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细胞周期的异常调控导致细胞过度增殖是人类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已发现CDK 6 和CDK 4 是细胞周期的重要调控因子,促进细胞周期正向进行,且在人类大多数肿瘤中过度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最近,研究证实以CDK 4/ 6 为靶点的肿瘤治疗有广泛前景。但是对于CDK 6 过度激活导致肿瘤发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了解CDK 4/ 6 在细胞周期调控通路、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在不同类型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对深入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有重大意义。本文拟对CDK 6 的结构、生物学功能、促进肿瘤的相关机制,以及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前期探索了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组织表达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发现它与肿瘤分期存在正相关性,进一步分组研究其预后意义及与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122例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初治原发NSCLC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及随访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L1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模型进行PD-L1表达的预后分析,Spearman检验分析PD-L1表达与SUVmax的相关性。  结果  早期NSCLC患者中,PD-L1(HR=4.518,95%CI:1.176-17.352,P=0.028)和肿瘤最大径(HR=1.404,95%CI:1.020-1.933,P=0.037)影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是OS的独立预后因子,性别、年龄、病理类型、CEA水平和SUVmax分组对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NSCLC患者中,性别、病理类型、肿瘤最大径和SUVmax分组是OS的影响因素,年龄、CEA水平、PD-L1表达水平不是OS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中,PD-L1表达与SUVmax水平无相关性。  结论  PD-L1表达是早期NSCLC患者独立预后因子,尚不能成为分期较晚患者的预后因素。PD-L1表达与原发灶SUVmax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肿瘤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中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手段,包括主动免疫治疗、过继细胞转移治疗和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CD200作为一种免疫耐受信号分子,在维持机体自身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免疫检查点CD200及其受体CD200R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且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及患者预后不良相关,此外CD200/CD200R过度激活在抑制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展现了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力。本文就CD200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前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IP(伊立替康联合奈达铂)及CAO(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瑞滨)方案在二线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临床选择二线治疗方案提供潜在可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二线治疗使用IP或CAO方案化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56例,评估两种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入组的56例患者中46例患者可评价近期疗效,IP组客观缓解率为24.1%,CAO组为23.5%(P =1.000),IP组疾病控制率为58.6%,CAO组为29.4%(P =0.056);IP组中位PFS(无进展生存期)为3.0个月,CAO组中位PFS为2.6个月,两组中位OS(总生存期)分别为6.8个月和7.1个月,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生存时间进行Cox分析显示接受二线治疗前PS评分(P =0.032)、二线治疗前接受胸部放疗(P =0.034)是接受二线治疗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两组的安全性分析显示IP组的腹泻发生率高于CAO组(P =0.034)。结论:在复发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中,IP方案与CAO方案效果相当,IP方案腹泻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p53凋亡刺激蛋白抑制剂(inhibitor of apoptosis-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iASPP)属于ASPP家族成员,其与p53结合,抑制p53靶基因的转录活性,抑制细胞凋亡,与肿瘤形成相关。先前该研究所在课题组发现了iASPP的一个新亚型iASPP剪切变异体(iASPP splice variant,iASPP-SV),其是包含407个氨基酸残基的核蛋白,能与p53结合、抑制p53的转录活性,但是其与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还不清楚。因此,该研究旨在探讨iASPP-SV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5’-基因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ifcation of cDNA ends,RACE)方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iASPP-SV mRNA的5’末端序列。将pFLAG-iASPP-SV和pFLAG-iASPP(828)分别转染HEK 293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EK293细胞及8种人类肿瘤细胞iASPP-SV的表达情况。建立稳定表达FLAG-iASPP-SV和FLAG-iASPP(828)的NIH 3T3细胞系,细胞增殖分析、克隆形成实验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iASPP-SV、iASPP(828)是否促进细胞增殖、是否是癌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lf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ve,RTFQ-PCR)的方法检测原发性乳腺癌iASPP-SV和iASPP(828) mRNA表达水平,确定人乳腺癌中iASPP-SV是否上调。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iASPP-SV、iASPP(828)、p53与NF-κB/p65的关系。结果:5’-RACE方法显示,MCF-7细胞中的iASPP-SV由RAI序列(DQ986418.1)编码。Western blot实验显示,多种人类肿瘤细胞系表达内源性iASPP-SV。细胞增殖分析、克隆形成实验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证实iASPP-SV与iASPP(828)能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是癌基因。RTFQ-PCR实验显示,p53野生型乳腺癌组织iASPP-SV表达水平的中位值比p53突变型显著升高。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iASPP-SV、iASPP(828)能抑制NF-κB/p65转录,因此iASPP可能是双功能蛋白。结论:iASPP-SV可能作为乳腺癌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配体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22例NSCLC初治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PD-1和CD3+T细胞表达情况,采用x2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D-L1表达在临床因素中分布差异性,用Person检验和Spearman检验分析PD-L1表达与EGFR基因型、CD3+T细胞数量及淋巴细胞PD-1表达的相关性,以及原发灶与淋巴结PD-L1表达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表达百分比中位值1.5%(0~93.2%),PD-L1表达在TNM分期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 =0.003),与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273,P=0.002),与性别、年龄、有无吸烟史、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CEA水平分布无显著相关(P >0.05);PD-L1表达水平与CD3+T细胞数量、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D-L1表达阴性、低表达和高表达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亦无显著相关(P >0.05);48例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原发灶与相应转移淋巴结肿瘤细胞PD-L1表达水平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NSCLC患者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表达在TNM分期分布上有差异,与CD3+T细胞数量、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EGFR基因突变情况无相关性;原发灶与相应转移淋巴结之间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亦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