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交通运输   8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炸药爆炸产生的爆生裂缝是由爆炸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文中运用炸药爆炸的应力波理论,计算初始裂纹的长度;然后按照岩石的脆断理论计算爆生裂缝的最终扩展长度,对预裂爆破中爆炸作用过程和裂缝的扩展机理进行分析。同时还讨论了预裂炮孔间距的设计方法,认为在炮孔间距设计时,应考虑原生裂缝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新寨隧道位于西秦岭褶皱系中,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围岩主要以志留系碳质千枚岩为主。进口段位于滑坡左侧边缘,洞门左侧发育冲沟一条,最小埋深13~18 m,在此偏压、浅埋、软弱围岩的条件下施工难度大,特别是进洞施工安全风险高。以在建新寨隧道施工为依托,介绍了该隧道的施工方案及施工技术措施,总结得出一些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毛羽山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兰渝铁路毛羽山隧道出口段穿越薄层状碳质板岩地层,区域原岩应力较大且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隧道开挖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大变形情况。通过分析,认为高地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与隧道轴线呈大角度相交是大变形的主要因素。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提高支护体系刚度、合理预留变形量,以及采用长锚杆、多重支护和超短台阶法等常规措施控制了围岩变形;基于对围岩动态演化机制的认识,提出了高地应力隧道超前导洞法应力控制释放技术,开展了大型工程试验。阶段性试验成果表明,采用超前导洞有效地降低了正洞施工时的变形速率,对上中台阶影响尤为显著。通过对应力控制释放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有望探索出安全、高效的高地应力软岩施工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浅埋偏压隧道的效率,文章基于Python语言对ABAQUS前后处理进行二次开发,提出了程序开发的思路及一般步骤。基于此,研究了一种参数化计算程序,用于模拟不同的偏压角和埋深对浅埋偏压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后处理方面,实现了用户自定义的计算结果输出。应用开发的程序分析了偏压角在1°~40°及埋深在20~30 m情况下围岩、衬砌的变形受力规律。结果表明,所开发的程序能有效解决ABAQUS研究浅埋偏压隧道时前后处理中的重复性工作,提高了分析问题的效率。同时为基于Python的二次开发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武康上行客车线跨京广线(14.22+22.15+22.20+17.75+17.62+19.27)m一联无梁板连续刚构跨越既有京广上行客车线等5条铁路线,与既有线最小交角仅为23°59″,在施工支架设计中采用了两种方案形式,即施工支架梁部垂直所跨越既有线方向搭设和施工支架梁部顺新建武康线方向搭设。对两种方案形式从技术经济角度分别进行了比选,提出了推荐方案,为在繁忙铁路站区密集线路条件下施工支架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针对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大学城停车场综合体Ⅰ和咽喉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平面尺寸大、水平构件截面大、属于高大支模等特点,对模板支架的搭设方案进行了风险分析和方案优化,充分利用下部已建结构承受施工阶段的全部荷载,即下层不设卸载支撑。经计算,下部结构能够满足施工阶段的承载能力要求。此优化方案为本工程节省了人工费、材料费以及工期,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土岩软硬结合部,土体与岩体由于刚度、质量密度等力学参数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地震动响应,继而导致隧道结构发生严重破坏。文章结合青岛海底隧道相关资料,研究分析了地震灾害来临时隧道结构在土岩软硬结合部位的破坏机理及相关抗震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岩软硬结合部,地震动作用下的围岩失稳、大的地震惯性力,以及大能量基岩面波产生的变形能都会导致隧道衬砌发生破坏,而大能量基岩面波产生的变形能是主要原因;当保持围岩稳定或使隧道结构的质量密度、刚度与围岩相差不大时都可以防止土岩软硬结合部隧道结构发生破坏,而后者是最有效的途径;轻质量延性隧道的抗震性能良好。本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土岩软硬结合部隧道结构的震害机理及优化抗震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桥梁结构抗震动力分析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桥梁抗震动力分析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并给出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