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型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33个骨质疏松型压缩骨折的椎体,采用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测量术前和术后压缩骨折椎体压缩率和后凸角(Cobb角)、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4.5个月(12~26个月),压缩骨折椎体压缩率和后凸角(Cobb角)、VAS评分术后均明显改善,术后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型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新鲜程度分为新鲜组对比手术前后和随访期间患者视觉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伤椎后凸角(Cobb's角)的改变。结果 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新鲜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陈旧组(P〈0.05);新鲜组术后Cobb's角平均矫正幅度大于陈旧组平均矫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组术后ODI下降程度大于陈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骨水泥渗漏、神经损伤、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KP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其治疗新鲜性骨折的疗效显著优于陈旧性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多节段胸腰椎体压缩骨折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多节段胸腰椎体压缩骨折的老年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予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照组予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脊柱后凸Cobb’s角、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见明显的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术后7天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的前缘压缩率、Cobb’s角、ODI、VAS均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或心0.05);且观察组前缘压缩率、Cobb’s角、ODI、VAS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水平(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0%、84.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多节段胸腰椎体压缩骨折确切的恢复了脊柱解剖结构,改善了生物力学,缓解了患者疼痛等,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是目前一种比较优化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单球囊交替扩张与双球囊同时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单球囊组(30例)和双球囊组(2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射量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椎体高度,评价其疗效.结果 单个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VAS评分、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中央高度及后缘高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与中央高度均较术前提高(P〈0.05),但后缘高度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 单球囊交替扩张与双球囊同时扩张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均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但在患者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双球囊扩张术应是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双侧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到2009年8月我院开展的28例(共30个椎体)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效果,所有手术均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术前及术后48 h分别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活动能力评分、椎体高度测量及Cobb角测量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无临床并发症,VAS评分由术前的(8.4±1.3)分下降至术后的(2.1±0.8)分(P〈0.05),活动能力评分由术前的(3.2±0.3)分改善到术后的(1.3±0.2)分(P〈0.05),椎体高度由术前的(1.4±0.1)cm增加到术后的(2.5±0.2)cm(P〈0.05),Cobb角由术前的(23±4.6)°,矫正到术后的(10±3.1)°(P〈0.05)。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功能改善。结论经双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6年12月采用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63例共72个椎体,其中18例19个椎体行PVP;45例53个椎体行PKP,24例30个椎体行球囊扩张成形术(球囊-PKP).21例23个椎体行Sky膨胀式椎体成形术(Sky-PKP)。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前中部高度丢失百分比(%)及后凸畸形Cobb角等指标来评估三组疗效。结果:三组术后VAS评分都有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VAS降低值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后凸畸形及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与PKP组在矫形效果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Sky-PKP组和球囊-PKP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3个椎体(15.8%)、球囊-PKP组2个椎体(6.7%)及Sky-PKP组1个椎体(4.3%)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神经症状。结论: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都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但对于恢复伤椎高度PKP组优于PVP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桥复位法配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腰桥复位法配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16例,并与同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13例患者比较VAS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Beck值)、节段后凸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Beck值)、节段后凸Cobb角等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5.1±12.3)min、(89.7±20.1)min,P〈0.05。结论:腰桥复位法配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安全、有效,操作时间短且成功率高,能够早期解除患者腰背痛,重建椎体高度,利于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对36例(38个椎体)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实施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术后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改善效果。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仅1例(1个椎体)骨水泥渗漏至椎体侧方,但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术后腰部疼痛均显著缓解。平均随访12个月,患者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迅速缓解疼痛,并发症少,并能显著改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VP组(34例)和PKP组(35例),记录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次数、治疗费用、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VAS评分、ODI、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PKP组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次数、治疗费用均多于PVP组(P0.05,P0.01)。术后PVP和PKP组的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P0.01);术后Cobb角、椎体高度PKP组优于PVP组(P0.05)。PK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PVP组(P0.001)。结论PVP及PKP均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PKP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效果较好,骨水泥渗漏风险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双侧与单侧经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05-2010-03,应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6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32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30例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按照VAS评分、影像学资料、Oswestry评分标准分别对患者疼痛、椎体高度和Cobb’s角、日常活动功能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有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术后1周、1年时,两种穿刺方法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s角、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术后1周与最终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双侧组与单侧组比较,伤椎前缘的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最终随访两者疼痛恢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不同穿刺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是安全有效的;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椎体后凸Cobb角及早期VAS评分的改善方面,双侧穿刺组优于单侧穿刺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编织囊袋椎体后凸成形术(CF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应用编织囊袋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体压缩骨折21例,共25个椎体。术前、术后24 h内及末次随访时评估VAS及ODI;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椎体后凸cobb角度变化。结果术后随访6~33个月(平均15.3个月),术前VAS评分7.6±1.2、ODI评分87.4±11.5、cobb角21±4.6、术后24 h VAS评分2.4±0.6、ODI评分43.8±9.6、cobb角5.8±0.6;末次随访VAS评分2.1±0.4、ODI评分42.6±10.1、cobb角6.4±0.7;末次随访时的VAS、ODI评分、cobb角分别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4 h的VAS、ODI评分、cobb角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编织囊袋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临床效果满意,可以减少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中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7例,26例采取传统经皮椎体成形术为PVP组;39例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为PKP组;32例采取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为改良PVP组,记录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及渗漏率。结果三组患者手术后1周时间、手术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均较手术前有显著的改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和改良PVP组的cobb角改善情况显著优于PVP组(P<0.05);改良PVP组的渗漏率显著低于PVP组和PKP组(P<0.05);PVP组和PKP组渗漏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VP能缓减疼痛,同时可降低渗漏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CVF),影响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总结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间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PK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资料32例,对比术前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的影像学变化,计算伤椎高度的平均恢复率,将恢复率高于和低于平均值的病例分为两组,分别记录各组患者的年龄,病程,骨密度,术前伤椎高度,术前局部Cobb角以及骨水泥注入量等相关因素;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引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结果术后全部患者视觉疼痛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伤椎高度的平均恢复率为48.91±0.78%;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骨密度和术前伤椎高度三个因素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伤椎高度和骨密度是影响伤椎高度恢复的主要因素,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464和-0.377。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可以有效的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平均高度恢复率为48.91±0.78%;伤椎恢复高度的程度与患者术前伤椎高度和骨密度关系密切,可以作为预测术后伤椎高度恢复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12-2014-02对46例椎体骨折共52个患椎实施PKP的情况,对术前、术后患椎的矢状面指数(VSI),模拟视觉类比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对比。结果 4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6周-74个月,平均(27.3±4.7)周。伤椎VSI、VAS和ODI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2周、术后半年VSI为(0.89±0.41)、(0.93±0.33)、(0.91±0.26)(P〈0.05);VAS评分为(9.35±0.72)、(1.92±1.32)、(2.1±1.26)分(P〈0.01);ODI评分为(83.46±5.66)%、(20.45±3.65)%、(28.40±5.70)%(P〈0.01)。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结核,后改前路患椎切除内固定术。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较好止痛效果和脊椎功能的恢复;术中常规病理检查以防误诊;对于骨质疏松患者仍有必要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1年7月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30例42椎,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取俯卧位调节手术床使椎体骨折部位过伸,达到满意的闭合复位后,经皮双侧或单侧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填充骨水泥。随访观察患者的疼痛、日常功能以及影像学改变情况。根据术前和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Oswestry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定临床疗效。观察有无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伤椎处疼痛均明显缓解,VAS评分从术前平均(8.45±0.48)分降至术后平均(2.45±0.52)分,椎体高度明显恢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随访期间疗效满意,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未出现严重的骨水泥渗漏并发症。术后椎体高度及伤椎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VAS及Oswestry评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能迅速缓解疼痛,减少骨折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11行PVP治疗的2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根据椎体骨折线内骨水泥弥散情况分为2组(各10例),A组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充分弥散,B组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均匀。比较2组术后4 d、3个月ODI指数、VAS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均获得3~6(3.82±0.2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时,A组未出现并发症,B组出现1例椎体再骨折、2例椎体塌陷;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 d、3个月的ODI指数、VAS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且A组术后4 d的ODI指数、VAS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可明显改善功能障碍与缓解疼痛程度,但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佳会对早期疗效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空腔样骨折与无空腔样骨折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54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PKP治疗。其中27例伤椎呈空腔样骨折(A组),27例伤椎无空腔样骨折(B组)。记录并分析2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善情况。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及CT,比较分析2组伤椎高度、局部Cobb角、骨水泥的注入量及渗漏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均得到明显改善,2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体高度的恢复和后凸畸形的矫正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水泥注入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1.1%和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治疗2种类型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空腔样骨折,PKP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的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2-02—2016-04诊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者50例(PKP组),行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者50例(PVP组)。比较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3 d、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低于PVP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程度,PKP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效果更优,而高粘度PVP骨水泥渗漏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