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自然科学   10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采用微波加热法制备纳米银胶,并利用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检测手段对纳米银胶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选择葡萄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浓度纳米银胶的保鲜性能.根据贮藏期间葡萄各项新鲜度指标的检测,说明本方法所制备的纳米银胶对水果具有一定的保鲜作用,并且失重率、好果率、总酸含量和还原糖含量检测中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在2.3%以内,这为纳米银胶应用于食物保鲜和抗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纳米银因具有良好的光学、导电和抗菌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相关的许多领域.利用纳米银所产生的细胞毒性有望改善某些疾病的治疗,但银纳米材料的广泛使用也引发了人们对其生物安全性的高度关注.如何更有效、更低毒地使用银纳米材料,需要对其细胞毒性进行更全面的检测.近年来已有大量文献对如何进行纳米银细胞毒性的体外检测进行了研究,本文综述了该领域内的重要进展,有望为进一步开展银纳米材料的体内实验乃至临床实验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取银氨配离子还原法制备纳米银,并使用扫描电镜对所制得的粉末进行表征。探讨在气相与液相两种条件下.不同剂量的纳米银及其吸收剂对甲醛的吸收效果,并与市面所售光触媒产品进行去除甲醛效率的比较。实验结果发现,纳米银作为光催化剂在可见光条件下.能够提高甲醛吸收剂在液相与气相中的吸收效率。  相似文献   
4.
 为赋予水凝胶的抗菌性能,该文对含有纳米银的水凝胶进行了研究。首先在硝酸银溶液加入硼氢化钠还原剂和聚乙烯砒咯烷酮分散剂,合成纳米银;然后将不同体积的纳米银分散液加入到卡波姆溶液中,搅拌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制备含纳米银的水凝胶。紫外-可见光谱法的结果表明硝酸银被还原成纳米银,X-射线粉末衍射法证实纳米银被分散在水凝胶中,并通过Scherrer公式计算出纳米银的尺寸约为5 nm。溶胀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水凝胶的溶胀率约为900%。抑菌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当水凝胶中纳米银浓度为10 μg/mL(低于纳米银的安全浓度25 μg/mL),水凝胶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所制备的抗菌水凝胶可望应用于创伤皮肤和皮肤疾病的外用治疗。  相似文献   
5.
纳米银抗菌化妆品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纳米银具有广谱杀菌、无耐药性的特点,可以构建化妆品抗菌体系.将纳米银引入化妆品配方设计,通过防腐效能测试确定最佳添加量为MIC=0.3 g/100 g,即100 g化妆品中添加0.3 g纳米银即可达到防腐效果的要求.实验结果充分说明经过纳米技术处理的银既具有光谱高效的抗菌能力,同时又大大提高了对皮肤的渗透性,兼具理疗和美容的特性,并且能有效减少防止化妆品的二次污染,提高了化妆品的安全性,保证了产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还原污染水中的硝基化合物,采用原位法制备了具有高效催化活性的纳米银/还原氧化石墨@硅藻土(Ag/RGO@DE)复合微粒。利用SEM,XRD,XPS和FTIR等测试方法对所制备复合微粒的形貌、微观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采用UV-vis DRS,PL和光电流等测试分析了复合微粒的光电性能,以对硝基苯酚还原作为模型反应,考察了不同银和RGO负载量对Ag/RGO@DE复合微粒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RGO为片层结构,纳米银颗粒分散于RGO和硅藻土DE表面及片层间,为面心立方晶型;纳米银的引入显著提高了RGO基体对可见光的吸收及其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当银质量分数为2.5%,RGO质量分数为26.6%时,Ag/RGO@DE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还原活性。因此,Ag/RGO@DE复合微粒具有良好的光催化稳定性,对4-NP的还原反应具有高效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式,设置空白对照组(无添加,CK)、土壤+小麦秸秆组(SW)、土壤+小麦秸秆+纳米银组(AgSW),探究纳米银对秸秆还田农田土壤的呼吸作用,碳循环相关酶包括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K组相比,添加小麦秸秆的SW组提升了土壤呼吸速率,使CO2累计释放量增加了9.9%;与SW组相比,添加纳米银的AgSW组抑制了土壤呼吸作用,CO2累计释放量减少36.8%,同时3种酶活性显著降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可分别最高降低25.1%、27.1%和14.3%;微生物群落水平生理特征(CLPP)分析结果发现,纳米银显著降低了微孔板平均孔颜色变化率(与SW组相比下降了73.8%)和微生物多样性与丰富度。研究认为纳米银通过抑制土壤酶与微生物活性改变了土壤有机质分解的生态学过程,使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8.
将分散在生理盐水中的纳米银以尾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入小鼠体内,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检测其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并利用DAS药物动力学软件分析其在血液中的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显示:纳米银经尾静脉注射进入小鼠体内后,血液中的w(Ag)在染毒1 h内呈快速下降趋势,其后的24 h内w(Ag)处于平稳状态;纳米银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为22.8 h,分布容积为26.8 L/kg;进入体内的纳米银可随血液循环快速分布到全身各脏器,6 h后即可在小鼠的多个主要脏器中检测到银的存在,其中脾脏中的w(Ag)约为203μg/g;滞留在体内的银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脾脏中.由此可见,纳米银具有较高的组织亲和力,肝脏和脾脏可能是纳米银的主要蓄积作用靶器官.  相似文献   
9.
以钛酸四丁酯、硝酸银和吡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银/聚吡咯/二氧化钛(Ag/PPy/TiO2)复合纳米粒,考察了PPy单体用量、原料配比等因素对制备复合纳米粒的影响。运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仪(FTIR)等测试方法对复合纳米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g/PPy/TiO2复合纳米粒具有棒状的核壳结构,聚吡咯包覆在Ag和TiO2纳米粒子的表面。  相似文献   
10.
选用超支化聚酰胺胺PAMAM分子结构中的氨基为还原剂,采用80℃水浴加热,将0.1mol/L的AgNO_3的水溶液逐滴加入到0.2g/L~2.0g/L的PAMAM溶液水溶液中,并且边滴加边搅拌。将溶液中的Ag~+都转变成Ag~0,得到球形纳米银。通过TEM和UV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pH值、N:Ag~+的摩尔比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银颗粒的影响。结果表明:超支化聚酰胺胺PAMAM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纳米银,颗粒呈球形且分散良好。当反应体系的pH太低时,氨基易发生质子化,无法将Ag~+还原成纳米银单质。随着N:Ag~+摩尔比的增大,纳米银粒径变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