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政治法律   4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学术研究有其存在的历史境域。对一个学科而言,只有在贴合具体的历史境域下讨论该学科的学术研究,讨论该学科的发展方向时才具有意义。从我国历史上看,宪法学研究从清末开始,到现在已有100多年,无论其几经沧海桑田,但它之所以可以沿称到现在,自有它自立的关切方法、问题和理论体系。中国宪法研究的中国性问题,不仅涉及宪法学在中国的时间性差别问题,也涉及其地域性差别问题。  相似文献   
2.
格雷马斯在结构主义上关于意义与历史的解析,带来了时间性因素与非时间性因素在语义学中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的论争。在利科看来,其实只要通过对三个方面的论证就能说明非时间性在结构语义学中是不能或缺的:(1)对考验的概念证明;(2)对结构主义语义学的术语的转换过程的说明;(3)由时间的延展所带来的方法论的接合。这三个方面的论证使历史与意义在语言学中找到契合点,通过它们的补充,从而使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语义学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3.
时间在康德那里是作为认识论中感性直观范畴处理的,在他那里有表象的时间性,却没有作为概念的时间.海德格尔从存在论上区分本真的源始时间和非本真的流俗时间,并提出了在康德那里并未得到揭示的“时间性”概念,进而区分出作为存在之时间变化的时间性“temporalit(a)t”与作为此在存在方式的时间性“zeitlichkeit”.正是在海德格尔这里,时间成为理解生活、历史世界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历史性”思想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观点有本质上的区别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海德格尔则把真理的“历史性”理解为“时间性”。海德格尔的“时间性”真理论由于存在局限性而遭到当代西方哲学家的诸多批判。晚年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高度评价 ,体现了他对自己真理思想的深刻反思。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当代绝大多数哲学家的普遍取向 ,而在实践中创造人类的历史 ,揭示历史的真理 ,则是马克思为哲学所开辟的光明大道  相似文献   
5.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时间和空间当然也是人类社会运动的存在方式。但是,在哲学界,人们只是从一般意义上研究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很少有人研究时间和空间与人类社会历史运动过程的关系。本文拟在这方面做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颖 《法国研究》2011,(2):10-19
梅洛-庞蒂将波伏娃的《女宾》解读为一部关于与他人共存的主体经验的哲理小说。这场形而上学剧的最大教益在于告诉我们,存在者不能是一个孤零零的意识,存在是“在世界之中存在”,这意味着他者将作为比我们自身更加基本的东西伴随着我们的世界经验的始终,于是,差异与冲突——更根本地说,相异性——将恒久地为人生带来不安。以对象化的方式来消除他者存在所带来的不安必然以取消主体的存在经验为代价,而主体对于自我的认识正是在自身与他者的差异和冲突之中逐渐得以确立的。  相似文献   
7.
摆脱主客二分自然主义思维枷锁,尝试对意识进行如其所是的描述与研究,是现象学对20世纪西方哲学的巨大贡献,也是源始阐释交互主体性的前提与条件。本文尝试从作为整个现象学起点的胡塞尔意识现象学出发,通过对胡塞尔相关思想的逐步厘清,显露在意识现象学的视阈下,胡塞尔对交互主体性问题的分析作出的卓越努力。  相似文献   
8.
论著作权的法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睿 《政法学刊》2008,25(3):98-100
著作权是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所产生的权利,它所反映和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与同属于民事权利的物权、债权相比,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等特征。完善著作权法律制度对于促进优秀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繁荣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晓云 《求索》2007,(3):144-146
对历史的关切并不是梅洛一庞蒂的理论初衷,但却是他的身体现象学的必然走向,甚至后来成为他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他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向我们诠释了历史意义何以可能的问题。然而,在他那里,现象学被贯彻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哲学与非哲学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正是这种“暧昧的”哲学观直接影响了他的历史观,使得他眼里的历史意义呈现为“暧昧的”样态。他认为:历史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马克思主义所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1755年康德认为矛盾律是形而上学的首要原则,而时间性是矛盾律的根本条件,1763年康德在矛盾律和时间性的关系中发现了两种对立——逻辑对立和实在对立,成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提出的基础。进入批判时期,康德认为矛盾律由于同时性的缘故而混入综合因素,因此他对矛盾律的形式进行改造,排除其时间因素,将矛盾律从形而上学的首要原则降格为一条思维的纯然规则。矛盾律和时间性的关系的改变,反映了康德对两者关系的长期反思主导着先验逻辑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