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颌窦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容易复发.笔者对93例上颌窦炎患者采用综合保守治疗,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胃类癌3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87至2007年期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33例胃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Ⅰ型类癌8例,Ⅲ型类癌25例.病变位于胃体10例,胃底贲门18例,胃窦5例.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全组共31例行手术治疗,1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1例行肝转移灶放疗.2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173个月.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2%、47.1%和25.0%.其中Ⅰ型患者全部存活.Ⅲ型患者中9例死亡,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30.8%和18.2%.结论 胃镜是早期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免疫组化有助于提高类癌的诊断率.胃类癌的治疗以及预后与准确的分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残率的疾病,尽管通过各项脑卒中的研究对卒中后病理生理机制和继发性损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拟对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轴索重塑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期对将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对酒精性脂肪肝(AFLD)斑马鱼模型的保肝功效。方法 选取黑色素等位基因突变型(albino)品系斑马鱼,分别水溶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500、1 000、2 000、4 000、8 000 μmol/L,同时设置对照组和模型组,除对照组外,利用2%无水乙醇诱导斑马鱼32 h建立AFLD模型,观察记录斑马鱼的死亡情况及表型,确定还原型谷胱甘肽片的最大耐受浓度(MTC)。黑色素等位基因突变型(albino)品系斑马鱼分别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500、1 000、2 000 μmol/L和阳性对照药RU-21 100 μg/mL,同时设置对照组和模型组,除对照组外建立AFLD模型,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斑马鱼肝脏脂肪染色强度(S),计算还原型谷胱甘肽片的保肝功效;H&E染色观察斑马鱼肝脏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IL)-6、高迁移率族蛋白1b(HMGB-1b)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表达。结果 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对AFLD模型斑马鱼的MTC为2 000 μmol/L。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显著增加(P<0.001);与模型组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片1 000、2 000 μmol/L组和RU-21组S显著降低(P<0.01、0.001);还原型谷胱甘肽片500、1 000、2 000 μmol/L和RU-21 100 μg/mL组保肝功效分别为14%、32%、71%和48%。还原型谷胱甘肽片2 000 μmol/L组肝细胞结构正常,脂肪空泡较模型组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6、HMGB-1b和TNF-α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片500、1 000、2 000 μmol/L组IL-6、HMGB-1b和TNF-α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0.001)。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对AFLD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其机制与下调IL-6、HMGB-1b和TNF-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并肠坏死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并肠坏死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病理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肠系膜静脉血栓并肠坏死临床上较为少见,早期症状不明显,确诊较为困难,后期病情危重,不采取外科干预死亡率较高。术后合理运用抗凝药物治疗。结论:肠系膜静脉血栓并肠坏死症状无特异性,容易误诊。后期病情凶险,适时外科干预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陕西省汉中地区妇女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亚型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反向点杂交法对HPV感染进行分型检测。结果 汉中地区妇女人群HPV感染率为29.86%,高危、低危、高低危感染率分别为26.79%、1.57%和1.49%。高危单一和多重感染分别占总人群的21.08%和5.71%。在≤ 20岁和>60岁年龄组均有较高感染率,在>21岁各组中随年龄增长感染率逐步升高。高危型感染率在51~岁年龄组为最高。总体和单一常见亚型为16、58、52、53、33、39型,分别占总体感染73.25%和79.71%,16亚型分别占27.11%和34.41%;多重常见亚型为16、52、58、53、39和33型,占多重感染的64.75%,16亚型占17.51%。单一占总感染的75.66%,高危单一占70.59%;多重占总感染的24.34%,高危多重占24.13%。在多重感染中以二重高危感染最为多见,占多重感染的72.50%。结论 汉中地区妇女人群HPV感染率较高,其常见高危亚型为16,58,52,53,33,39型,低危型为6和43型。不同年龄段的亚型分布各有不同。HPV总体感染、高危、低危和高低危混合感染率在不同年龄段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老年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90例老年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9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随访率87.0%.其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9.7%、50.6%和32.9%;1、3、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5.9%、49.4%和32.9%.单因素分析影响老年胃间质瘤术后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因素均为:肿瘤大小、肿瘤坏死、核分裂象和NIH危险度分级标准.结论 老年胃间质瘤患者总体预后欠佳.肿瘤大小、肿瘤坏死、核分裂像和NIH危险度分级标准是影响老年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并对ICC的外科治疗方式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病理证实为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43例[CC患者中,40例行肝切除术,2例在剖腹探查时行无水酒精注射,1例仅行剖腹探查.采用单因素和Cox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43例患者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4.4%、30.9%和25.8%.40例行肝切除患者的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4.7%、33.3%和2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癌胚抗原(CEA)水平和TNM分期与ICC患者的术后生存显著相关(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肿瘤直径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CEA水平和TNM分期是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对ICC患者应选择行根治性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血栓形成是血管损伤后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激活导致凝血的过程,研究表明凝血和炎 症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涉及血液级联系统、免疫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血小板、组 织因子、凝血酶、接触激活系统、补体系统在促进血栓形成过程启动促炎反应,纤溶酶原激活系统 在激活纤溶的同时促进与血栓形成有关的炎症过程,这些综合因素最终导致血栓-炎症的产生。本 文就凝血与免疫的关系及其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作简要的阐述,旨在为今后研究炎症和血栓性疾病 的治疗靶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用异搏定终止 PSVT 过程中进行了用药前后临床电生理的观察.结果表明:1.21例 PSVT 用异搏定后全部终止发作,有效率达100%;2.异搏定对房室结传导径路前向传导不应期和传导速度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是其终止室上速的基础;3.静注异搏定后,可引起血压下降,但对心动过速患者,用异搏定终止心动过速后,血压可较心动过速时反而有轻度回升.示心动过速时血压偏低者不属异搏定禁忌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