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7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于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寻求快速、经济地从外周血中提取高产量、高纯度的DNA的试剂盒及切实有效的实验方案.方法应用PUREGENE DNA提取试剂盒(Gentra Systems,Minneapolis,MN,USA)快速提取全血DNA的3种推荐实验方案.结果与结论通过应用3种推荐实验方案,对600人份全血DNA的提取,讨论并总结了所推荐的3ml实验方案减半为最佳高效、快速、经济方案.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诸多因素。目前研究认为该病是由环境因素和基因易感性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基因病。外环境致敏物质是哮喘发生的诱因。谷胱苷肽S-转移酶是机体重要的Ⅱ相代谢解毒酶,  相似文献   
3.
目的DNA修复系统基因在维持基因组整体性及预防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碱基切除修复是DNA修复途径之一,主要切除DNA分子的小型损伤.XRCC1蛋白分子是碱基切除修复途径的重要组成成分.本研究探讨了DNA修复基因XRCC1 Pro206Pro与Gln632Gln单核苷酸多态与肺癌发生风险.方法采用PCR-RFLP分型技术,分析中国东北地区汉族群体中247例肺癌患者与253例正常对照者的XRCC1 Pro206Pro和Gln632Gln多态/单体型与肺癌易感性及其与吸烟之间的关联.肺癌病例与正常对照者在年龄(±3岁)、性别及民族方面相配对.结果XRCC1 Pro206Pro(G)变异等位基因携带者与AA野生等位基因纯合子个体相比较,有1.96倍高的肺癌发生风险(adjusted OR=1.96,95%CI=1.26~3.06,P=0.003)(OR值经吸烟史校正).对于XRCC1 Gln632Gln单一位点研究,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未观察到基因型与吸烟史之间可能的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两个SNPs之间存在强烈的连锁不平衡(D'=0.807,P=3.1e-115),单体型在肺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总体分布有极显著性差异(P=2.25e-06).单体型2(Pro206Pro(A)-Gln632Gln(G)是抗风险性单体型(OR=0.66,95%CI=0.45~0.96,P=0.03),而单体型4(Pro206Pro(G)-Gln632Gln(G)是高风险性单体型(OR=16.09,95%CI=3.89~66.53,P=3.09e-07),这表明了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复杂疾病研究的重要性.结论XRCC1 Pro206Pro等位基因及含其等位基因的单体型可能在肺癌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大气污染的交互作用对哮喘发病的影响,为哮喘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气污染程度不同的重污染区和轻污染区分别选择21和33例哮喘患者;同时分别选择性别相同、年龄相近、居住地区相同的19和34例非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对照组,运用PCR技术进行GSTM1和GSTT1基因型分布检测,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哮喘病例组和对照组GSTM1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构成比分别为33.3%,66.7%和47.2%,5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TT1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构成比分别为46.3%、53.7%和47.2%、5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气污染相对较轻的情况下,GSTM1基因呈突变型的人群哮喘发病危险性是野生型基因携带者的2.667倍;暴露于大气重污染环境中的GSTM1基因呈野生型的人群哮喘发病危险是暴露于大气轻污染环境中GSTM1基因呈野生型的人群的2.125倍;既暴露于大气重污染环境中,而GSTM1基因又呈突变型的人群哮喘发病危险是暴露大气轻污染环境中GSTM1基因呈野生型的人群的2.061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尚未发现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和大气污染的交互作用对哮喘发病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气混合污染物对大鼠肺组织CC16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大气污染物对大鼠肺组织CC16、TNF-α和IL-6的mRNA表达影响。方法用日本产低流量PM10空气采样器采集PM10颗粒物,采样滤膜用生理盐水超声震荡洗脱,混悬液定容为15mg/ml。48只体重为200~240g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分别气管注入15mg/ml PM10的生理盐水混悬液1ml,对照组大鼠注入1ml生理盐水。次日,实验组大鼠静态吸入浓度分别为15、12、400mg/m3的SO2、NO2、CO空气混合气,每天吸入2h,对照组吸入正常空气。于吸入气体污染物1天、7天和30天后次日分别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取肺组织,采用RT-PCR方法测定TNF-α、IL-6和CC16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肺和BALF中CC16的水平。结果吸入大气污染物组在吸入后1天和7天其肺组织CC16 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因子TNF-α和IL-6 mRNA表达增强,高于对照组,并于染毒初期即染毒第1天和第7天增高明显,染毒第30天,又呈下降趋势。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实验组大鼠肺组织CC16表达水平在染毒后1天,7天时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30天时低于对照组。BALF中CC16表现为1天和7天时显著低于对照和30天组。结论大气污染物作用于大鼠呼吸系统后,大鼠肺组织和BALFCC16表达量下降,TNF-α和IL-6 mRNA表达增强,并且在污染物作用早期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6.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近况,综述了经皮给药制剂在新型高分子辅料、新促渗剂、促渗新方法和技术、新剂型开发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总结和评价了国内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现存的问题,以期为我国经皮给药制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和小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3例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正常组织中MRP1和CD34表达进行检测,将结果与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MRP1在大肠癌及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1%和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29,P<0.01).MRP1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均无关.CD34在大肠癌及正常组织的表达分别为(35.63±12.23) MVD/HP和(6.12 ±0.97) MVD/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65,P<0.01).CD34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生长部位均无关,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均有关(均P<0.05).结论 MRP1和CD34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MRP1可能与原发性多药耐药性有关,CD34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联合检测可为大肠癌的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背景:腰椎退变导致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患者单纯椎管减压难以获得长期疗效,因为单纯减压被视为一种医源性的腰椎失稳,从而加重腰椎畸形,选用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减压植骨融合治疗此类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目的:评价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2年11月手术治疗的18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48-80岁,平均62.2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为28.6°,均采用后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 结果与结论:18例均得到满意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植入后平均矫正角度为13.7°(6.0°-28.4°),无内固定失败及感染病例。提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注射剂的灭菌效果对其质量的影响很大,且不同的灭菌器对高压灭菌的安全性影响极大.现以本院制剂室大量生产的5%葡萄糖注射液高压灭菌后的质量为指标,考察两种不同类型高压灭菌器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纳米脂质载体是新型的基于脂质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脂质载体的固有优势,也改善了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低、药物泄露、稳定性差等问题。因其对难溶性药物良好的溶解度以及良好的体内生理相容性,作为口服药物载体具有很大的潜力。本文阐述了纳米脂质载体中组分的存在形式及检测手段;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方法以及胃肠道吸收机制;结合实例综述了纳米脂质载体在口服给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