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政治法律   15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发现的《史记正义》佚表明:《博物志》的资料是推考司马迁生年的唯一原始资料,也是司马贞、张守节共同依据的史料。据此推算,司马迁只能是生于武帝建元六年而不可能是景帝中元五年。由此推考,《游侠列传》等五篇赞语中的“太史公”应是司马谈而不是司马迁,这些篇目的写作应自司马谈始。  相似文献   
2.
<左传>文辞古奥,义蕴深微.由于时代悬隔,虽经历代训释,疑义犹夥.本义湮没,通假不明,指代不清,诸般情形,在在多有.本文就襄公时期若干训诂问题予以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所见书新考赵生群《史记》不立《艺文志》,作者见过哪些书,没有系统资料可供查考,这给探求其史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建国以后,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成绩斐然。①笔者在翻阅《史记》和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问题还可以提出来继续探讨。一、《孙子兵法》《...  相似文献   
4.
《史记》体例,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历史眼光。太史公撰《史记》的本旨,在于通古今之变,求治国之道,《史记》五体均是为这一总目标服务的。某人入本纪,某人列世家,某人载列传,都是根据人物对历史演进,国家盛衰所起作用的大小来决定取舍的,而与作者的褒贬倾向无关。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春秋以前的许多重要诗篇,但它还不能完全反映出那个时代诗歌创作的面貌:《诗经》时代的诗作远不止三百五篇。基于此点,这里根据一己对这一时期逸诗的粗浅了解,略陈管见,总为三题,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太史公是官名,司马迁出仕是由于父亲的保举;司马迁与李陵交往始于太初二年之前,司马迁遭祸是因为武帝的私欲、多疑和喜怒无常;征和二年,《史记》已基本完成;《史记》他作主要集中在司马迁受刑以后的七八年间,作始终坚持作史“至太初而讫”。  相似文献   
7.
太史公是官名,还是尊称?司马谈父子相继为太史公,证明了太史公是一个世袭的官职。司马迁的出仕是由于其父司马谈的保举,说明太史公地位较高,有别于后世的太史令。《史记》和《报任安书》都自称“太史公”,说明司马迁终于太史公之职。  相似文献   
8.
司马谈作史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贞说:“《史记》者,汉太史司马迁父子之所述也。”(《史记索隐》序) 司马贞的话,完全符合《史记》创作的实际情况。这就是说:《史记》之作,自司马谈始。《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谈临死对司马迁的话道:“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谈既念念不忘《史记》的创作,把它看作是自己毕生的事业,而《史记》的规模又是如此宏大,那么,直到他逝世前还没有动笔,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而从司马  相似文献   
9.
本文继《<史记>体例平议》(上)之后,选择了若干具有典型意义,且颇有争议的篇目作了具体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太史公撰《史记》的本旨,在于通古今之变。本纪、世家、列传三类人物传记在体例上的安排各有其标准、要求,与名号无关,也与作者的褒贬倾向无关。  相似文献   
10.
《史记》记事以太初为下限,作者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太史公自序》等篇中曾反复交代和强调。但在今本《史记》中,却有少数篇什记事超出太初断限。太初以后的一些事件,究竟是作者附记,还是后人增窜?目前学术界意见尚不一致。梁玉绳、泷川资言等人依据作者自己申明的断限,并加以具体考订,将太初以后的内容定为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