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51篇
工业技术   9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榆林-神木地区上古生界发育了断层和3种类型的裂缝.裂缝类型有区域构造缝、水平缝(包括层理缝与缝合线)和成岩缝,其中,区域构造缝主要呈北东向分布,在上古生界各层位均发育,缝合线在山2段中下部和太原组灰岩中都可见到,层理缝仅见于山西组山2段中下部,成岩缝仅见于石千峰组千5段.断层为逆断层,断穿了上古生界下部气藏的区域盖层和烃源岩.裂缝和断层分布对研究区重点勘探层位山2段、盒8段和千5段的天然气富集起到了重要作用:伴生的层理缝和缝合线的分布控制了山2段天然气富集区;区域构造缝的分布促进了盒8段天然气的富集;而千5段天然气的富集则依赖于本区断穿上石盒子组的断层和区域构造缝的分布.图6表2参29  相似文献   
2.
气烟囱效应——礁滩相岩性气藏的典型地震响应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品质良好的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地震模糊带称为气烟囱,发现和识别气烟囱是寻找大型气藏的有效方法。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气藏是礁滩相岩性气藏,礁、滩作为一个独立的岩性体,与周围的地层、岩性结构差异较大,由此在构造应力场中形成力学尖点,从而产生气烟囱效应。已知的黄龙场、普光等气田,其气烟囱普遍存在。点礁通常形成下方的气烟囱,台缘礁通常在上方形成气烟囱;礁滩相在构造运动中控制了断层的发育过程,凸起的礁滩相上方可能发育对冲断层;斜坡较陡的台缘礁可能发育叠置的逆冲断层;礁、滩两侧边缘的断层一般都比较发育。断层发育加强了气烟囱效应。模拟试验验证了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根据气烟囱地震相特征,预测黑池梁存在一个大型气藏。  相似文献   
3.
三江盆地西部藻类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依据三江盆地西部4口井的藻类分布特征,自下而上划分9个组合,并对各组合的时代及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原型盆地恢复及其改造演化   总被引:44,自引:10,他引:34  
恢复鄂尔多斯晚三叠世原型盆地是评价盆地西缘上三叠统油气勘探前景的重要问题。研究认为,在三叠纪延长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受秦祁褶皱带和阿拉善古陆控制,六盘山西缘大断裂和贺兰山西缘断裂分别构成晚三叠世沉积盆地的西南与西北边界;走廊过渡区与盆地本部沉积具有连通性,形成向西开口、南深北浅、主体为北西-南东向的大型不对称坳陷盆地,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盆地西缘前人所称的“南北古脊梁”不起沉积分割作用。延长组沉积期湖盆西部从南到北发育油水河-镇原、景泰-环县、窑山-甜水堡和汝箕沟-盐定4个三角洲沉积体系,受不同物源影响,各体系沉积特征不同,并且经后期构造运动改造,在盆地西缘冲断带上盘残存不全。但在现今冲断带以东及其掩覆地区延长组保存较完整,延长组残余沉积分布广泛,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塔巴庙地区储层压力的分布特征,建立了研究区泥岩压实曲线,并对影响和控制该区储层压力的主要因素和机理进行了探讨,对“欠压实”剩余压力、生气增压、抬升引起的降压进行了定量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晚三叠-早白垩世末“欠压实”作用和晚侏罗-早白垩世末烃源岩大量生烃作用使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形成异常高压;晚白垩系构造抬升降压,使得现今储层为正常-低异常压力。同时证实了“欠压实”对天然气有压力封盖作用,天然气都分布在最大“欠压实”幅度以下的储层当中。烃源岩生气高峰为晚侏罗-早白垩世末,但天然气大规模运移是在晚白垩世,方向以沿过剩压力梯度降低较快的方向(太原-山西组至下石盒子组)垂向运移,通道主要为裂缝,运移的动力主要为异常高压。由于储层致密,聚集成藏能量有限,造成天然气充注不足、气水分异不好、含气饱和度低。  相似文献   
6.
三塘湖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镜质组反射率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镜质组反射率是评价有机质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然而由于地质因素和测试技术的原因 ,镜质组反射率测量值常与预计值有一定的偏差。在三塘湖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中 ,可以观察到镜质组反射率的局部增强和镜质组反射率的抑制。局部增强多分布在上二叠统的烃源岩中 ,主要与火山活动有关。这种反射率的增强在平面上分布广泛 ,但纵向上影响范围较小。反射率的抑制是在上古生界烃源岩含有较高含量的腐泥组分背景下产生的。用氢指数模板方法对抑制进行了校正 ,抑制的幅度最大可达 0 .3%  相似文献   
7.
《油气地球物理》2006,4(1):23-31
运用古地磁厘定油气成藏时限是一种新的岩石地球物理方法。对采于桩海地区下古生界的6块岩心样品进行了系统交变退磁实验,分离出2个正极性分量:A分量(10~30mT)是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B分量(30~60mT)是新生代烃类流体与下古生界碳酸岩储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应的古地磁极位置为288.95oE、73.58oN。参考华北地块新生代古地磁极移曲线,推定本区下古生界古潜山油气藏的成藏时限为晚第三纪中新世早期(14~18Ma)。这种新方法在中、新生代油气藏成藏时限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北东向基底断裂中、新生代“隐性”活动对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高产和成藏有明显控制作用。采用渗透率异常频率分析方法,预测了盆地中东部地区上古生界裂缝的分布,并建立了裂缝发育与基底断裂之间的成因关系,指出基底断裂后期活动不仅对盆地上古生界致密储集层的裂缝发育有控制作用,而且对天然气成藏有促进作用。应该重视盆地北东向基底断裂发育区次生天然气藏的勘探。图7参23  相似文献   
9.
伊宁地块是西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广泛出露晚古生代火山岩浆岩和沉积建造,对剖析该地块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伊宁地块以中部近EW向展布的乌孙山—塔勒得断裂为界可划分为南、北两大构造带,两者在基底建造、岩浆岩的组成与时代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盆地形成和构造演化等方面均呈现显著不同。其中,南构造带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大哈拉—喀勒峻岛弧带和阿腾套弧后伸展盆地构成,推测海沟位于岛弧带之南(那拉提南缘断裂附近); 北构造带由早石炭世中晚期阿吾拉勒叠加岛弧带、特克斯—新源弧前盆地和清水河—苏布台弧后盆地-扇三角洲构成。在重新梳理并详细总结伊宁地块的最新划分依据及方案基础上,首次提出伊宁地块形成与演化的南、北构造带两拼接和演化三阶段新认识:①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南构造带初始弧-盆构造体系形成; ②早石炭世中晚期,北构造带的沟-弧-盆构造体系形成并增生; ③早—晚石炭世,初始的南构造带与增生的北构造带拼贴缝合,完成地块拼贴与增生,最终形成统一的伊宁地块。  相似文献   
10.
The Late Cretaceous tectonic upheaval was an important event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Qaidam Basin, resulting in the omission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in the whole basin and unconformities between the Paleogene sequence and pre-K2 strata. Inte-grating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two different groups of Late Cretaceous faults were recognized in the study area, one group consisting of E-W extending strike-slip faults (e.g., the Maxian and Yema-Jinan faults in the Mahai area, which caused an E-W omission zone of Mesozoic), while the other one has NW-SE thrust faults, resulting in NW-SE fold-and-thrust belts.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strikes and scale of these two groups, a simple-shear model has been employed to explain this structural phe-nomenon. The NW-SE thrust faults were thought to be subsidiary to the E-W strike-slip faults. Putting this into the framework of the Cretaceous paleogeographic environment of central Asia, it is inferred that this tectonic event of the Qaidam Basin is a response to the continuous northward drifting of the India pl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