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临床特点及术式选择,提高老年人ACST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52例老年ACST患者临床资料。结果52例中治愈45例,死亡8例,病死率15%。结论早期采取正确的手术方式、及时解除胆管梗阻、充分引流胆汁是治疗ACST的关键,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治愈率,有条件时可选择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手术后最佳的功能锻炼时机。方法:采用新西兰兔制成膝关节创伤模型,然后按功能锻炼时机不同分为术后不固定组(A组);术后固定24 h组(B组);术后固定72 h组(C组)3组,30 d后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观察滑膜上皮细胞以及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生情况。结果:A组膝关节活动范围更大,滑膜上皮细胞光滑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增生均不明显,较B、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动物实验,我们发现:在膝关节手术后,麻醉消退后即刻开始功能锻炼,确能较术后24 h和72 h才开始锻炼在减轻膝关节的粘连,减少关节内瘢痕组织增生,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的功能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苋科植物牛膝是临床应用非常普遍的一味中药,主要含有甾酮类、皂苷类、多糖类等多种化学成分。目前对牛膝的炮制多为酒炙与盐炙,各省炮制方法不尽相同。本文对牛膝的炮制方法、各省炮制规范以及牛膝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整理,以期为牛膝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手术后功能锻炼时机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膝关节手术后最佳的功能锻炼时机。方法:选用C1型股骨远端骨折,胫骨近端骨折和髌骨骨折,按术后功能锻炼时间分为3组,统计术后30 d的膝关节功能。结果:麻醉消退后即刻开始功能锻炼组术后30 d的膝关节功能优良,较B、C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坚强固定的基础上,麻醉消退后即刻开始功能锻炼,确能较术后24 h和72 h才开始锻炼,在减轻膝关节的粘连,减少关节内瘢痕组织增生,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的功能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汪璐  杨纯国  韩文凯  崔亚君  高峰  马海光  隗立国 《中草药》2023,54(12):3999-4011
目的 基于实时景深扩展-大图影像拼接与偏振光显微鉴别技术,对柴胡2个基原品种柴胡Bupleurumchinense或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及4种市场常见混淆品(竹叶柴胡B.marginatum、藏柴胡B.marginatumvar.stenophyllum、锥叶柴胡B. bicaule、大叶柴胡B. longiradiatum)的性状、微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为柴胡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性状鉴别研究采用性状及微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研究采用普通光明场与偏振光暗场对比观察法,结合实时景深扩展成像、大图影像拼接技术,拍摄获取药材组织横切面全息彩色影像图。结果 获取了柴胡及其混淆品的性状及微性状影像数据,首次获取了该类药材横切面显微鉴别普通光及偏振光全息彩色影像数据。对柴胡2个基原品种及其4种混淆品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相比,性状鉴别补充研究了精细微性状鉴别特征,对柴胡药材根或根茎的上、中、下部位横切面进行对比观察,确定了柴胡药材根或根茎上部横切面组织构造最具特征性,为最佳的横切面显微研究部位。结论 可以综合应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整合教学模式"在本科生骨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本科生做为研究对象,依据采取教学模式的不同进行分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整合教学模式"。结果:观察组笔试试卷评分、问卷调查评分和实际操作考核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合教学模式"在本科生骨科教学中应用后,可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学生实践掌握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结束后,配方颗粒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山东省配方颗粒标准制定过程中收到的反馈意见及标准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主要包括药材基原和饮片使用规范性、与生产工艺相关指标的统一、质量控制项目的 修订、特征图谱的结果判定等,提出了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智能制造水平;致力新型标准物质的研究,开发中药配方颗粒对照制剂;构建优质优价体系,基于中药配方颗粒对照制剂进行质量等级评价;推进配方颗粒监管及检验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长效监管机制等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以期让配方颗粒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不同产地的麦冬类药材及其混淆品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为不同产地的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及其混淆品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法、常规显微鉴别法及偏振光显微鉴别法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大型图像拼接及实时景深扩展技术获取全息彩色影像数据,对麦冬的2种道地药材川麦冬、浙麦冬;山麦冬2个基原品种短葶山麦冬Liriope muscari,湖北麦冬L.spicata var. prolifera;及其他常见麦冬类药材混淆品种阔叶山麦冬L.platyphylla、金边阔叶麦冬L.platyphylla var. variegata共32批次药材进行系统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研究。结果 性状鉴别从麦冬类药材及其混淆品外观、质地、长度/直径比例及横断面能将基本区分6种麦冬类药材及其混淆品;横断面显微首次获取全息彩色影像数据,木化部位及草酸钙针晶在偏振光下具有清晰可辨的识别度,麦冬类药材及其混淆品中柱部分中柱比(中柱直径与横断面直径的比值)、石细胞层数、韧皮部束个数、木质部导管层数差异较大;粉末显微草酸钙结晶长度、石细胞璧厚度及内皮层直径具有微小差异。结论 该方法简便易行,能快速鉴别麦冬类药材及其混淆品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指纹图谱、一测多评与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相结合的忍冬藤配方颗粒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利用制备的15批忍冬藤标准汤剂和10批忍冬藤配方颗粒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忍冬藤标准汤剂与配方颗粒中新绿原酸、马钱苷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当药苷、马钱苷6种成分的含量,同时测定忍冬藤饮片中相应成分的含量,计算从饮片到标准汤剂及配方颗粒的转移率。结果 15批忍冬藤标准汤剂和10批配方颗粒(S16~S25)HPLC指纹图谱有16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HCA、PCA、PLS-DA表明,忍冬藤配方颗粒和标准汤剂成分相似。15批忍冬藤标准汤剂(S1~S15)的出膏率为7.80%~14.57%,新绿原酸、马钱苷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当药苷、马钱苷质量分数分别为2.09~8.60、6.91~21.84、2.71~6.83、1.94~8.72、1.51~6.81、10.26~33.88 mg/g,6种成分从饮片到标准汤剂的转移率分别为24.14%~41.75%、40.64%~70.83%、26.48%~44.22%、29.58%~51.97%、28.96%~46.59%、45.73%~84.73%。10批忍冬藤配方颗粒(S16~S25)的出膏率为14.4%~14.8%,6种成分从饮片到配方颗粒的转移率分别为46.16%~47.20%、41.87%~42.26%、39.64%~40.17%、58.20%~59.42%、31.14%~31.26%、84.06%~86.26%,与饮片到标准汤剂的转移率基本一致。结论 建立基于标准汤剂的忍冬藤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标准,以出膏率、指纹图谱的一致性、新绿原酸等6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及转移率等为指标,衡量忍冬藤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的一致性,结果合理可靠,可为忍冬藤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及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多器官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并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腹部闭合性多器官损伤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患者采用B超、X线等方法全面检查后,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施行不同的手术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60例患者中,全部施行手术治疗,其中,肝修补术12例,脾切除8例,脾修补术8例,胃修补7例,十二指肠修补6例,小肠部分切除4例及修补术19例,结肠修补术3例,肠造瘘术3例。60例共治愈58例,治愈率96.7%,死亡2例,l例为胸腹严重复合损伤,术中死于大出血,l例肾破裂合并颅内血肿,术后死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结论临床对腹部闭合性多器官损伤患者应当进行全方面的检查,早期确诊患者的病情后及时施行相应的手术是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的关键,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控制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