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浆血管活性肠多肽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局部是否有血管活性肠多肽(VIP)的参与,加深对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三叉神经痛患者16例,正常自愿者10名,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疼痛发作时患侧颈外静脉血,肘静脉血及术后患侧颈外静脉血中VIP含量,以正常自愿者颈外静脉血中VIP的含量作为正常对照。结果:疼痛发作时患侧颈外静脉血中的VIP含量明显高于患者肘静脉血,术后患侧颈外静脉血及正常自愿者颈外静脉血中的VIP含量。结论: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局部确有VIP参与,其作用可能与增强P物质在局部形成神经源性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肘外侧疼痛与椎孔外颈神经根卡压的关系。方法 对39例肘外侧痛伴同侧颈部疼痛患进行治疗及分析:(1)34例接受同侧颈部压痛点局封,封闭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深达颈椎横突;(2)5例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伴有同侧肘外侧疼痛的患,做臂丛神经松解及前、中、小斜角肌切断,观察肘外侧疼痛变化。以上病例随访6-24个月;(3)术中电生理检测,确定肘外侧痛与颈神经根的关系。结果 34例经颈部压痛点局封后,21例疼痛及压痛完全消失,8例压痛明显减轻,4例略有缓解,1例无缓解。5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术后4例完全缓解,1例有轻度压痛。术中肌电证实肘外侧痛觉由颈5-7神经根支配。结论 肘外侧疼痛患中,部分可能是因椎孔外颈神经根(颈5-7)卡压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颈外侧入路射频热凝毁损治疗顽固性舌咽神经痛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25例顽固性舌咽神经痛患者,在CT引导下行颈外侧入路经皮穿刺,行射频热凝舌咽神经毁损治疗.其间进行如下护理:(1)做好术前准备、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2)术中积极配合医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3)针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结果 20例患者术后疼痛消失,3例患者术后疼痛减轻.其余2例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行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术,术后疼痛消失.随访期间22例患者疼痛消失无复发.所有患者术后1周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得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精心细致、及时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射频毁损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经我们改良的紫外吸收法测定了82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哮喘组),25例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喘支炎组)和79例健康人(正常组)静脉血浆中分子(MMS)含量,单位用U/dL表示,并同时测定部分患者及健康人同侧上肢肘静脉及桡动脉血MMS,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科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1例患者临床资料特点、术中所见责任血管及术后疗效。结果:术前21例患者均行三叉神经MRI薄层扫描,20例患侧可见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密切,1例患侧未见明显异常。术中所见责任血管为:岩静脉及其分支2例,小脑上动脉16例,动静脉混合2例,无名小动脉1例。术后疗效:症状立即消失19例,缓解2例。术后出现眩晕3例,口周疱疹1例,面部麻木1例,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随访12~18个月,复发1例,其余均无疼痛发作。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式,术中精确处理责任血管及娴熟的显微外科技巧是提高疗效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测定54例正常单胎足月妊娠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及其中27例母肘静脉血的pH,PCO2,PO2,HCO3^-,BE及Sat.O2值,探讨输注葡萄液对上述各血气值的影响。结果:母亲输注葡萄糖液可使新生儿血pH值和血氧饱和度降低,严重时可致新生儿酸中毒。脐静脉血血氧饱和度与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呈正相关。母肘静脉血与新生儿脐静脉血的血氧饱和度之间呈正的直线相关。结果表明:分娩期输注葡萄糖液对母肘静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卵圆孔定位并立体定向穿刺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术前磁共振检查排除颅内病变。术前CT薄层扫描,通过Brain LAB手术计划系统确定患侧卵圆孔的三维坐标,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穿刺患侧卵圆孔,根据疼痛分布范围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并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11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术中阻抗250~400Ω,平均289Ω。8例患者一次治愈。3例上颌支+眼支疼痛的患者治疗后上颌支的疼痛立即消失,1周内眼支分布区的疼痛也消失。所有患者触觉得以保留。3例患者在热凝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血压增高,经过镇静和(或)让患者大声喊叫后可使其降至正常范围后继续治疗;2例术后由于紧张和血压升高等出现一过性眩晕,无其他重大不良反应。结论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的关键在于卵圆孔的准确定位,在CT引导和立体定向仪辅助下,卵圆孔穿刺准确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62岁,因患三叉神经痛30余年再次发作,于来我院就诊。患者于30年前首次突然发生右侧面部电击感、刀割感疼痛,数分钟后疼痛消失。以后类似疼痛反复发作,且发作越来越频繁,疼痛越来越剧烈。多家医院均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曾长期服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治疗,疗效不  相似文献   

9.
陈菊蓉 《海南医学》2004,15(10):137-137,132
例1 女性,49岁,因误吞鱼骨后咽痛3天,颈前、侧疼痛2天入院,患者3天前因食道异物在外院取出异物,于手术后当夜出现颈前、侧肿痛,伴吞咽困难,张口受限,平卧呼吸不畅,给予静滴庆大霉素,疼痛无减轻。入院时生命体征正常,颈前、侧呈弥漫性肿胀,压痛,触及有波动感,颈前标志消失,颈前活动受限;CT示:颈部皮下及肌间隙积气,食道入口处损伤。于入院后急行颈前切开气体引流。术后禁食,颈前、侧肿痛明显消失;术后第2d插胃管时发现食道穿孔,后纵膈有脓腔,并经CT证实,经胃管于食道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患者血浆与脑脊液中NO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偏头痛患者血浆、脑脊液中一氧化氮 (NO)含量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偏头痛发作期的 46例患者 ,偏头痛间歇期的 42例患者以及 41例健康对照者分别测定其颈静脉血、肘静脉血及部分脑脊液中NO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偏头痛发作组患者颈静脉血浆、脑脊液中NO含量与偏头痛间歇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2 )偏头痛发作组、间歇组患者肘静脉血浆NO含量与对照组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NO与偏头痛发作有密切关系 ,应用NO合成酶抑制剂有助于偏头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静脉阻断试验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静脉性血管压迫所致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和降低并发症,介绍一种处理责任静脉的方法。方法2000年8月~2007年1月间行微血管减压术(MVD)的40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责任血管为静脉或动静脉混合压迫的有118例(29%),其中58例为粗大的深部引流静脉,减压前行静脉暂时阻断试验。其中试验阴性者53例,静脉予以切断减压;5例试验阳性者中3例切断,2例分离后减压。结果53例将责任静脉直接切断的患者中,术后51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明显减轻,但有6例出现不同程度面部麻木。5例试验阳性者中,3例切断后都因严重的小脑肿胀再行后颅窝减压术,死亡1例,另2例行分离后减压的患者术后疼痛获得明显减轻。结论暂时阻断试验可以作为处理粗大责任静脉时的一个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冯兰  赖孝兰 《吉林医学》2010,31(7):992-993
目的:探讨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和长期输液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PICC是从肘窝静脉插入,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远端的深静脉置管。结果:从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20例,成功16例,从肘贵要静脉穿刺置管90例,成功84例,从肘头静脉穿刺置管3例,成功1例。结论:PICC导管在临床中的应用减轻了反复静脉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为抢救危重患者和长期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提供了良好通道,有效地保护了患者血管,同时也减轻了护士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导下经蝶腭窝上颌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经验。方法三叉神经痛(11支)19例在DSA介导下定位蝶腭窝上颌神经,采用射频毁损模式进行上颌神经热凝毁损术,以VAS评分法行术前,术后疼痛评估并评定疗效。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术前指导,术中与医生密切配合,术后详细嘱咐注意事项。结果19例患者全部有效,术后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疼痛完全解除,未见复发者。结论精心的护理,对缓解疼痛、减少经蝶腭窝上颌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原位肝移植术中病人血生化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朝志  王健  王泉云  刘斌 《四川医学》2000,21(10):856-858
目的 观察原位肝移植病人术中血生化的变化。方法10例肝移植病人,在麻醉和气管内插管后,从右侧颈内静脉插入漂浮导管测定心输出量、肺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作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定直接支脉血压并抽取血液标本。在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经左侧股静脉和门静脉插管,引流出的血液经体外转流系统输入左侧腋静脉。于手术中不同时点抽动脉血作血气分析和电解质、血糖测定。结果 在无肝前期,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并有逐渐升高的趋热,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比较经颈外静脉和股静脉两种途径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患者两个部位的血管情况,随机选取经颈外静脉(40例)和股静脉(40例)两种途径行中心静脉置管,观察两种途径置管的应用情况。结果: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在局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及舒适感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导管堵塞、置管成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与经股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相比,局部感染和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且有较好的舒适感。因此,除特殊情况(颈部疾患或危重症抢救)外,肿瘤患者化疗或静脉高营养应优先选取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6.
经颈外与颈内静脉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又具有中心静脉置管优点的导管置入法。方法:采取随机对照分组。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50例,经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56例,比较两种置管途径的效果。结果:经颈外静脉组未发现并发症,但有5例导管不能插入上腔静脉。经颈内静脉组有2例动脉损伤,3例穿刺失败。两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曾令瑜  伍桂荣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6):3498-3499
目的:经过颈外静脉与贵要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比较,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首选颈外静脉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42例贵要静脉穿刺置管组和33例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组从置管并发症、病人满意度、临床应用护理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颈外静脉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贵要静脉组(P<0.05);颈外静脉置管组病人满意度及临床应用护理也高于贵要静脉置管组。结论:对于长期化疗和中长期静脉输液病人应首选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8.
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应用202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