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以14例PTS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调神醒脑”针法,即以百会、神庭为主穴,四神聪、风池为配穴进行针灸治疗.针刺得气后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每次治疗30 min,每周3次(隔日1次),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结束时,对PTSD患者PTSD临床监测量表(clinician administered PTSD scale,CAP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定;使用Siemens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静息态扫描,以双侧海马作为感兴趣区,进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结果:电针治疗后,患者CAPS、SAS、SD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双侧海马与右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上小叶存在功能连接增强(2.3<Z<4.0,P<0.05),左侧海马旁回和右侧杏仁核的连接被抑制.结论:电针对PTSD的症状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顶叶与海马的联系,抑制海马与海马旁回、杏仁核的功能连接,间接影响其他边缘系统相关脑区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对亲身经历或目击的,日常生活事件和自然灾害在内的,一切引起严重精神创伤的事件所引发的共同的精神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PTSD具有破坏性强、症状多样和高复发率等特点。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战争、重大交通事故、社会暴力事件和社会精神压力等创伤意外的不断增多,PTSD的发病率也不断升高,可造成患者的生理残疾、自杀企图、工作能力丧失、家庭及社会功能的丧失等,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岗  郑成强  刘颖  程泓  周天秀 《光明中医》2013,28(9):1808-1809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转变,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的防治中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对如何在糖尿病的防治中灵活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治未病"思想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1 单味中药动物实验研究在单味中药提取物的动物实验中研究中发现,一些补肾中药具有促性激素样功能,能明显改善体内的激素水平,起到改善卵巢功能和促卵泡发育的作用.菟丝子属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其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为菟丝子黄酮.研究发现菟丝子黄酮对HPO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对于心理应激大鼠,菟丝子黄酮能下调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β-EP,上调腺垂体黄体生成素(LH)水平[1].  相似文献   
5.
邓中甲教授治疗男性少弱精子症引起的不育多采用逍遥散加减化裁,常通过不同的配伍和药物剂量的变化来扩大逍遥散的运用范围,同时注重肝脾肾三脏同调而各有侧重以恢复精子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现阶段治疗方法众多,西医治疗UC主要有灌肠、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等疗法;中医治疗主要有汤剂口服与汤剂灌肠等疗法。其中灌肠疗法具有作用快、效果好、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本文论述了近来西药、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灌肠治疗UC的方剂及药物。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法源远流长,追其源头可至石器时代。细巧的毫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科疾病,而针刺过程中的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原则与核心,而针刺的补泻主要在手法。自《黄帝内经》起,历代医籍对针刺单式补泻均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现对其中主要内容做简单的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8.
前期研究证明:以百会、神阙、涌泉为主穴的"三才益智"灸法能改善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的综合认知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但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艾灸热、光、烟三方面的特性来探讨灸法治疗MCI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进一步完善灸法治疗MCI的理论体系及研究成果,最终指导MCI的中医治疗,也为MCI防治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以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以及多囊卵巢为重要特征。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生育年龄妇女中,PCOS的患病率占5%~10%[1],20~25岁年龄发病率可高达11.06%,发病年龄高峰在20~30岁,约占发病人口总数的85.3%[2]。而中医历代文献无该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