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Nrf2/TXNIP信号通路探讨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
引用本文:魏悦,盛军庆,程子文,罗小泉,宋针珍,吴爱兰,曹岚,章常华.基于Nrf2/TXNIP信号通路探讨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20):8-16.
作者姓名:魏悦  盛军庆  程子文  罗小泉  宋针珍  吴爱兰  曹岚  章常华
作者单位:1.江西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实验动物科技中心,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南昌 330004;2.南昌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南昌 3300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74194);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92ACBL20027);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重点项目(GJJ190636);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一般项目(GJJ213111)
摘    要: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汤(GGQLT)含药血清对游离脂肪酸(FFA)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体外模型的影响。方法 建立HepG2细胞NASH体外模型,使用不同体积分数的GGQLT含药血清及白藜芦醇干预细胞。利用油红O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内脂质沉积;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通过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甘油三酯(TG)、丙二醛(MDA)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HepG2细胞内核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的mRNA表达情况。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Nrf2、TXNIP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FFA诱导引起细胞内脂质大量堆积。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抗氧化酶GSH-Px和SOD的活性显著降低(P<0.01),TG、ROS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GGQLT各剂量组和白藜芦醇组均可不同程度地升高细胞内SOD的活性(P<0.05,P<0.01),明显降低细胞内ROS、MDA水平(P<0.05,P<0.01);GGQLD高、中剂量组和白藜芦醇组可显著升高GSH-Px的活性(P<0.01),GGQLD中、低剂量组和白藜芦醇组明显降低TG的含量(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GGQLT高、中剂量组和白藜芦醇组可显著上调Nrf2、HO-1、NQO1的mRNA表达水平(P<0.01),GGQLT各剂量组、白藜芦醇组可明显下调TXNIP蛋白表达水平和Keap1、NF-κB的mRNA表达水平(P<0.05,P<0.01)。Nrf2-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siRNA)转染细胞后发现,与相应剂量药物的阴性对照(NC)-siRNA组比较,其Nrf2-siRNA组细胞内Nrf2表达显著下调(P<0.01);GGQLT和白藜芦醇对TXNIP、IL-1β的抑制作用被减弱。结论 FFA诱导HepG2细胞内产生ROS和炎症因子,GGQLT可提高细胞的抗炎、抗氧化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Nrf2/TXNIP信号通路相关,进而达到改善NASH的目的。

关 键 词:葛根芩连汤  含药血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氧化应激  炎症因子  核转录因子(NF)  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
收稿时间:2021/10/8 0:00:00

Effect of Gegen Qinliantang-medicated Serum o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Based on Nrf2/TXNIP Signaling Pathway
WEI Yue,SHENG Junqing,CHENG Ziwen,LUO Xiaoquan,SONG Zhenzhen,WU Ailan,CAO Lan,ZHANG Changhua.Effect of Gegen Qinliantang-medicated Serum o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Based on Nrf2/TXNIP Signaling Pathway[J].Chin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2022,28(20):8-16.
Authors:WEI Yue  SHENG Junqing  CHENG Ziwen  LUO Xiaoquan  SONG Zhenzhen  WU Ailan  CAO Lan  ZHANG Changhua
Abstract:
Keywords: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