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7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82篇
医药卫生   134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TH)对大鼠牵张成骨(DO)过程中ONC、OPN、C-FOS、COL1、VEGF、RUNX2、ALP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大鼠制备大鼠下颌骨DO模型。随机分5组,每组6只。第1组(只有牵张无PTH),术后8周取材,应用HE染色及微CT检测,以确定成骨情况。第2组(有牵张无PTH),第3组(有牵张有PTH),第4组(无牵张有PTH),第5组(对照组:无牵张无PTH)。2、3、4组及对照组术后1周取材,RT-PCR测定ONC、OPN、C-FOS、COL1、VEGF、RUNX2、ALP基因的表达。结果第1组,新骨形成,骨质充满牵张区,骨质连续,大鼠建模成功。RT-PCR检测结果显示,2、3、4组与对照组比较,OPN、COL1、RUNX2、ALP基因表达有明显提高(P<0.05),其中第3组最为明显。ONC、C-FOS、VEGF基因2、3、4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H在 DO 过程中,间歇性给以 PTH的作用只有在牵张期发挥作用,其对 OPN、COL1、RUNX2、ALP基因表达能够获得理想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前颌中缝牵张修复牙槽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用缝牵张成骨技术以组织再生的原理修复牙槽裂。方法 采用犬牙槽裂模型 ,牙槽裂形成术后 2周 ,于前颌中缝处安置缝牵张器 ,外张力 2 0 0g。牵张 2~ 3周 ,裂隙侧的前颌骨向侧方移动贴紧远中裂缘 ,用局部黏骨膜瓣修复牙槽裂隙。保持 2周后去除缝牵张器。临床观察、连续X线、头颅干骨和组织学检查评价治疗结果。结果 所有对照动物形成规则的牙槽裂 ,无自发骨性愈合。前颌中缝牵张后 ,裂隙侧前颌缓慢向裂侧上颌靠拢 ,2~ 3周与远中裂缘密切贴合。X线片示前颌中缝呈现由窄渐宽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尖端指向后方 ,三角区域的骨密度逐渐增加。骨膜成形术后 3个月 ,原牙槽嵴缺损处骨质连续性完全恢复 ,且牙槽骨段在三维方向上均与对侧相同。前颌中缝恢复正常直线形态。结论 该牙槽裂模型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前颌中缝牵张诱导缝区新骨形成 ,一侧前颌向裂隙移位和局部骨膜成形可达到完善的牙槽裂修复。  相似文献   
4.
TGF—β与BMP在牵张成骨中的分布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牵张成骨是通过牵张装置牵拉离断的骨段,来促使新骨形成进而达到矫治畸形或缺损的一项技术。骨组织的再生与修复受多种生长因子的调控。本文就牵张成骨过程中TGF-β与BMP的时间与空间分布及其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牵张成骨术辅助解决后牙严重锁he的适应症、加力原则等问题。方法 对后牙严重锁he患者,在全麻下采用骨皮质切开术,术后配合正畸力牵引矫治。结果 锁he解决且疗程短,手术部位的牙槽骨密度未有降低。结论 牵张成骨术配合正畸力是一种解决牙弓塌陷和后牙锁he等正畸疑难病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星形细胞牵张损伤后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取新生1~2 d大鼠的皮层细胞原代培养,经纯化后传代培养于乳胶膜培养皿中。采用计算机控制的牵张损伤装置,分别以50、150、250 kPa压力牵张损伤培养于乳胶膜上的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用3%戊二醛固定后,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当用50 kPa驱动压力进行牵张损伤时,细胞结构即有明显破坏,表现为细胞间隙增宽,部分胞体和突起被撕裂;以50 kPa牵张损伤后1 h,透射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嵴减少;损伤后6 h可见线粒体致密、细胞器减少等。当牵张应力增大,星形细胞损伤程度加重,细胞器明显减少,线粒体空泡化,微丝、微管明显减少,直至水样胞质或致密胞体。结论较小的应力即可致星形细胞紧密连接的破坏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与脑外伤后产生广泛的脑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7.
牙槽嵴萎缩或缺损是临床进行义齿修复的棘手问题。牵张成骨技术是一种新的牙槽嵴修复方法。本文就牙槽嵴牵张成骨技术的特点、牵张器的种类、操作要点和并发症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探讨慢性脊髓损伤的形成原因。方法 选用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6组,即1天、4月、8月造模组及相应对照组,造模组使用自制捆绑法固定兔于腰椎弯曲位来模仿人类的弯腰运动,通过体感皮层诱发电位及组织形态学等技术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4、8月组造模动物白质出现了髓鞘变薄、水肿,粗大轴突的数量减少,细小的轴突相对增多,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等慢性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结论 压迫和牵拉都是造成慢性脊髓损伤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中面部牵引成骨技术对眼眶周围软、硬组织结构的三维空间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接受Le Fort III型截骨+中面部牵引成骨术的8例Crouzon综合征患者CT数据,平均年龄11.9岁,实施影像三维重建后,采用眶耳平面(术前)作为测量的基准平面,分别选择眶上点、眶下点、眶内缘点、眶外缘点、眼球前点、眼球后点,以及上、下、内、外四直肌与眼球的附着点作为评估标志,以双侧耳门上点连线作为颅底宽度基准,记录各个主要标志点至耳门上点连线的矢状距(y轴向)、垂直距(z轴向)以及眼球前点、眼球后点的水平间距(x轴向)变化,行配对t检验,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牵引成骨术前后眼球前点的y轴向及z轴向位置并没有显著性变化,但x轴向间距变化为-3.40 mm;眶下点移动在y轴向平均12.24 mm,z轴向平均4.25 mm;眶内缘点移动在y轴向平均10.11 mm,z轴向平均2.80 mm;眶外缘点移动在y轴向平均9.86 mm,z轴向平均2.31mm;下直肌支点移动,y轴向平均3.63mm,z轴向平均2.98mm.其余各标记点未见有临床意义的位移变化.结论 以Le Fort III型截骨为主的面中部牵引成骨技术,可以使Crouzon综合征患者的术后眼眶内、外、下侧壁均出现明显的前、下方移位,而患者的眼球没有显著性的矢状向位置变化,仅呈现轻度的内移、下降和前上方旋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