo(Ⅰ)上的配合物,Mo_2(CO)_6(SPh)_2(MeCN)_2经X射线结构测定,系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_1/c,a=9.241(2),b=9.330(3),c=15.458(4)A:β=105.77(2)°;V=1283(1)A~3;Z=2;R=0.033。Mo—Mo距离为2.978A,表明其Mo-Mo键的形成,Mo-S键长为2.469A。比较同系物Mo_2(CO)_8(μ-SCH_2CO_2-Et)_2,Mo_2(CO)_6(μ-SCH_2CO_2Et)_2(MeCN)_2和Mo_2(CO)_8(μ-SBu~t)_2的结构,并讨论其结构与化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合成了钼硫原子簇新化合物(NH_4)_4[Mo_3(NO)_4S_(13)]·3H_2O,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C_i~1—P_1~-,晶胞参数:a=9.535(2)A,b=9.740(2)A,C=15.795(4)A,a=89.85(2)°,β=91.80(2)°,r=99.37(1)°,V=1446.6A~3,Z=2.1903个衍射点参与修正,最终偏差因子R=0.075,R_ω=0.074.此化合物中硫和钼的结合状态是多种多样的.中心两个硫原子分别和三个钼成键,构成三角双锥.除了过硫配位基S_2~(-2)外,还有三个硫原子组成的多硫链.钼原子的配位数为7,采用稍有畸变的五角双锥构型.和钼配位的三个NO基,Mo—N—O是直线型的;和多硫链结合的NO基,S—N—O是弯曲型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双金属硫氰酸根络合物ZnAg_2(SCN)_4的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c,晶胞参数:a=19.720(6),b=7.712(2),c=7.813(1);β=96。50°(2)°。每个晶胞含4个ZnAg_2(SCN)_(40)在CAD-4四圆衍射仪上用MoKα射线收集了I≥2σ(I)的971个独立衍射数据。晶体结构采用重原子法解出,用三维付立叶合成及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偏离因子R为0.062。 在这一个结构冲,硫氰酸根作为三配位“桥”基,以其N端和Zn络合,以其S端同时与两个Ag络合,通过共价配键将整个结构联成三维的无穷骨架。Zn和Ag原子的邻近原子呈畸变的四面体配位构型。  相似文献   

16.
该簇合物系黑色片状晶体。空间群为P。对5103个I≥3σ(I)的独立衍射的最终R因子为0.062。结果表明,晶体由中性单硫帽三核钼原子簇化合物分子所组成。Mo—Mo间距分别为2.718(1),2.840(1)和2.796(1),表现一定程度的M—M成键作用。两个Cl原子和一个S原子作二重桥,使得以上这七个原子形成一个缺顶点的类立方烷构型。此外,每个钼原子还由其它三个原子配位以形成八面体配位构型。其中一个[S_2P(OEt)_2]~-基团通过两个硫原子分别与两个钼原子配位,起到一种新颖的二重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制得含硫脲配体的铂氢化物单晶trans-[PtH(tu)(PPh_3)_2]Cl(tu)(THF)_2,其结构测定结果为:C_(46)H_(55)N_4O_2P_2S_2ClPt M=1052.6,单斜晶系,空间群为 P2_1/c,a=12.103(1),b=21.619(3),c=20.189(4)(?),β=103.31(0)°,V=5140(2)(?)~3,Z=4,D_c=1.360g·cm~(-3),F(000)=2128,R=0.050,R_w=0.063.Pt(Ⅱ)与两个磷、一个硫脲分子的硫和一个氢相配合,形成四边形配位。  相似文献   

18.
曾经报导过RC_2R′取代Co_2(CO)_8中两个羰基的反应,生成的双核钴簇合物常被用来作为催化中间体模拟物或是作为催化剂。已经测定了一些双核钴簇合物的晶体结构。光谱研究表明,炔烃在配位后具有和激发态的烯烃相似的几何构型。也从反应性能角度讨论了R和R′基团对双核钴簇合物的成键性及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报导了具有较大炔烃基团的标题簇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合成了新型混合价态双核钴化合物Co(Ⅰ)Co(Ⅱ)(μ-Ph_2Ppy)_2(μ-CO)_2Cl_3[Ph_2Ppy为2-(二苯基膦基)吡啶],并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测定,收集到了三维独立的衍射点3569个,晶体空间群为P2_1nb。晶胞参数a=13.32(1),b=14.31(1),c=18.94(2),Z=4。用直接法解出结构,用全矩阵最小二乘法进行结构精修,最终的R值为0.072。结构特征是:不考虑Co—Co键的情况下,一个钻原子是五配位变形三角双锥构型,形式氧化态为+1。另一个钻原子是六配位变形八面体构型,形式氧化态为+2。Co—Co键距为2.685(1)。该分子属C-(2v)点群。该分子进一步还原可得到具有w-框架结构的新混合价态化合物Co(0)Co(Ⅰ)(μ-Ph_2Ppy)_2(μ-CO)(CO)Cl。  相似文献   

20.
从均相Ziegler-Natta催化剂分离出有催化聚合活性的[Al_3Nd_6(μ_2-Cl)_6(μ_3-Cl)_6(μ_2-Et)_9Et_5OPr~i)_2单晶,并用X光衍射法测得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该单晶是由多核Nd-Al双金属配合物的二聚体组成,属三斜晶系;晶体的空间群为PI.晶胞参数α=15.196(6),b=15.263(5),c=13.749(4)A;α=90.01(2),β=95.12(3),γ=82.65(3)°;V=3149.5A~3;Z=1.Nd原子的配位数是7,构型为单帽三棱柱.Nd原子由三重和二重氯桥连成分子骨架.本文对双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活性中心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