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政治法律   3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控辩平等与法律监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我国目前司法实践看,我国关于刑事法律监督制度的立法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监督手段有限、监督措施乏力、监督程序简单等。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刑事法律监督能力,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应当建立健全刑事法律监督的发现机制、增加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手段、明确被监督者必须接受监督的义务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细化刑事法律监督程序,从而完善我国的刑事法律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2.
从实体法而言,赃款去向不属于财产型职务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从程序法而言,赃款去向不属于检察官举证启动诉讼的范围,至于赃款去向如果的确是用于公务,应属于辩方削弱指控的依据,应由辩方举证,当然控方最终具有反驳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于9月末在杭州召开,围绕“诉讼公正与司法理念”的年会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诉讼法学专家、学者以及司法实务部门的人士对诉讼法的修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诉讼公正、诉讼制度与诉讼证据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时值三大诉讼法即将修改,检察机关应加强对诉讼制度和检察理论的研究,与时俱进,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本刊特选登四篇与检察工作相关的年会论文,并刊发本刊记者的年会综述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除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手段或者方法外,采取了概括性的描述"其他危险方法",因此该罪犯罪构成的规定为开放的犯罪构成。在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这种犯罪时,必须严格把握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定要件。既不能盲目扩大解释,也不能任意缩小其范围,混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导致定罪不准,量刑不当。  相似文献   
5.
当交通工具演变为杀人机器时,“交通肇事”即发生质变成为了其他危险方法;当法律拟制的过失被证据推翻时,间接故意自然同时被证明成立;当犯罪未遂中的间接故意难以证明时,司法实践往往选择了结果发生后的犯罪既遂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6.
法律真实是证明标准的实然状态,其往往与客观真实不完全符合,但是不能脱节和悖离。法律真实在司法操作过程中表现出多层次性,即不同的罪状,不同的刑罚,证明标准不完全相同;不同的诉讼阶段,证明标准的表现为渐进式,不同的证明主体,不同的证明对象,分别也适用不同的实然的证明标准。实然的证明标准的多元化与多层次性能够更好的确保诉讼的安全与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7.
在将无罪推定原则作为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最基本原则的同时,我国还应当建立争点形成责任———疑点形成责任———疑点排除责任的证明责任分配体系。检察官争点形成责任是启动诉讼和被告疑点形成责任的逻辑前提,被告疑点形成责任是基于利益性和必要性而推进诉讼的动力,检察官最终的以排除合理怀疑为标准的疑点排除责任是定罪的根据。在无罪推定原则下有效地打击犯罪。刑事推定作为一种特殊的证明方式,可以减少控方一些不必要的举证,使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担尽可能合理。  相似文献   
8.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刑事法律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政治目标的回应,它的确立表明我国的刑事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完善。在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过程中,我国现有的刑罚制度需要做出何种调整和完善是我国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指导下,研究刑事合意的发展变化以及具体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司法习惯是一种普遍的司法现象,法律理解和操作上的习惯成为司法职业者实际遵循的规则。正确的刑事司法习惯一般对司法活动具有稳定性、司法行为结果的可预见性、司法处理方式和结果的一致性、减轻司法负担等几方面功能。然而,在我国存在大量与法律冲突,或表面上合符法律的规定实质上违背了立法原意,或虽符合法理但法律又无相关规定的背离或超越法律的错误和瑕疵习惯。纠正错误或瑕疵习惯需要采取建立完善相应制度,培养和树立法治观念,创造条件改善刑事司法环境,形成职业法律家群体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期“风云大讲堂”推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司法保障”和“该不该对腐败群体分类”两大话题。和谐的本质是发展中的平衡,法治社会中,司法如何保障这种平衡?在构建和谐社会、打击预防腐败时,我们在腐败群体上不分类的作法是否妥贴?本栏目今后将每期推出两个话题,欢迎专家、学者“坐堂”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