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1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述肾与脑之关系——也谈缺血性中风从肾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缺血性中风从肾论治受到了越来越多医家的重视,本文从脑与肾的关系入手,论述了脑原于肾,髓充则脑足的机理,提出补肾健脑方为缺血性中风的治本之法。  相似文献   
2.
试谈平衡阴阳法在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风后偏瘫以肢体关节痉挛最为多见,研其病机,不越阴阳失调,故拟平衡阴阳法治之,并探讨本法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具体应用及其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3.
从肝治心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肝与心五行相生、经络相连”的角度论述了肝与心的密切关系,并深入阐述肝对“血”、“脉”的调节的作用,提出“肝心共血脉”的论点,丰富了“七情之由做心痛”的理论依据,为“从肝治心”法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4.
清肝泻心滋阴润燥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清肝泻心法、滋阴润燥法及两法合用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分别评价其对胰岛素抵抗的疗效的差异.方法: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上述3组及西药达美康对照组,上述3组均以达美康作为基础治疗,每组各25例,疗程均为4周,4组均测服药前后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结果:(1) 联合中药治疗组的降糖、提高IAI显著(P<0.01),但清肝泻心、滋阴润燥法组的效果更显著(P<0.001).(2) 清肝泻心、滋阴润燥法的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疗效优于其它方法.结论:清肝泻心、滋阴润燥法治疗2型糖尿病可能通过降低高胰岛素血症、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的胰外作用途径,达到减轻外周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6.
淫羊藿总黄酮拮抗皮质酮大鼠肾上腺皮质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淫洋藿总黄酮(EF)拮抗糖皮质激素副作用,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机制。方法:采用肾上腺重量指数评价EF应用后萎缩的肾上腺皮质恢复情况;分离肾上腺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并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原位检测细胞凋亡;用大鼠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皮质酮组肾上腺重量指数显著下降,肾上腺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P<0.05;EF治疗后,肾上腺重量指数升高,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TUNEL显示正常组、皮质酮组、EF组每张切片平均凋亡细胞数分别为4.67±1.53、70.67±9.29、18.67±7.64;基因芯片发现正常大鼠肾上腺有53个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其中39个具有促凋亡活性,14个基因具有抗凋亡活性,促凋亡基因和抗凋亡基因组成了一个网络,皮质酮使3个具有抗凋亡活性的基因下调,EF治疗使具有抗凋亡活性AMP激活蛋白激酶α1催化亚单位基因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8相互作用蛋白基因显著上调。结论:EF拮抗皮质酮诱导的大鼠肾上腺皮质过度凋亡是其拮抗糖皮质激素对HPA轴的抑制,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风眩病的病因、病机尚不尽明了 ,笔者以为常系在禀赋肝肾不足、血脉亏虚的基础上 ,复加后天饮食不节 ,起居失调 ,七情过用等综合因素作用下 ,长期渐积而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内经》及历代医家对脑的生理解剖的认识入手,阐述了脑的生理功能,脑与人身三宝——精、气、神的关系,认为脑是精气神汇注之脏,脑以精气为体,神明为用;肾生脑,脑髓之源滥觞于肾。  相似文献   
9.
从肺论治顽固性消化性溃疡92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医胰与糖尿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医学的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目前,中医对消渴的认识局限于对其病理变化、治疗、用药的研究,虽然在传统上分上中下三消,以肺燥、胃热、肾虚为其基本病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论及了气虚、阴虚、湿热、痰湿、瘀血等病理,提出了益气健脾、滋阴、温阳、化湿、祛瘀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用药,但大多忽视了中医对胰脏本身的认识。其实,很早以前,中医对胰脏即有所认识,由于历史原因,对解剖学重视不够,故未受到医家们的深入研究及论述。导师王行宽教授潜心学习古籍,在继承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关于胰脏本身功能导致消渴的见解,现将其主要论点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