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30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膝关节髌下皱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磊  刘劲松  孙晋 《中国骨伤》2006,19(8):487-488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下髌下皱襞结构的变化,探讨膝关节髌下皱襞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膝关节镜手术病例400例,男177例,女223例;年龄9~79岁,平均42岁。术前均有膝关节疼痛、肿胀和交锁等现象,保守治疗无效,行膝关节镜检查及镜下手术。术中证实单纯的髌下皱襞病变11例,术前有膝前区疼痛症状者8例,疼痛区域模糊不定者3例,膝关节反复肿胀、积液者2例;术前诊断为半月板损伤4例,关节软骨损伤2例,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髌下脂肪垫损伤4例。11例均行膝关节镜下髌下皱襞切除术。结果:400例膝关节镜手术中发现有髌下皱襞结构的284例(71%);有髌下皱襞病变的52例(13%),其中单纯的髌下皱襞病变11例(2.75%)。髌下皱襞病变镜下表现为髌下皱襞肿胀、增厚、纤维化、丧失弹性,与髁间凹产生撞击。11例单纯髌下皱襞病变均行关节镜下髌下皱襞切除术,术后随访9例,2例失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4个月。疗效评定优7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88.89%。结论:髌下皱襞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其病变可以引起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切开与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前向不稳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以查找关于切开和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前向不稳的回顾性或前瞻性队列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选择二分类变量,如术后复发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连续型变量,如肩关节外旋活动度,Walch-Duplay评分,Rowe评分,西安大略肩关节不稳指数(Western Ontario Shoulder Instability Index,WOSI)评分,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患者焦虑程度,手术时间和螺钉置入角度等结局指标进行分析。采用NOS偏倚风险评估标准(Cochrane协作网推荐)评价回顾性或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文献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采用改良Jadad量表。由2人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文献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8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和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证据级别较低,共纳入956例患者,其中切开Latarjet手术436例,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520例。(2)Meta分析结果显示,切开组术后肩关节WOSI评分优于关节镜下组(MD=93.74,95%CI:26.00~161.49,P=0.007),且螺钉置入角度明显小于关节镜组(MD=-6.44,95%CI:-12.08~0.81,P=0.02)。(3)切开Latarjet手术复发率低于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4,95%CI:0.23~3.05,P=0.79)。(4)在肩关节外旋活动度、Walch-Duplay评分、Rowe评分、术后视觉模VAS评分、术后患者焦虑程度和手术时间等方面切开和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和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前向不稳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术后复发脱位率及并发症较低。切开和镜下Latarjet均为治疗肩关节前向不稳的可靠手术方式。但镜下手术较切开手术学习曲线长,需要一定量的手术积累,因此临床医生可根据手术技术熟练程度、喜好和患者的情况等因素选择镜下或切开手术。但研究中所纳入的文献皆为队列研究,证据等级不高,缺少随机对照试验,且样本量较小,未来仍需要大样本量、高证据等级的随机对照研究来确定两者之间的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在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膝关节屈曲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采用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的43例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例,女28例;年龄53~72(62.05±5.17)岁。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3和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评定膝关节疼痛,功能改善情况,并于术前与术后12个月测量髌股吻合角(congruence angle,CA),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及股胫角(femora-tibial angle,FTA)评价髌股关节的对合与下肢力线的改善情况。结果: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28(19.60±4.50)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6.65±0.65降至术后2周、3和12个月的2.16±0.95、0.51±0.77、0.33±0.64,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3.02±8.54增至术后2周,3、12个月的46.84±2.81、72.42±5.30、93.40±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由术前的(86.97±5.02)°增至术后2周,3、12个月的(99.38±3.27)°、(110.13±4.13)°、(113.03±4.85)°,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A由术前的(7.81±1.21)°降至术后12个月的(5.82±4.10)°;PTA由术前的(15.87±2.89)°降至术后12个月的(13.79±4.26)°;FTA由术前的(182.61±2.07)°降至术后12个月的(170.89±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予适当制动、抗凝,1周后复查消失;14例术后肿胀,2周后肿胀消退。结论: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即可缓解膝关节冠状位负重疼痛,又能改善矢状位膝关节屈曲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制器械关节镜下单通道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原发性腕管综合征病例,分为关节镜组和传统手术组,关节镜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7.5±4.5)岁,病程(6.6±4.2)个月;传统手术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48.5±3.5)岁,病程(5.6±4.4)个月。两组均为单侧。根据腕关节的解剖及治疗需要切断腕横韧带和关节镜的特点自行设计了器械,包括套管、内心、钩刀。将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关节镜联合自制器械单通道治疗和传统腕横韧带切开减压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进行统计比较,采用波士顿腕管量表(Boston Carpal Tunnel Questionnaire,BCTQ)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关节镜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均较传统手术组具明显优势,住院总费用增加。术后BCTQ评分,术后1个月两组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关节镜组优于传统手术组;术后3、6个月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联合自制器械单通道治疗腕管综合征较开放性手术疗效可靠、微创、手术过程简化,但术前应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病例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与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中冶医院收治的38例单侧桡骨小头骨折(MasonⅡ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0~65岁[(37.4±12.6)岁]。20例采用关节镜下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A组),18例采用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前、术后1,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屈伸范围、前臂旋转范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及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同时评估并发症情况,包括螺钉松动、断裂或骨折移位等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4个月[(12.3±2.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为(8.9±0.6)周,B组为(8.7±0.6)周(P>0.05)。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A组VAS为(4.8±0.5)分,低于B组的(6.0±0.7)分(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与B组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关节屈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A组肘关节屈伸范围分别为(110.4±3.8)°、(137.1±4.04)°,显著大于B组的(90.6±4.7)°、(125.1±3.5)°(P<0.05);术后6,12个月时A组和B组肘关节屈伸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肘前臂旋转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A组前臂旋转范围分别为(107.1±2.8)°、(138.1±2.9)°,显著大于B组的(95.5±3.9)°、(121.5±3.0)°(P<0.05);术后6,12个月时A组和B组前臂旋转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ME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A组MEPS为(50.4±3.8)分,高于B组的(40.6±4.7)分(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和B组ME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A组DASH评分为(57.1±2.8)分,高于B组的(42.5±3.9)分(P<0.05);术后3,6,12个月时A组和B组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或断裂,两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骨折再移位(P>0.05)。结论对于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关节镜下Herbert钉内固定较切开复位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具有疼痛轻、患肢早期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开放手术与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膝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膝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21例;年龄18?66岁[(42.5±11.6)岁]。49例行开放多韧带重建术(开放组),31例行关节镜辅助多韧带重建术(关节镜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膝关节活动度(>0°、〉90°、〉120°)恢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评分、Tegner运动分级、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患者满意度、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7.4年[(3.8±1.5)年]。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恢复(>0°、>120°)时间、完全负重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膝关节活动度恢复(>90°)时间为90(60,90)d,关节镜组为60(30,90)d(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JKDC主观评分Jegner运动分级、SF-36评分、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开放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20°(90°,130°),关节镜组为135°(120°,140°)(P<0.05)。结论开放手术与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膝关节脱位的远期效果相似,但关节镜辅助手术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膝关节活动度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感染的治疗策略。方法:2005年3月至2014年2月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感染6例,均为男性,年龄18~36岁。患者术后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细菌培养均为表皮样葡萄球菌。采用关节镜清理和置管灌注冲洗。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和膝关节活动度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的感染均被控制,血沉和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Lysholm膝关节评分85~95分,膝关节活动度120°~13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感染,早期采用关节镜清理和置管灌注冲洗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髌股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髌股关节炎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收治髌股关节炎患者156例, 其中男62例, 女94例;年龄45~61岁, 平均52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反复肿胀、疼痛, 上下楼、蹲下起立时疼痛加重。采用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及Kujala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估, 并将软骨损伤程度进行分级后评估疗效。结果:术后149例获得随访, 时间10~18个月, 平均(14.8±3.5)个月, 切口均愈合良好, 未见并发症。Lysholm评分由术前73.29±4.48提高到术后80.93±4.21,Kajala评分由术前68.34±6.22提高到术后76.48±6.54,软骨损伤Ⅰ-Ⅲ级者术后疗效较好, 软骨损伤Ⅳ级者疗效较差。结论: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髌股关节炎可明显缓解膝前疼痛, 改善膝关节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延缓关节炎进程。  相似文献   
9.
胫骨残端长度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觉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民  毕胜  刘玉杰  杨维  张丽丽 《中国骨伤》2015,28(7):609-614
目的:研究保留韧带胫骨残端的长度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觉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骨科就诊的4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分为3组,每组14例.A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长度15~20 mm,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28.2±6.6)岁;B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5~10 mm,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27.9±6.4)岁;C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小于2 mm,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28.6±6.8)岁.治疗前后采用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对稳定性进行评价,行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评价关节功能,采用非负重位被动重复位置法对膝关节本体觉进行检测.结果:3组患者术后6个月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12、18个月3组各1例前抽屉试验呈弱阳性.术后18个月Lysholm和Tegner评分均高于术前,而术后18个月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20°和伸直80°、2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3组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50°和伸直5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A组和B组在术后6个月较治疗前好转,且明显优于C组;术后18个月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8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A组和B组在术后12个月较治疗前好转,且明显优于C组;术后18个月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韧带胫骨残端有助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本体觉的恢复,残端长度以5~10 mm为宜.  相似文献   
10.
残端悬吊包绕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残端悬吊包绕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价值。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对7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采用残端悬吊包绕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男59例,女17例;年龄15~46岁,平均29岁。其中运动伤32例,训练伤20例,交通事故伤16例,其他损伤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3周(2~5周)。术前前抽屉试验阳性72例,Lachman试验阳性76例,IKDC主观评分45.9±3.6,Lysholm评分54.3±4.5。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69例获得随访,时间17~31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Lachman试验均呈阴性;IKDC评级A级36例,B级30例,C级3例,D级0例;IKDC主观评分91.5±3.4,较术前提高;Lysholm评分92.4±3.8,较术前提高。结论:采用残端悬吊包绕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助于移植肌腱的修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