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医药卫生   78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TLR4) mRNA及其下游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关系,并探索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内毒素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8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LR4单克隆抗体组和温阳解毒化瘀颗粒组(8.925 g·kg^-1)。采用D-半乳糖胺(D-Gal)腹腔注射建立肝衰竭IETM模型,TLR4单克隆抗体组和温阳解毒化瘀颗粒组在造模前5 d给予温阳解毒化瘀颗粒溶液灌胃,正常组、模型组以等容积蒸馏水代替,直至处死。各组分别在24,48,72 h随机处死大鼠并采集标本。检测24,48,72 h各组时间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TLR4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肝组织TNF-α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LT,AST升高,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TLR4mRNA,TNF-α表达均增高(P<0.05,P<0.01),肝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阳解毒化瘀颗粒组ALT,AST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P<0.05),TLR4 mRNA,TNF-α表达显著下降(P<0.01),肝细胞凋亡率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TLR4 mRNA,TNF-α在肝衰竭时与肝细胞凋亡呈正相关,温阳解毒化瘀颗粒能够改善肝衰竭IETM大鼠肝功能,减轻肝细胞损伤,减少肝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肝脏TLR4 mRNA表达,抑制TNF-α释放,降低肝细胞凋亡率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符合阳明腑实证病程变化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实验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高剂量组(14只)、模型中剂量组(12只)、模型低剂量组(10只)、治疗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用附子、干姜、肉桂水煎剂灌胃[20 g/(kg·天)],正常组灌等量蒸馏水。实验第13日给予大鼠自身粪便混悬液灌胃,2 ml/只,2次/日,禁食不禁水。实验第15日正常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高剂量组腹腔注射脂多糖7 mg/kg,模型中剂量组注射5 mg/kg,模型低剂量组注射3 mg/kg,治疗组注射5mg/kg,造模成功后治疗组予以大承气汤(8.5 g/kg)每日2次灌胃,所有大鼠5天后处死。通过观察其体温、死亡率、白细胞计数、血浆LPS、小肠组织IL-6的含量,综合评价适合阳明腑实证病程研究的动物模型LPS适宜的注射剂量。结果造模成功后模型组、治疗组较正常组体温及血浆LPS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中IL-6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成功第5日模型中剂量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淋巴细胞明显下降(P<0.05)。结论综合实验大鼠体温、白细胞分类计数、死亡率、LPS含量及IL-6含量等因素综合考量,认为LPS注射剂量为5 mg/kg条件下造成的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动物模型有明显的疾病特征的同时可以耐受5日的病程观察期,可为该病病程变化研究提供有效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阳明病(阳明腑实证)模型大鼠"欲解时"血常规及肠黏膜上有关炎症因子的变化,初步探讨阳明病"欲解时"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欲解时对照组、欲解时模型组、非欲解时对照组、非欲解时模型组,建立阳明腑实证大鼠模型后,分别于阳明病"欲解时"及"非欲解时"每天取血及肠组织,连续5d,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免疫组化法测Toll样受体4(TLR4)蛋白含量,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肠组织TLR4 mRNA水平。结果:欲解时模型组大鼠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数较非欲解时模型组升高,其中单核细胞数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淋巴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欲解时模型组TLR4 mRNA及蛋白较非欲解时模型组显著降低,第1天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明腑实证病程中,欲解时模型组大鼠中性粒及淋巴细胞较对照组体现出较早较长时间的差异性,意味着欲解时的免疫反应更为明显。通过TLR4检测表明欲解时阳明腑实证的炎症反应较非欲解时轻,可能与其表达下调相关炎性介质的释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EC)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中枢神经系统E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效果。囊肿位于颈段2例,左侧脑室1例,均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C1-C2段囊肿全切除,C6~C7段囊肿次全切除,左侧脑室囊肿大部分切除。随访5-24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中枢神经系统EC是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多发生于颈胸段椎管硬膜下脊髓腹侧,颅内罕见。MRI对E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祛毒冲剂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祛毒冲剂对危重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价值.方法:61例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祛毒冲剂组(30例)和思密达组(31例),在治疗前,治疗后1、3和7 d分别观测、记录患者一般体征变化,清晨空腹采外周静脉血测定白细胞计数、血浆内毒素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结果:祛毒冲剂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速度明显快于思密达组,3 d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排便次数多于思密达组(P=0.000),并可较快地降低血浆内毒素及血清TNF水平(P均<0.01).结论:祛毒冲剂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浆内毒素及血清TNF水平,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8,(1):7-10
目的:研究美沙拉嗪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影响。方法:选择40只SPF级雄性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对照组15只和模型治疗组15只,采用四氯化碳(CCl4)符合因素法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造模12周成功后,模型治疗组大鼠给予美沙拉嗪灌胃后4周和16周时解剖该组大鼠,取下腔静脉血测定内毒素含量,取病变肠段采用ELISA方法检测肠壁组织中TNF-α和IL-6水平,并取其肠壁组织学做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体内毒素、TNF-α和IL-6水平测得值分别为(0.17±0.05)EU/mL,(93.78±17.59)U/L,(79.01±23.47)mg/L和(0.12±0.09)EU/mL,(48.36±17.38)U/L、(51.02±22.17)mg/L低于模型对照组分别为(0.29±0.16)EU/mL,(155.25±16.10)U/L和(119.82±30.17)mg/L(P<0.05);模型治疗组大鼠体内TNF-α和IL-6水平测得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内毒素水平测得值高于正常对照组,但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治疗组大鼠肝脏组织中假小叶的形成不明显,且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纤维组织增生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轻,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模型治疗组大鼠肝脏细胞变性范围介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之间。结论:美沙拉嗪可有效降低肝硬化模型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血中内毒素含量和TNF-α和IL-6水平,能有效保护肠黏膜,提高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8.
临床综合治疗是肝硬化慢性肝衰竭救治的基本方法。强调控制感染、营养支持、及早输注新鲜血浆或全血、白蛋白的重要性,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及控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临床救治成功的关键,同时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肝移植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多重PCR反应体系检测肠源性脓毒症常见病原菌的快速可靠的方法,并初步探索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7月医院42例肠源性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多重PCR组及对照组,各21例;根据10种肠源性脓毒症常见病原菌(以下简称目标细菌)的16sRNA特异性片段设计互补序列的引物和探针;优化多重PCR反应体系并进行特异性实验及浓度梯度敏感性实验。结果多重PCR体系检测10种目标细菌的标准菌株均呈现阳性结果;浓度梯度敏感性实验提示本项目设计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可检测的最小细菌浓度为1×103 CFU/ml,最适宜检测浓度范围1×103~1×106 CFU/ml;多重PCR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多重PCR组患者SIRS持续时间、抗菌药物费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项目建立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具备高通量、精准检测脓毒症患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的能力;初步的临床研究提示该方法在指导肠源性脓毒症患者的抗微生物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肝损害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选择5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老年人56例为对照组,测定2组的肝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浆内毒素(LPS)水平,以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SH‐PX)水平,并观察肠源性内毒素和上述指标改变的关系。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显示,研究组中血清 ALT、AST、TNF‐α和血浆内毒素LPS 分别为(81.47±6.82)U/L、(175.72±12.63)U/L、(0.54±0.06)μg/L、(0.47±0.02)eu/mL ,与对照组(35.62±4.69)U/L、(102.37±9.89)U/L、(0.09±0.04)μg/L、(0.07±0.01)eu/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OD(74.28±9.44)和GSH‐PX(10.46±3.47)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35.53±13.51)、(22.53±5.38), MDA水平(17.68±8.52)高于对照组(7.76±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人全血黏度(包括切变率10、切变率60、切变率150)、血浆黏度和红细胞比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LPS水平与SOD、GSH‐PX呈显著负相关(P<0.05);LPS水平与血清ALT、AST和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浆LPS水平与MDA呈显著正相关( P<0.05);L PS水平与全血黏度(包括切变率10、切变率60、切变率150)、血浆黏度和红细胞比积均呈显著正相关( 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肝脏和肠黏膜的损害,肝损害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