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7篇
  免费   347篇
  国内免费   99篇
工业技术   753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332篇
  2012年   346篇
  2011年   350篇
  2010年   286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320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308篇
  2004年   318篇
  2003年   368篇
  2002年   327篇
  2001年   304篇
  2000年   295篇
  1999年   242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209篇
  1996年   178篇
  1995年   173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本文从储气库运行过程中表现出乙二醇浓度较低,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的情况,围绕热媒油炉供热系统供热不足的问题开展分析,通过论证进行燃烧器适应性改造,解决系统供热问题,进而保证脱水装置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2.
3.
针对某电厂660 MW塔式燃煤锅炉投产后出现再热蒸汽两侧偏差大、再热器管壁易超温导致额定负荷下的再热蒸汽无法达到设计值的问题,以该电厂1号锅炉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燃烧器摆角整体摆动、单个角摆动和磨煤机组合方式对高温再热器管壁温度的影响特性,摸索出了影响再热器管壁温度的规律,通过对每个角燃烧器摆角区别化设置,基本消除了再热蒸汽两侧偏差和管壁超温的现象,再热蒸汽温度也达到了设计值:660 MW负荷下,在再热器管壁温度不超温的前提下,再热蒸汽两侧的偏差由调整前的8.5℃降低至1.6℃;再热蒸汽温度平均值由608.9℃提升至619.3℃。  相似文献   
4.
5.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的大力投入,火电机组的负荷率会逐渐下降,低负荷的小时数会进一步的增加,低负荷时由于制粉系统投运台数少,为了保持燃烧稳定,大部分电厂配风为过氧燃烧,使得低氮燃烧器的低氮作用大大下降,从而引起SCR入口NO x浓度大大增加.通过对锅炉燃烧进行优化,在不改变机组效率的情况下,使机组脱销系统的度电用氨量降低,基本在零投入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机组的成本.  相似文献   
6.
7.
介绍了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近年来无压及有压竖井旋流洞应用的研究实例,说明竖井旋流洞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可供设计及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H_2/空气预混气在全填充多孔介质平板微燃烧器内的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多孔介质导热系数、壁面导热系数、当量比、孔隙率对微燃烧器回热循环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预热区对流回热效率、多孔介质导热效率与多孔介质导热系数呈正相关趋势;壁面导热系数增大会使预热区对流回热效率下降,壁面对流回热效率上升;预热区对流回热效率、壁面对流回热效率与当量比呈负相关趋势;多孔介质孔隙率是影响回热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孔隙率的增大,预热区对流回热效率下降,壁面对流回热效率上升.  相似文献   
9.
考虑旋流衰减的影响,对气液螺旋环状流的压降特性进行研究并推导出了螺旋环状流压降预测模型。定义压降旋-直比系数为气液两相螺旋环状流和气液两相直流的压降之比,以此来表征旋流衰减对压降的影响。基于量纲分析的方法对压降旋-直比系数进行分析,推导出其表达式,压降旋-直比系数依赖于Lockhart-Martinelli 参数和气相Froude数变化。最终,得出了气液两相螺旋环状流的压降预测模型。在50 mm内径的水平管内对螺旋环状流的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气相表观流速变化范围为10~16 m/s,体积含液率(LVF)变化范围为0.6%~4.8%。通过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压降预测模型的相对误差在±15%以内,为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油气田开采时间的增长,采出液中含水率逐年增加,部分油田的含水率已达到95%以上,给目前已有的采出液处理工艺带来新的挑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发的管道式油气水高效分离技术,有效解决了目前油气水处理系统所面临的难题,可适用于陆地、海洋平台及井下等不同条件。管道式油气水高效分离技术主要由柱型旋流分离器、导流片型管道式分离器、T型多分岔管路和动态CFU气浮选等组成,突破了传统的采用大型储罐进行油气水分离的作法,使分离效率成倍提高。这种小型、紧凑、高效、快速的分离系统,由于工艺流程简单高效,且可在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