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3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86篇
农业科学   288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为探寻较为合理且高效的石漠化植被修复的治理模式,为今后选择治理石漠化的植被组合提供参考依据.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设置样地,选择3种治理模式:模式一为针叶林(马尾松、柏木),模式二为阔叶林(壳斗类,杂灌),模式三为灌木林(荚蒾、杂灌),分析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模式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为细菌>真菌>放线菌;模式二治理下的土壤呈弱碱性,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其他2种模式,土壤微生物具有更高的多样性,罗尔斯通氏菌菌属(H16)、Gaiella、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Haliangium、子囊菌门(Ascomycoat)、担子菌门(Basidiomycete)、接合菌门(Zygomycota)是其优势菌属,且与土壤中大多数营养物质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石漠化治理效果表现为模式二>模式一>模式三,所以模式二的石漠化治理能力更好.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云南省岩溶面积位居中国第二,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生态问题最突出的区域之一。该区域岩溶地貌典型,广泛分布有不同类型、各具特点的石漠化草原,近年来通过对石漠化草原开展工程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具体成效如何,不同区域治理成效有何差异以及存在的问题还不是很清楚。通过开展草原石漠化治理工程成效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旨在为今后我国岩溶区生态修复、石漠化草原治理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断陷盆地是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8大喀斯特类型中治理成效最低、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面临石漠化严重、干旱频发、植被恢复难等突出问题。文中针对水分是影响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与植被恢复成效最关键的限制因素,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水分梯度差异与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提出利用日趋成熟的水分脆弱性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基于耦合暴露度、敏感性及适应性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满足遥感影像分辨率和植物群落调查样地大小的评价单元进行水分脆弱性评估;在建立物种库—功能性状—生境特征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功能性状差异进行喀斯特断陷盆地植物群落机制构建的研究方案。提出的研究方案有望解决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区水分梯度特征与分布格局、自然植物群落组配规律及其生境特征、水分梯度与生境要素对植物群落特征及功能性状组成的影响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可为不同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群落构建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都匀市先后在杨柳街河、早顶河、沙寨河、沙拉河、小河等流域地区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运用混播技术开展牧草种植,使原属于轻度石漠化的草地转变为潜在石漠化,多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已见成效。笔者介绍都匀市在石漠化综合治理牧草种植中采用的混播技术,供今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中混播草场建植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茂兰喀斯特森林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正仁 《贵州林业科技》1996,24(4):34-37,43
依据吴征溢教授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分类法,将茂兰喀斯特林区种子植物494属划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和16个变型;热带成分在该区系中占优势;茂兰地区为热带成分的分布边缘。  相似文献   
6.
模糊评分法在高羊茅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9--2001年对引进和培育的高羊茅新品种(系)在喀斯特生态区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观测记裁各参试品种的性状表现,对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观测结果,用模糊评分法Ⅲ进行分析比较,并按综合评价值的大小排序a结果高羊茅“98--1”的综合评价值最大,排第一名,依次是猎狗5号、矮星2号、凌志(对照),其余参试品种排名次后。认为用模糊评分法对高羊茅品种进行分析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选择贵州喀斯特地区中国荷斯坦奶牛48头,其中泌乳盛期、泌乳中期、泌乳末期及干奶期的奶牛各12头.将每个泌乳阶段的12头奶牛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不同营养水平的日粮,记录试验牛的日采食量、日产奶量、试验期间体重变化等数据.根据营养学原理,利用EXCEL回归分析,研究奶牛的维持需要量,构建营养需求模型.研究发现:DM(kg)=0.084 5W0.75+0.425FCM+(1.529 6+0.003 714×BW)×△WNER(kJ/d)=[424.40+2.5x(18-T)]Wa0.75+3 138×(0.4M+15×F%×M)+3 138K1×△WDCP(g/d)=3.20W0.75+M×DCP%,0.60+K2×△WCa(g/d)=0.072 5W+4.5×(0.4M+15×F%×M)+△W×20P(g/d)=0.050 513W+3×(0.4M+15×F%×M)+△W×13  相似文献   
8.
龙云叁 《林业调查规划》2006,31(Z1):119-120
沾益县岩溶地貌面积2 054.87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2.98%,其中已形成石漠化面积564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0%。伴随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库塘淤积、灾害频繁。探讨了石漠化治理模式,提出了生态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选择草地施肥的肥料种类,减少施肥对乌蒙半细毛羊产业的影响,在威宁县凉水沟种羊场多年生人工草地开展施肥和放牧试验。 结果表明:凉水沟种羊场人工草地牧草铜含量相对较低,但仍高于乌蒙半细毛羊营养需要标准;施肥极显著增加牧草氮含量(P<0.01),各施肥处理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硫酸铵施肥显著增加牧草硫和锌含量(P<0.01),显著降低了牧草硒的含量(P<0.01)。放牧试验结束时,施硫酸铵草地的乌蒙半细毛羊血液中铜、铁和硒的含量极显著低于施硝酸铵草地和对照组(P<0.01), 动物血液锌和硫含量极显著高于硝酸铵施肥牧场和对照组(P<0.01)。硫酸铵施肥牧场的乌蒙半细毛羊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容量极显著低于硝酸铵施肥牧场和对照牧场(P<0.01),血清铜蓝蛋白含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和血清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酶的活力极显著低于硝酸铵施肥牧场和对照牧场(P<0.01),丙二醛的含量显著高于硝酸铵施肥牧场和对照牧场(P<0.01)。血液其他矿质元素和血液指标及血清生化值在2个施肥处理和对照之间均差异不显著。 因此得出结论,草地施肥的种类需要根据土壤矿物质分布和含量情况确定,铜含量低的牧场不适合硫酸铵施肥,硫酸铵施肥明显影响了乌蒙半细毛羊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特殊生态脆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为科学评估其生态治理效果、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生态系统碳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滇桂黔石漠化片区199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异驱动因子。[结果]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市建设蓬勃发展,石漠化治理效果良好。研究期内,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116.38%和76.40%,以石漠化裸岩石质地为主的未利用地则减少47.45%并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林地;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波动下降趋势,2018年降至30.61亿t,较1990年减少了0.52%。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和林地的侵占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始终维持西南较高、南部次之、北部较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整体依次对应云南片区、广西片区以及贵州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差异受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共同作用,但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显著。“距离县中心”始终是影响力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