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社会科学   4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始于2007年春季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目前仍在冲击着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场。次级债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短期影响有限,但从长期看,可能会扩大我国企业信贷的需求,影响经济增长,间接地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尤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把通货膨胀率和红利支付率融入优先级债务和次级债务的激励效应模型. 利用期权的 对策论分析方法,给出了优先级债务、次级债务、股票和公司价值的解析评价公式,并分析了通 货膨胀率和红利支付对公司的破产决策、次债务的发行决策,以及对股东和债权人之间财富转 移的重要影响. 说明了通胀率和红利支付率在实际借债合同中是不能被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实物期权方法研究公司发行不同优先级的债务与策略性违约问题,考察公司发行次级债务对优先债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次级债定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级债已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拓展附属资本、增加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其进行合理定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利用Black-Scholes的期权定价思想,把次级债券看成以银行资产为标的的期权组合,研究次级债的定价问题.模型给出了适用于两种不同优先级清偿规则的次级债定价方法,给出了信用利差的分析和实例研究.对建设银行和华夏银行的次级债分析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存在着价值普遍被高估、利率水平偏低的现象,未上市流通、金融机构对次级债的相互持有是商业银行次级债利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闫宜菡  阎杰 《社会科学论坛》2008,(18):111-112,124
2007年引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近日再起风波,导致2008年美国经济衰退.成为"1-22"全球股灾爆发的导火索.我国银行业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重视房贷风险.完善贷前审查,严格执行贷款标准,防止类似次级债危机事件在中国重演.破坏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银行间互相持有次级债券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约化法对银行之间互相持有次级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研究对银行资本充足率、银行违约概率、新发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与不互相持有相比,一方面,银行采取互相持有次级债的策略,大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且当次级债回收率高于一定水平时,将降低银行新发债券的信用利差;但另一方面,互相持有次级债引发的违约传染风险将是巨大的.一家银行的信用事件会引起整个银行业的信用危机,这在金融危机中已被证明.鉴于此,监管层要对银行互相持有次级债严加规定和监管.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证券化投资产品风险的理论对美国次级债风波进行分析,从早偿风险,利率和利差风险的角度分析这次次级债风波所产生的原因,并得出结论,加强对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控制和监管是核心。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危机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次级债危机目前是全球瞩目的焦点。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影响不大,但却给处于经济高位增长、资产价格过快攀升、流动性过剩的中国敲响了警钟。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和流程,剖析了次级债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给我国带来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次级债市场发展与中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结构调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发行次级债是一种快速、高效、便捷的资本补充方式,也是一种主动、长期的负债来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预示着次级债的发行将呈上升趋势。但是和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中国各商业银行目前的次级债发行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商业银行的一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要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和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培育次级债的流动市场、加强监管、培育和壮大商业银行外的机构投资者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0.
次贷危机实质是一场信用危机相比几年前,近阶段监管层和公众对中国信用卡问题的关注突然多了起来,老实说,这是由于"后次贷危机"时代美国信用卡市场不断扩大的风险所致。尽管在引发次贷危机的原因方面,理论界和市场都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但对次贷危机的实质是一场信用危机的观点,大多不持异议。这是因为,次级债券及其依托的基础资产都是基于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