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40篇
  免费   2565篇
  国内免费   3452篇
医药卫生   84957篇
  2024年   149篇
  2023年   492篇
  2022年   427篇
  2021年   527篇
  2020年   476篇
  2019年   612篇
  2018年   329篇
  2017年   543篇
  2016年   631篇
  2015年   658篇
  2014年   997篇
  2013年   1019篇
  2012年   1290篇
  2011年   1612篇
  2010年   1614篇
  2009年   1581篇
  2008年   1561篇
  2007年   1341篇
  2006年   1299篇
  2005年   1184篇
  2004年   903篇
  2003年   7124篇
  2002年   12090篇
  2001年   10834篇
  2000年   8004篇
  1999年   5385篇
  1998年   4456篇
  1997年   3891篇
  1996年   4206篇
  1995年   3219篇
  1994年   2475篇
  1993年   667篇
  1992年   747篇
  1991年   885篇
  1990年   868篇
  1989年   649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2.
目的: 本文将采用micro-CT 技术对人颈椎寰枢椎骨的显微结构作研究分析。方法: 采用micro-CT
技术,选择不同的扫描协议,对同一样本人体颈椎寰枢椎骨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协议下骨骼的扫描结果,选择最
优的扫描协议,分析人体骨骼的骨小梁等显微结构的信息。结果: Micro-CT 扫描结果显示,在Bin1&High 扫描协
议下采集的图像,能够清楚的看到颈椎寰枢椎骨内骨小梁的显微结构,并且可以得到骨体积/全体积、骨表面积/
骨体积、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骨小梁间隙、骨小梁模式因子和皮质壁厚等参数信息。结论: Micro-CT 是研
究骨小梁的显微结构变化,骨密度变化,骨松质和骨皮质的变化等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3.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are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spinal cord injury(SCI)repair owing to their advantages of low immunogenicity and easy accessibility over other MSC sources.However,modest clinical efficacy hampered the progression of these cells to clinical translation.This discrepancy may be due to many variables,such as cell source,timing of implantation,route of administration,and relevant efficacious cell dose,which are crit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fficacy of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CI.Previously,we have evaluated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4×106 hUC-MSCs/kg in the treatment of subacute SCI by intrathecal implantation in rat models.To search for a more accurate dose range for clinical translation,we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three different doses of hUC-MSCs-low(0.25×106 cells/kg),medium(1×106 cells/kg)and high(4×106 cells/kg)-on subacute SCI repair through an elaborate combination of behavioral analyses,anatomical analyse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iffusion tensor imaging(MRI-DTI),biotinylated dextran amine(BDA)tracing,electrophysiology,and quantification of mRNA levels of ion channels and neurotransmitter receptors.Our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medium dose,but not the low dose,is as efficient as the high dose in producing the desired therapeutic outcomes.Furthermore,partial restoration of theγ-aminobutyric acid type A(GABAA)receptor expression by the effective doses indicates that GABAA receptors are possible candidates for therapeutic targeting of dormant relay pathways in injured spinal cord.Overall,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intrathecal implantation of 1×106 hUC-MSCs/kg i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for treating subacute SCI.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丙泊酚麻醉对老龄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神经元γ-氨基丁酸A(GAB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SD老年大鼠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丙泊酚组大鼠腹腔注射1%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6 mL/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麻醉后1 d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分别采用HE染色和尼氏体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及尼氏体(Nissl体)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GABA蛋白量表达。结果麻醉后,2组大鼠肛温、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2组大鼠逃逸潜伏期、总里程数逐渐减小,丙泊酚组大鼠各时间点逃逸潜伏期、总里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大鼠穿越平台区域次数、时间小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海马区Nissl体存在于细胞浆及树突,染色较深,神经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丙泊酚组Nissl体消失,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破裂、丢失。丙泊酚组大鼠海马GABA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对大鼠认知功能有影响,并与海马区GABA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816-817
将2013年9月~2014年9月所收治的100例胃溃疡病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用药方案为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观察组用药方案为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统计治疗总有效率以及Hp转阴率,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更优,治疗总有效率以及Hp阴转率更高,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贝拉唑与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用药方案治疗胃溃疡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临床可予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不良影响及相关对策.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1年3月接诊的100例健康体检者当做研究对象.于次日清晨抽取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6 mL,并将其平均分为两份.对其中一份血液样本进行溶血处理,并将其纳入研究组;另一份血液样本不进行任何处理,并将其纳入对照组.详细记录两组血液样本的生化检验结果 ,并分析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不良影响及干扰作用.结果 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的ALB、TG、UA、BUN、Cr等指标水平,组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的ALT、AST、TBIL、TP、LDH、K+、CK、GLU、DBIL、TC、ALP等指标水平,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血现象会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产生较多的不良影响及干扰,不仅会降低酶类指标的血液检测真实性,还会严重降低其准确性,为了确保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真实和可靠,还应该加强临床生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预防溶血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诱导蛋白30(IFI 30)、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9年5月手术切除的103例人脑胶质瘤组织和瘤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FI 30、PD-L1表达情况。随访24个月,记录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结果 胶质瘤组织IFI 30、PD-L1高表达率[分别为70.87%(73/103)、68.93%(71/103)]明显高于瘤旁组织[分别为19.42%(20/103)、21.36%(22/103);P<0.001]。胶质瘤组织IFI 30表达水平与PD-L1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83,P<0.05)。随访24个月,生存75例,死亡2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FI 30高表达、PD-L1高表达是增加病人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IFI 30高表达组2年累积生存率(64.52%)和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65.56%)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分别为82.25%、89.45%;P<0.05)。PD-L1高表达组2年累积生存率(61.78%)和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60.14%)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分别为88.52%、79.86%;P<0.05)。结论 人脑胶质瘤组织IFI 30、PD-L1呈高表达,与病人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干扰素γ(IFN-γ)联合肝素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患者肺功能指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彭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IP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激素治疗,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每日1次;研究组接受IFN-γ联合肝素治疗,使用德国百瑞高效雾化吸入机进行雾化吸入肝素治疗,每次30 mg,每日1次,再接受IFN-γ皮下注射,每次200万U,每日1次。两组治疗均为期1个月。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肺功能指标及凝血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症状好转率分别为60.0%(24/40)、67.5%(27/40)、70.0%(2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5%(13/40)、30.0%(12/40)、37.5%(1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肺总量及一氧化碳弥散量高于较对照组[(63±11)%比(58±9)%,(49±8)%比(4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5.76±1.08)g/L比(5.82±1.04)g/L,(0.31±0.16)mg/L比(0.58±0.1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FN-γ联合肝素治疗IDF能有效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改善其肺功能及凝血功能,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肠炎1号中药液对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武汉市第八医院收治的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于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肠炎1号中药液。治疗后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疗效。检测并比较患者外周血清中T细胞相关炎性反应递质的水平,比较2组治疗前后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细胞分布面积。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42.86%,明显高于观察组的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7(IL-4)和IL-4和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IL-17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降低,IFN-γ/IL-4和IL-17/IL-10的比值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降幅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NLRP-6、Caspase-1、IL-18基因降低,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炎1号中药液对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能够促使T细胞Th1/Th2及Th17/Treg介导炎性反应递质朝炎性抑制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