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0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应用发泡胶进行体位固定对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1例应用头颈肩热塑膜联合发泡胶进行体位固定的鼻咽癌患者,在Pinnacle计划系统中将空白CT值设置到发泡胶的CT值以下,以确保发泡胶的CT值被计算在内,作为第一组计划(Plan_F)。同时,复制第一组计划并在定位图像上勾画出发泡胶,设置发泡胶的CT值为0,在不改变射野分布、权重及计划跳数的情况下重新计算剂量分布,作为第二组计划(Plan_N)。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结果:对于靶区(GTVnx、GTVnd、GTVrpn、PGTVnx、CTV1、PTV1、CTV2、PTV2)的最小剂量Dmin,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去除发泡胶之后,所测 255组数据中仅有6组数据出现减小(约占2.4%),Dmin、Dmax和Dmean的变化度(%)(X±SD)依次为0.215±0.969、 0.395±0.623和 0.442±0.178,其中除了GTVrpn的Dmin(P=0.727)和Dmax(P=0.142),PGTVnx的Dmin(P=0.623),CTV1 Dmin(P=0.713),CTV2 Dmax(P=0.066),其他评估指标皆显示发泡胶使用组剂量低于去除发泡胶组(P<0.05);而对于周围正常组织(脑干、脊髓、左右晶体、左右视神经和腮腺)的Dmean和Dmax去除发泡胶之后,所测的154组数据中仅有14组数据出现减小(约占9.1%),Dmax和Dmean的变化度(%)(X±SD)依次为0.194±0.192 和0.129±0.128,其中除了左、右晶体的平均剂量Dmean(P值分别为0.123和0.06),其余各项指标同样显示发泡胶使用组剂量低于去除发泡胶组(P<0.05)。结论:发泡胶的使用降低了实际治疗过程中受照部位的剂量,但发泡胶对剂量变化的影响都在目前临床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分析时空针灸灵龟八法用于面瘫急性期患者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选取 60 例面瘫急性期患者,均为东 莞市塘厦医院针灸科门诊在 2015 年 3 月至 2017 年 12 月期间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0 例。对 照组患者行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愈时间、面部运动评分与治疗总 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痊愈时间为(13.57 ± 3.35)d,对照组患者平均痊愈时间为(18.87 ± 3.46)d,观察组痊愈 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 Portmann 评分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明显提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 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6.7 % 高于对照组的 8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采用时空针灸灵龟八法对面瘫 急性期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缩短其痊愈时间,有效提高面部运动评分,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灸疗法。  相似文献   
3.
胎儿凝血因子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孕周为19~37周各胎龄段的正常胎儿脐血凝血因子的活性的正常范围,并与正常新生儿及成人血浆凝血因子的活性进行比较,了解各凝血因子活性的动态变化,为产前诊断血液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IL公司的ACLFuturaPlus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82例胎儿、32例足月新生儿、30例健康成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的活性。结果 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的活性在19~30周随胎龄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在出生时Ⅱ、Ⅸ、Ⅹ、Ⅺ因子活性都显著增加,但明显低于成人,Ⅷ因子在出生时显著增加已达成人水平,胎儿Ⅴ因子活性在19周时已达成人水平。结论 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的活性在胎儿、新生儿血浆中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凝血因子活性发展不平衡,胎儿Ⅴ因子活性在19周时已达成人水平,Ⅷ因子在出生时已达成人水平,Ⅱ、Ⅷ、Ⅸ、Ⅹ、Ⅺ因子活性在出生时显著低于成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2种国际敏感指数(ISI)不同的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对口服抗凝剂治疗稳定的患者进行凝血因子Ⅱ、Ⅶ、Ⅹ活性及凝血酶原时间(PT)的测定,了解口服抗凝剂治疗患者凝血因子活性的水平,探讨不同试剂对凝血因子活性的敏感性以及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凝血因子Ⅱ、Ⅶ、Ⅹ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分别用ISI不同的2种组织凝血活酶试剂测定口服抗凝剂治疗稳定患者的凝血因子Ⅱ、Ⅶ、Ⅹ活性及PT。结果口服抗凝剂治疗稳定患者的凝血因子Ⅱ、Ⅶ、Ⅹ的活性明显降低,2种试剂测得的因子Ⅱ、Ⅶ的活性差异有显著性;INR与凝血因子Ⅱ、Ⅶ、Ⅹ的活性呈负相关,但2种试剂测得的INR与单个凝血因子Ⅱ、Ⅶ、Ⅹ活性的相关性不同。结论不同ISI试剂测得的口服抗凝剂治疗稳定患者的凝血因子Ⅱ、Ⅶ、Ⅹ的活性及其与INR的相关性不完全相同.在临床中廊选择敏感性高的试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脏血管瘤的超声造影(CEUS)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增强CT、MRI检查临床确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30个病灶脾脏血管瘤的CEUS资料。结果 15例30个病灶中,28个脾脏血管瘤病灶常规超声均为高回声病灶,2个病灶为低回声病灶,经超声造影后15例30个病灶均在动脉期出现增强,其中8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呈周边结节状向心增强,静脉期高于或等于脾脏回声,15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均匀强化,静脉期高于或等于脾脏回声,7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低增强,静脉期逐步向内缓慢充填后呈低增强。结论 CEUS能动态显示脾脏血管瘤的增强特征,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王三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肿瘤专家,他提出的"寒热胶结致癌论""燥湿相混致癌论""把根留住抗癌论"等王氏治癌新论,不仅能有效指导恶性肿瘤的临床和教学,也对疑难病的中医诊疗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现简要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八步推拿配合针灸疗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患者前后血压、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初步探讨八步推拿法配合针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6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运用本疗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痊愈28例,显效15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58/60)。结论颈源性高血压是近年来临床多发病,口服降压效果差,针对颈部的治疗往往效果较明显。八步推拿配合针灸疗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确有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自唐宗海“中西汇通”之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用麻黄汤冲服阿司匹林,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已逾百代沧桑;自建国后50年代初中央卫生部组织第一届西医学习中西研究班,新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亦年届不惑且有余了。我们现述中医现代眼科,现代中医眼科,眼科现代中医,强调既源于中西医结合、西学中,又高于中西医结合、西学中,旨在不断缩小中西医眼科之间的距离,使中西医眼科本来不同路线上的车辆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对多发性抽动症400例,进行临床研究,随访观察最短2年以上,男330例占82.5%,女70例占17.5%,男女之比4.71:1,年龄最小3岁,最大26岁,其中11-13岁多见,102例占25.5%。病程1-3年。140例占35%为多见。首发症状眨眼237例占59.25%,喉声33例占8.25%。遗传因素32例占8%,难产,出生时窒息共47例占11.75%。方法笔者提出“从肝论治”。自拟“滋肾平肝”系列方为主。药物组成:生地黄、枸杞子、生龙骨、僵蚕、钩藤、白芍、葛根等,加减兼以健脾清心、化痰开窍、安神益智、病程长或病情重者可加活血化淤之荆。结果治愈288例占72%,好转106例占26.5%,无效6例占1.5%,总有效率98.5%。病情加重因素:感冒发热65例占16.25%,紧张30例占7.5%,过度兴奋19例占4.75%过度疲劳10例占2.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凝血分子标志物和常规凝血指标的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为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测定90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片段1 2(F1 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蛋白C(P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与健康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F1 2、TAT、D-D、vWF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高,而PT、APTT、TT、PC和A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体内呈高凝状态,凝血酶原活性增强,凝血酶生成增多,纤溶活性增强,抗凝系统活化不足,同时内皮细胞损伤在脑梗死患者的凝血系统激活和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主要作用,F1 2、TAT、D-D、vWF等凝血分子标志物可以作为脑梗死的诊断指标,而常规的凝血指标不能反映脑梗死患者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