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5篇
医药卫生   77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是抗原蛋白中经抗原提呈细胞(APCs)处理,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并共同被T细胞抗原受体(TCR)特异性识别从而诱导相应的CTL克隆产生免疫应答的短肽.  相似文献   
2.
背景:微卫星不稳是一种重要的基因改变方式,在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发生是由于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缺陷所致。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在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中的作用已有报道,但在散发性大肠癌的作用尚缺乏深入的研究。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微卫星不稳的关系。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科。材料:76例大肠癌及相应正常组织均为2001-01/2003-12西南医院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家族史,并未接受过放疗和化疗,对实验知情同意。方法:采用二维DNA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hMLH1突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不稳。主要观察指标:①大肠癌hMLH1突变及微卫星不稳检出率。②微卫星不稳与hMIH1突变的关系。结果:①76例大肠癌中检出hMLH1基因突变8例,突变率为10.5%,检出微卫星不稳20例,检出率为26.3%。右侧大肠癌hMLH1突变和微卫星不稳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左侧大肠癌(6/26比2/50,x^2=4.739,P=0.029;11/26比9/50,x^2=5.212,P=0.022),hMLH1突变和微卫星不稳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②将微卫星不稳分为高频率微卫星不稳(≥2个位点)10例、低频率微卫星不稳(仅为1个位点)10例和微卫星不稳阴性56例3组,8例hMLH1基因突变均发生于高频率微卫星不稳组,而低频率微卫星不稳和微卫星不稳阴性组未见有突变者。结论:hMLH1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多发生于右侧大肠癌,hMLH1突变与高频率微卫星不稳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析了Barrett食管(BE)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介绍了BE癌变的相关因素和预防监测措施,对有关防治工作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它可通过化生→异型增生→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AC)的发生.近20多年来,由于BE发病率的增高,导致了西方国家AC发病率的迅速增高,使得AC成为目前西方国家食管肿瘤中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文献报道大约5%~10%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会发展成BE,每年大约有0.5%~1.0%的BE患者可发展成AC,BE发生AC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30~125倍[1].因此,BE和GERD作为AC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远端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是食管腺癌的重要癌前病变。Barrett食管的组织起源尚无定论,最近研究提示:①起源于残存的胚胎食管柱状细胞;②起源于胃底黏膜上皮干细胞;③起源于食管的干细胞;④起源于骨髓干细胞;⑤与种系突变有关。多种细胞因子和调控信号网络参与了BE的发生发展。阐明Barrett食管的组织起源及发生机制,对食管腺癌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亚硒酸钠对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所致胃粘膜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观察了亚硒酸钠对MNNG所致胃粘膜细胞非程序DNA合成(UDS)、脂质过氧化物(LPO)和rasP21表达的影响.结果胃粘膜细胞先用10μmol/L或1μmol/L亚硒酸钠预处理4h,再给MNNG组细胞的非程序DNA合成水平(cpm/×10-6min-1,1166±156或1566±187vs1838±205,P<001~005),脂质过氧化物(20d,μmol/L,45±06或47±06vs74±07,P<001)和rasP21蛋白含量(20d,A,068±008或086±007vs108±011,P<001~005)均显著低于MNNG组.结论一定剂量亚硒酸钠对MNNG诱导的胃粘膜细胞损伤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胃癌组织中金属蛋白酶类基因的过度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组织金属蛋白酶家族成员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原位杂交(cDNAmRNA)技术对41例人胃癌17例癌旁组织中的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MTMMP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结果MMP2及MTMMP蛋白在胃癌及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731%(30/41),658%(27/41)和225%(4/17),411%(7/17).胃癌及癌旁组织MMP2,MMP9及MMPMTmRNA阳性率分别为707%(29/41),512%(21/41),560%(23/41)和235%(4/17),235%(4/17),352%(6/17).一致性检验显示基因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验结果的关系密切(P<005).结论MMPs基因的过度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MMPs的免疫组化是检测胃癌组织侵袭、转移倾向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干扰增加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肝癌HepG2和SMMC 7721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膜联蛋白V/碘化丙锭染色的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Procaspase-8、9、-3及Bax、Bcl-2和hTERT表达;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和端粒数量和长度测定法检测端粒酶活陛和端粒长度。结果hTERT干扰显著增加TRAIL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100 ng/ml TRAIL作用24 h后,HepG2细胞凋亡率由5.53%增加至10.35%;SMMC 7721细胞凋亡率由14.73%增加至77.24%。hTERT干扰明显增加Procaspase-8、-9和Bcl-2表达,显著降低Bax表达,明显促进TRAIL作用后Procaspase-8、-9、-3活化,并且hTERT干扰后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端粒长度明显缩短,然而对照细胞与未转染细胞相比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hTERT干扰明显增加TRAIL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rocaspase-8、-9表达增加,端粒酶活性降低和端粒长度缩短有关,而与Bcl-2和Bax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20岁.因"持续性中上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纳差1周"于2005年9月28日入住我科.患者入院前2周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颊部暗红色蝶形红斑,偶伴四肢关节疼痛.入院前1周饮用可乐后出现中上腹部疼痛、腹泻,伴有恶心,呕吐数次.疼痛呈持续性,逐渐加剧,无腰背部放射痛,大便为黄色稀水样,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纳差、乏力,无畏寒发热,无黄疸及黑便.CT提示有急性胰腺炎可能,伴腹腔积液及两侧少许胸水.腹部平片提示小肠肠腔少量积气,未见明显液平面.血淀粉酶66 U/ L,尿淀粉酶 > 1 000 U/L,曾按急性胃肠炎治疗,疗效不佳.入院5 d前查WBC 20 × 109/L,N 90%,血淀粉酶801 IU/L,尿淀粉酶1 305 U/L,血补体C3、C4明显降低.CT提示胰腺炎、腹水、双侧胸腔积液伴右侧胸膜增厚.B超提示大量腹水.血气分析:PO2 67.3 mmHg,pH 7.497,HCO3 34.6 mmol/L.初步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急性胰腺炎.给予甲强龙(80 mg/d)、生长抑素、奥美拉唑、左克等治疗,症状一度缓解.后患者病情突然加重,腹胀、腹痛加剧,频繁恶心、呕吐,呕吐物为绿色胆汁样液体,伴烦躁不安,晕厥2次.B超提示腹水较前增加.给予对症处理后神志转清,但腹胀进行性加重,伴尿少,为进一步诊治而转入我院.追问病史,患者3个月前曾出现双髋关节轻度肿胀,伴有酸痛、无力,但未经处理.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