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交通运输   2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选用3种沥青混合料加热方法,并与原样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技术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加热,加热时间短,材料受热均匀,且加热后的混合料各项性能指标非常接近原样水平,采用微波技术替代烘箱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加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最大程度利用硬路肩的绿色理念,针对佛开高速公路复杂的路面结构型式,利用落锤式弯沉仪、三维探地雷达、现场钻芯取样等室内外试验检测手段,对路面的厚度、结构强度、承载力、内部缺陷、材料性能等进行了判别,并提出利用高分子注浆、水泥压浆加固、钢化管注浆等措施对原路面进行了局部补强,以此对全断面综合利用硬路肩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局部薄弱处外,复合式硬路肩厚度、承载力、材料性能等均满足设计要求,整体性能良好,局部薄弱处通过补强可达到设计要求,复合式路面硬路肩具备全断面利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将温拌技术和再生技术相结合,试验研究了厂拌温再生沥青混合料,并成功应用于高速公路工程。结果表明:GAC-16+20%RAP的温再生混合料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在施工温度降低15℃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施工。厂拌温再生混合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4.
基于微波加热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种沥青混合料加热方法进行试验,并将其与即拌即用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技术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加热,加热时间短,材料受热均匀,且加热后的混合料各项性能指标非常接近即拌即用水平,故采用微波技术替代烘箱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加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Sasobit与Sasowam改性剂是两种新型的温拌沥青改性剂,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均能有效降低沥青运动粘度,并提高沥青高温稳定性,改性效果良好,在推荐掺量范围内,Sasowam改性效果较Sasobit好。但两种改性剂的改性效果均受其与基质沥青的配伍性影响,使用时还需进行混合料试验确定施工温度。  相似文献   
6.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和肯塔堡浸水飞散试验3种试验方法,同时结合沥青黏韧性试验共同研究评价了AC-25和AC-20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试验结果表明:RAP掺量为30%时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具有最优异的水稳定性能;浸水飞散损失与混合沥青黏结性有良好关系。提出了沥青黏结性概念,并提出用肯塔堡浸水飞散试验评价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结合广东省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微表处预防性养护工程的检测分析,表明微表处有良好的抗滑性能和封水效果,可以满足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维修养护的需要,但使用前要对原路面的病害进行彻底处理。  相似文献   
8.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发展疲劳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恰当的疲劳试验能够很好地反映加铺层中各材料和结构层的工作状态,可为加铺层理论分析与计算以及结构设计提供宝贵的参数.文章在总结已有试验经验的基础上,对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系统进行改造,可实现对水泥混凝士板沥青加铺层弯拉型和剪切型反射裂缝扩展过程进行模拟,比较不同沥青加铺层结构和材料抗反射裂缝的能力,为优选最佳沥青加铺层材料和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精益思想在公路工程设计、施工、养护、监理等方面的不断应用和发展,精益建造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构建一系列评价指标,提出了实现公路建设项目成本最小化目标的管理方法和工具,针对公路建设领域公路建设精益建造水平,为降低建设成本提出了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总结分析复合式路面病害特点及成因,结合对道路高聚物注浆技术在路面维修中的机理分析,探讨了应用高聚物注浆技术处治复合式路面病害的适应性与技术优势。依托高聚物注浆的实体工程应用案例,采取FWD弯沉检测、雷达扫描及钻芯验证,对高聚物注浆处治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道路高聚物注浆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解决边通车边施工状态下改扩建工程复合式路面基层裂缝、脱空、松散、错台等病害,对复合式路面病害的快速处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