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EB病毒包膜糖蛋白gp350全长序列及其与3个补体片段C3d串联基因在人体真核细胞中表达的载体,并进行其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方法将gp350基因序列分别与经BglⅡ和BamHⅠ双酶切的真核表达载体pSG.SS.YL和pSG.SS.C3d3.YL连接,转化后挑取阳性克隆进行PCR、酶切鉴定并测序;将重组载体利用脂质体法分别转染人类Hela细胞培养16~24 h后,用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测gp350蛋白和gp350-C3d3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含gp350全长基因序列的载体pSG.SS.gp350.YL和pSG.SS.gp350.C3d3.YL,并能够转染人类Hela细胞;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blot蛋白检测转染组均能常规水平表达,对照组则无该蛋白表达,但两转染组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构建成功含有gp350的2个真核表达质粒并能够在人体细胞中表达相应蛋白,为下一步进行检测功能性试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NF-α和IFN-γ对小鼠胰岛β细胞株NIT-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MTT法检测TNF-α和IFN-γ单独或联合作用对NIT-1细胞活力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NIT-1细胞形态变化,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形态的变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8,-3和PARP的活化。结果:TNF-α联合IFN-γ处理明显抑制了NIT-1细胞的活力,诱导了细胞的凋亡,促进了凋亡蛋白Caspase-8,-3和PARP的活性。结论:TNF-α通过细胞凋亡的死亡受体途径信号传递促进了IFN-γ诱导的NIT-1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脐尿管癌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07年收治的5例脐尿管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重点探讨脐尿管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式及预后因素。结果5例患者中4例行扩大性膀胱部分切除,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1例患者术后6个月死于多处转移,4例患者未出现肿瘤复发并生存至今。结论脐尿管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早期尽可能彻底的扩大性膀胱部分切除术可以达到长期无病生存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LIGHT-HVEM/LTbR信号通路缺陷对T细胞应答的影响。方法以LIGHTKO小鼠为动物模型,制备脾脏单细胞悬液,加入抗CD3mAb和抗CD28mAb刺激。通过3H-TdR掺入法检测了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和FACS分别检测了细胞培养上清和胞内IFN-gamma和IL-10的水平,并探讨了这些细胞对外源性rIL-2的反应性。结果与野生型的C57BL/6小鼠相比,LIGHTKO小鼠的脾细胞表现为低下的增殖活性(P<0.05);细胞培养上清中Th1细胞因子IFN-gamma的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ELISA结果一致,FACS胞内染色结果表明,IFN-gamma阳性T细胞的百分率显著下降,而LIGHTKO小鼠脾细胞IL-10的产生却显著高于野生型的对照小鼠(P<0.01)。进一步的研究表明LIGHTKO小鼠这种缺陷的IFN-gamma产生主要与CD8+T细胞亚群有关,而CD4+T细胞亚群IFN-gamma的产生是正常的。外源性rIL-2的加入可使LIGHTKO小鼠T细胞恢复正常的增殖能力和IFN-gamma的产生。结论 LIGHT-HVEM/LTbR信号通路缺陷导致T细胞的失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施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49例,男25例,女24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3.4岁。肿瘤位于右侧26例,肿瘤位于左侧23例,肿瘤位于两侧2例。结果 2例患者手术中转开放手术,47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为34~176 min,平均72.3 min。术中出血10~430 ml、平均36 ml,患者平均住院时间6.8 d。结论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是治疗肾上腺疾病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血清肿瘤标志物CK20、CD105和CD146的表达,探讨CK20、CD105和CD146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微转移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K20及CD105/CD146的表达情况。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及CD105/CD146的阳性表达率及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CK20及CD105/CD146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相关性及联合检测的意义。结果CK20和CD105/CD146在膀胱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0%和48.0%,其表达与肿瘤分期、病理分级、有无远处转移、肿瘤直径、病灶数量等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患者中有10例同时出现CK20及CD105/CD146阳性表达,两者的表达有相关性(χ2=4.276,r=0.281,P〈0.05)。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CK20相比,阳性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CD105/CD146相比,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但阳性率仍有提高。结论CK20及CD105/CD146对于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微转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联合检测CK20及CD105/CD146与单项检测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CK20及CD105/CD146可以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微转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5a/C5aR通路在对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major,L.major)易感的BALB/c小鼠免疫病理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方法以C5aR KO小鼠(BALB/c背景)为模型,观察比较了WT和C5aR KO的BALB/c小鼠在L.major感染后的病变情况,有限稀释法检测了各组感染小鼠体内寄生虫的负荷,并进一步通过FACS检测了相关细胞因子如IL-17和IL-4的产生,来探讨C5a/C5aR通路在L.major易感型BALB/c小鼠免疫病理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结果相比WT小鼠,C5aRKO小鼠感染L.major后的病变程度明显减轻(P<0.05),体内寄生虫负荷也显著降低(6.952±0.398vs 4.340±0.434,P<0.01);同时,FACS胞内染色结果表明CD4+IL-4+T细胞亚群百分比显著降低(0.960 0±0.148 3 vs0.314 0±0.042 6,P<0.01),但CD3+IL-17+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0.792 0±0.051 3 vs 0.858 0±0.084 5,P=0.522 3)。结论 C5a/C5aR通路通过调节Th2细胞关键细胞因子IL-4的产生,在L.major易感小鼠的免疫病理发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甲壳低聚糖(COS)对2型糖尿大鼠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试验大鼠经腹腔注射STZ 2周后,挑选葡萄糖耐量异常者继续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同时试验组用COS灌胃给药。分别在第0、4、8、12周剪尾取血测定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第16周末,股动脉取血,分离胰腺并固定做HE染色和胰岛原位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COS组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胰岛β细胞凋亡比例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甲壳低聚糖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脐尿管型膀胱黏液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原发性非脐尿管型膀胱黏液腺癌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62(55~78)岁.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8例,其中黏液血尿4例;体检发现1例.B超及CT检查均提示膀胱占位性病变;膀胱镜检发现膀胱肿物9例,取活检5例.病理报告均为膀胱黏液腺癌.肿瘤直径平均3.1(1.9~4.7)cm.手术治疗8例,其中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膀胱全切加尿流改道3例,TURBt 1例.TURBt 1例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再行膀胱全切加尿流改道.1例体弱患者未手术.结果 9例病理报告均为原发性非脐尿管型膀胱黏液腺癌,病理分期T_(2a)5例、T_(2b) 2例、T_(3a)2例.病理分级高分化5例、中分化4例.9例平均随访16.5(3~60)个月.术后1年内死亡4例,1例未手术者随访4个月死于心功能衰竭;1例行TURBt患者,再行根治术术后3个月死于肺转移;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者分别于术后9、11个月死于肿瘤转移.其余5例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原发性非脐尿管型膀胱黏液腺癌少见,预后差.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对复发或转移患者,配合放疗或化疗等综合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继发于结直肠的膀胱转移性腺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总结2004年6月~2012年3月我们共收治的11例继发于结直肠的膀胱转移性腺癌的诊治结果。原发癌包括:直肠癌6例,乙状结肠癌4例,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多发癌1例。其中8例原发癌术后出现膀胱转移时间为6~50个月,平均20个月;3例同时发现原发病变及膀胱转移病变。结果:10例患者接受随访,1例失访,随访时间为1~42个月,平均18.7个月。死于全身多发转移6例,从发现膀胱转移癌到死亡间隔时间为6~28个月,平均17.2个月,其余4例均仍在随访中。结论:继发于结直肠的膀胱转移性腺癌少见,预后差。早期诊断困难,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原发性膀胱腺癌和继发于结直肠的膀胱转移性腺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