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拔罐是中医外治疾病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它以罐为器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穴位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其既是一种治病手段,也是一种常用的养生保健方法。  相似文献   
2.
33个单穴主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对单穴的主治作用进行科学的验证,为单穴主治作用的确定提供临床依据.在52项研究中,有40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11项研究显示2组疗效相当;1项研究显示针刺观察组疗效不如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观察周期内,针灸单穴治疗病症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灸治疗痛经取穴规律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索25部针灸古代文献及1992年至2007年CNK1期刊数据库的185篇针灸治疗痛经的现代文献,统计归纳出针灸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以期利于临床治疗痛经的规范用穴.  相似文献   
4.
以黄石屏为代表的黄氏金针流派以武术为基础,以金质毫针为工具,以针灸并重为原则,以长针透穴为特色.该流派经历了三代传承,曾在医坛一枝独秀,蜚声海内外,为我国的针灸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历史的推演,针灸学的传承方式以及针灸器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黄石屏一脉的金针流派也渐渐淡出了针灸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5.
为达到整体拉伸人体筋膜、调整筋膜系统生物力学平衡、促进筋膜正常生理功能恢复的目的,设计了一种新型筋膜拉伸罐.其由两个及以上硅胶罐和连接罐之间的弹性拉伸带组成,硅胶罐体底面设有环形排气槽,可增加罐体对皮肤的吸附能力;同时在每个硅胶罐顶端凹槽中安放可取出的磁体,以起到辅助镇痛的作用.此器具适用于经筋失衡的急、慢性筋骨病的防...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周期性发生于月经期的痉挛性疼痛。西医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病一般开始于在排卵周期建立之后的青春期,其产生机制主要是由于血液中前列腺素的增加,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并造成缺血而产生疼痛[1]。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与分析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1915年至2013年7月 CNKI 期刊数据库及1990年至2013年7月万方数据库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随机对照(RCT)文献,对所用腧穴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07篇,涉及84个腧穴,使用总频次1154次,其中风池171次、颈夹脊149次、百会110次;涉及主穴63个,使用频次848次,以风池164次频次最高;配穴60个,使用频次306次,以足三里23次频次最高。十四经脉腧穴均有涉及,其中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选用最多,为14个;而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足少阳胆经,总使用频次233次。主穴重视局部腧穴,配穴以远端腧穴为主,五输穴、原穴、络穴、交会穴、下合穴等特定穴运用广泛。结论循经局部取穴是针灸治疗 CSA的重要方法,配穴远端取穴是针灸治疗不同中医证型 CSA 患者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中重度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方法:以中重度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平时、痛经及证型分布情况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63例被调查者中,有69.94%平时较怕冷,57.06%易手脚冰冷,77.30%喜热饮热食,83.44%每周运动少于3次。78.53%、64.42%的患者因吃冰品冷饮或用冷水洗衣服引起或加重腹痛,66.26%、74.23%因吃热食热饮或热敷腹部缓解腹痛。腹痛时69.33%的患者排便次数增加且大便变稀软;61.35%、56.44%左侧或右侧尺脉沉。68.10%的患者被诊断为寒湿凝滞证。结论:调查发现中重度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为寒邪,病机以外感寒邪而致寒湿凝滞胞宫为主。  相似文献   
9.
<正>拔罐法是以罐为器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穴位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古称"角法"、"吸筒法"与"火罐气"。因其操作简单,使用安全,防治疾病有效,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拔罐不仅仅治疗颈肩腰腿痛等有很好疗效,对内外妇儿相关疾病也有较好效果。但是拔罐方法因使用的罐具不一、操作方法不同及患者病症特点各异,针对不同病症,具体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用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选取的主穴、配穴、综合用穴、特定穴、经络等进行频次统计,对使用频次在80次以上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312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涉及用穴101个,使用总频次3571次。头面部涉及穴位45个,其中地仓穴、颊车穴、阳白穴使用频率较高,四肢涉及穴位共33个,合谷穴频次最高。涉及经脉腧穴以手足阳明经及足少阳胆经为主,涉及腧穴58个,占所用腧穴的57.43%;涉及十类特定穴共63个,占所用腧穴的62.38%,五输穴、原穴、交会穴等使用较广泛。通过统计得出5个有效聚类群:迎香-攒竹、牵正-风池、足三里-太冲、鱼腰-人中-承浆、地仓-阳白-合谷-颊车-翳风。结论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穴以头面部局部取穴与邻近取穴为主,远端取穴与辨证取穴为辅,阳明经腧穴的选取较为广泛,特定穴是针刺处方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穴组的应用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对进一步开展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取穴配伍规律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