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麦思慧  陈治忠 《陕西中医》2006,27(3):377-378
孙思邀是我国初唐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公元581年~682年,陕西省耀县人).生前医疗技术精堪,医德高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被尊称为"药王"、"仙人",也被当时皇帝册封为"真人".所著为<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统称<千金方>.<千金方>共60卷,方剂6000余首,包含内、外、妇、儿、五官、食疗、养生等,用药上除了分为上、中、下三品共365种之外,还记录了相当部分当时民间的土方土药,内容相当丰富,因此,历代医家均甚为推崇,宋·叶梦得<避暑录括>:"妙尽古今方书之要,今通天下言医者,皆以二书为司命".如今也是很多中医学工作者的主要方药参考书.笔者在学习<千金方>过程中对其使用方药思想深有感触,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针刺头部穴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寻找更有效的针灸处方以更好地恢复中风病人偏瘫肢体的功能,用针刺闪穴为主(取颞穴,百会,风府,神庭,头维)治疗中风偏瘫病人,与针刺头针相应区域(取偏瘫对侧头部运动区和感觉区)进行比较,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浆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头穴组37例病人中基本痊愈26例,显效9例,有效2例;头针组(对照组)36例病人中基本痊  相似文献   
3.
中国针灸学会文献研究会筹办的两晋以前针灸学术成就研讨会于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在广州中医学院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86篇,其中选入在大会上宣读和分组讨论的各有23篇。论文内容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①两晋前针灸专著如《内经》、《难经》、《针灸甲乙径》的研究;②两晋前针灸各家的生平、论著、学术观点的研究与探讨;③对两晋前有关经络、输穴、刺灸法方面理论的研究与探讨;④针灸临床的研究。参加会议的有来自14个省市的55名代表,其中包括张吉、李鼎、司徒铃、靳瑞等专家教授11人。更可喜的是有十多位年轻的教师、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为文献研究增添了新生力量。会议期间,文献研究会副理事长及理事靳瑞、李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心因性失眠7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自1990~1997年共收治失眠病人126人,其中明显精神因素造成的心因性失眠者74例,以电针配合梅花针治疗,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74例病人均为门诊病人,男性31人,女性43人;年龄最小16岁,最大63岁;失眠时间最长3年,最短2星期。其中59人...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概况和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彭慧渊  陈治忠 《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54-54,F003,F004
通过对近十余年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及其合并症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治疗选穴、方法与手段方面作一回顾性综述,并提出自已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7.
针灸治疗失眠近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而言。中医亦称之为“不寐”、“目不瞑”或“不得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球约每10~12人中就有1人患失眠。有资料显示,欧美国家中患病率高达35.2%。而且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失眠的患病率仍将继续攀升。  相似文献   
8.
<正> 东汉末期的张仲景及唐朝初期的孙思邈均是中国医学界著名的医学家,但他们在针灸医学方面对灸法等的认识各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引起医学界很大的争论,且对针灸医学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杨继洲针刺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分析明代医家杨继洲的针刺补泻手法。针灸补泻手法的刺激量对针灸的治疗效应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适度的针灸刺激量,才能提高治疗效果。杨继洲提出针刺手法中补泻刺激量的大小有“刺有大小”和“刺有深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内经》、《难经》因时而刺的不同选穴规律,为深入理解和临床广泛应用五输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经》、《难经》篇章中关于五输穴、因时而刺的观点为基础,分析二者的不同选穴规律。结论:《内经》、《难经》都高度强调自然与人体节律在治病中的重要地位,而前者注重疾病变化的不同表现与季节的关系,后者注重五脏与所属季节,以及与相同五行属性的阴经五输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