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36篇
  免费   369篇
  国内免费   99篇
工业技术   970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82篇
  2019年   182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530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452篇
  2011年   524篇
  2010年   450篇
  2009年   412篇
  2008年   559篇
  2007年   478篇
  2006年   525篇
  2005年   499篇
  2004年   519篇
  2003年   495篇
  2002年   307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8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明确大豆蛋白纳米纤维的结构形成和扩宽铁强化剂的食品工业应用,以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为原料,通过5 h的酸热处理制备纳米纤维(soy protein isolate fibrils,Fib SPI),系统研究纤维形成前后蛋白结构的变化,并进一步制备铁纳米颗粒(iron nanoparticles,Fe NPs),探究Fib SPI对铁的稳态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酸热处理过程中,SPI产生大量的β-折叠结构,其与硫磺素T结合,显示出增强的荧光强度;此外,7S组分先发生降解,利于纤维成核形成,随后11S逐渐被水解,促进纤维生长;同时水解产生大量的小肽组分,提高了产物的还原力。研究进一步利用Fib SPI递送铁纳米颗粒(Fe NPs),发现与原始SPI相比,铁纳米颗粒可在Fib SPI原位形成胶体稳定的铁-大豆蛋白纳米纤维复合物(Fe FibSPI),并以Fe(II)形式存在,其对乳液体系色泽及稳定性的影响较硫酸亚铁或氯化铁小。该研究可为构建新型植物基铁强化剂递送体系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3.
研究分析浅圆仓安装压力门式伞型多点布料器对储粮直接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压力门式布料器入粮与传统单点式入粮相比,能显著缩短平仓作业时间,改善入仓时杂质的分布情况,提高通风的效率,明显降低储粮期间工作的强度和费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2017年阿克苏市引进5个早熟复播鲜食大豆品种进行品种对比试验,通过开展生育期、植株性状、产量等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旨在筛选出适合阿克苏市栽培的鲜食大豆品种并进行示范,进一步推广,从而丰富我市复播作物种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丰富市民的菜篮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
为研究杂交三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形成机制,探寻其产业化生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GISH的多项试验参数进行优化,建立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并对天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2n=48)正、反杂交后代进行GISH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中,探针DNA在温度为105℃、持续时间为2 min时,片段化后探针DNA片段长度为500~1000 bp;封阻DNA在温度为110℃、持续时间为10 min时,片段长度为100~500bp;标记后的探针DNA与片段化后的封阻DNA混合比(P/B)在1∶25和1∶50时均可以得到较好的杂交信号;以大鳞副泥鳅全基因组DNA为探针DNA、天然四倍体泥鳅全基因组DNA为封阻DNA,与二者正、反交后代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试验,结果显示,来源于亲本大鳞副泥鳅24条染色体在着丝点处均有杂交信号,无杂交信号染色体50条,来源于亲本泥鳅。该研究结果不仅为杂交三倍体泥鳅后代的鉴定提供了最直观的证据,也为中国天然四倍体泥鳅是含有四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并能产生2n的配子提供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基础数据,对泥鳅三倍体育种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中国食品学报》2020,(4):99-99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孔凡江、刘宝辉团队,多年来对大豆开花进行了长期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近日在大豆驯化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在基因水平证明了“农作物驯化综合征”的发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玉米大豆争地矛盾,充分发挥玉米/大豆(玉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实现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笔者所在研究团队针对现有玉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与装备存在的问题,按照农机与农艺融合的指导思想,研制出轻简、高效、优质的种、管、收机具,实现了玉豆带状种植全程机械化。文章对机具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玉豆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指出种、管、收机具将以种植装备智能化、田间管理多功能、高效低损联合收获等技术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张可鑫  张金艳  王亚飞 《农药》2020,59(1):56-59
[目的]通过测定黑龙江省密山地区典型农场大豆田0~45 cm土层中氟磺胺草醚、灭草松、烯草酮等常用除草剂混剂的残留量,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QuEChERS法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测定3种除草剂的空间残留量。[结果]在各采集点土壤中,氟磺胺草醚残留范围为3.34~67.84μg/L;灭草松为6.27~56.03μg/L。而烯草酮未检出。[结论]密山地区大豆田土层中,除草剂残留空间分布氟磺胺草醚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灭草松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0)
对泸水县五年来杂交玉米引种试种、示范推广现状进行阐述,总结示范推广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及存在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并对今后杂交玉米推广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